top of page


【書摘】光與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思潮、大航海與現代歐洲的誕生
一四八三年十一月,馬丁.路德出生在莫赫拉(Mohra)的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漢斯.路德(Hans Luther)後來成為曼斯費爾德的礦主。他是一個身材魁梧、勤勞、節儉、呆板、脾氣暴躁的反教會人士,雖然憎恨基督教,卻對地獄深信不疑──在他看來,地獄就位於恐怖的地底下
威廉・曼徹斯特
Apr 19, 2019


【書摘】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一九八六年七月,經濟部宣布六輕開放民營,台塑爭取多年的輕油裂解廠終於有果。然而在預定建廠的宜蘭、桃園,卻遭遇環保團體以及當地民眾的頑強抵抗,直到一九九一年,政府提供多項優惠措施,讓六輕到雲林離島工業區落腳,才總算塵埃落定。
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
Apr 12, 2019

什錦麵的滋味──談《漂流日本》中的認同窘境
故鄉是離開卻想回去的所在,就像漂流其實不是頭也不回,而是往返穿梭、是心靈與身體在兩地間的反覆來回。事實上,近代國家的統合往往就是家族親緣之所以(自願或被迫)離散的主要原因,上個世紀我們創造許多想像而不共同的共同體,影響了許多想或不想都再也回不了故鄉的人們。我們往往忘記故鄉與自己都
藍士博
Apr 6, 2019

【書摘】《台灣的中國兩難》
本書的研究結論指出,台灣已經在國族認同方面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在兩岸經濟政策的選擇上揚棄了極端的開放或限制選項,而往中間移動。在國族認同已趨於鞏固的狀況下,認同議題已不再是每一次公共辯論的焦點,而是成為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理所當然的價值觀。但是當認同受到外部威脅時,人們也會挺身而
林夏如(Syaru Shirley Lin)
Apr 5, 2019

【書摘】無聲的入侵
如果澳洲人民──商務人士、公務員、普通公民──警覺到這類活動正在發生,就可以採取措施,來防範這一空前未有、在公民社會當中所進行的間諜行為。安全情報組織應該得到鼓勵,針對這一威脅的性質提供更為清楚的報告,而不是在年度報告中含糊其詞,連「中國」兩個字都不提。如果發現證據,就應該像北美
克萊夫.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
Mar 29, 2019

【書摘】《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
艾瑪逐漸意會到坐在她餐桌邊的人是何方神聖。資本主義和革命者的字眼頓時連結起來。她回憶起當年清空郵袋,與達爾文論及那本怪書及書中的提辭。她的長子威廉檢視了一下那本書,因為他密切注意國際工聯的顛覆活動。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他甚至讀了〈共產黨宣言〉(Das Kommunistische M
伊羅娜‧亞格(Ilona Jerger)
Mar 22, 2019

【書摘】民主國家如何死亡
當然,民主不是街頭籃球。民主國家確實有明文規則(憲法)和裁判(法院)。但在明文憲法有自己的不成文遊戲規則強化的國家,才能運作得最好,維持得最久。這些規則或規範扮演民主的緩衝護欄,防止日常的政治競爭惡化成毫無保留的衝突。
規範不只是個人特質。它不是單純仰賴政治領袖的善良品德,而是
史帝芬.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丹尼爾.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
Mar 15, 2019


【書摘】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太陽花運動」完全是受香港占中運動的影響而發生。中國當局在處理香港「占中」運動的種種暴力與陰謀手段,讓台灣青年一代看到了台灣的將來,認為如果放任中共繼續滲透,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將岌岌可危。
何清漣
Mar 8, 2019

《回家》的旅途上,我們都有個越南朋友
一個臺灣人奔走他鄉,在遙遠的異地關心那些被人遺忘或不在意的異國朋友。我們一般人可以當個不負責任的觀眾、雇主,事情做完、聘雇關係結束,有什麼移工問題、仲介糾紛,抱歉兩手一攤,政府的事,XXX沒做好,結案。可是作者的角色沒辦法如此,她並非只是為了創作而駐留越南,還有關於社會研究、制度
樂鹿
Mar 1, 2019

【書摘】醫療與帝國
在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貿易是歐洲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觸的主要管道。亞洲與美洲的熱帶地區豐饒的植被與林相、陌生的動植物以及不同的文化,透過貿易與商業交換而和歐洲產生經驗連結。住在西印度群島、亞洲與美洲的貿易居留區而遠離歐洲的歐洲人,交易是他們生存與獲利的關鍵。由於這樣的商業動機,早期的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Mar 1, 2019

【書摘】何苦去旅行
如果旅行者-觀光客二分法首次出現在我眼前,我可能立刻報名參加旅行者那一邊。它相當接近我對自己的看法:通常沒興趣收集著名景點,渴望奇特經驗,喜歡認識新人,願意忍受不只一點點不舒適。與觀光白癡(甚至背包客)不同,其他旅行者和我會以更充分、更好、更有意義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但戴夫的模
麥特.葛羅斯(Matt Gross)
Feb 22, 2019

照顧地獄、福利爆炸與生存的意義──從《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看台灣長照困境
換言之,作者將七十歲死亡法案,視為一個破除民主的高齡傾向困境,以及凝聚社會共同意識的催化劑,而不只是如《楢山節考》當中生命的必然。在各民主國家的研究普遍顯示,各級選舉中高齡者投票率通常都比較高,也因此政治人物本會傾向於提出高齡者偏好的政策,造成民主決策偏向高齡者(age-bias
葉明叡
Feb 22, 2019

【書摘】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
有著靈敏生意嗅覺的岡村庄太郎很快想到,臺灣鳳梨雖然美味,但鳳梨不能久放,如果要賣到日本,讓更多日人嚐到這種美味,他熟悉的「罐頭」絕對是個好點子,鳳梨罐頭也就如此誕生。
岡村也許是在軍隊中接觸到罐頭,從中嗅到商機,而想到將鳳梨製作成罐頭,投入鳳梨罐頭產業。從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
王御風、黃于津
Feb 15, 2019

【書摘】美茵河畔思索德國
法蘭克福是一座思想者的城市。一位社會學的天才,與一位在哲學中被寵溺的流浪的孩子,在這座城市相遇,成為終生不棄的朋友。他們在德國文化鼎盛時代來到法蘭克福,在人類的價值被貶到最低的時侯遠走他鄉。這兩人的命運,也是德國近代多難歷史的縮影。
蔡慶樺
Feb 1, 2019

【書摘】為什麼愛讓人受傷?
為什麼距離能夠創造理想化效果?原因之一是距離可以啟動和觸發「另」一種意識型態:即回想起美好的經驗,並傾向以美學暈映(aesthetic vignettes)來組織期待和預想。距離較容易使人根據記憶腳本和認知形式來編織雙方碰面的期待和預想;記憶腳本和認知形式擅長美化日常生活,可以融
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
Jan 25,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