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勢力滲入台灣媒體的方式
其實,早在旺旺集團蔡衍明收購中時集團之前,中共就已經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台灣媒體。中共滲入台灣媒體業,開始於本世紀初。如果以方式的變化來劃分,可以2008年為界。2008年以前,採用的是迂迴繞道的方式,多借道海外中資入股台灣媒體。2008年以後,則由投資大陸且與中國政府關係相當密切的台商出面收購媒體。
張錦華將此概括為「在台灣媒體場域」中起作用的「中國因素」,並對這一模式做了總結:「由於中國私營資本家表面上並非國企,因此可較為順利的以自由資本的姿態進入海外的媒體產業。但是,戴瑜慧發現,這些中國私營資本家其實是在中共黨國體制授意下,經由國營銀行提供銀彈支援,結合海外產業形成『中國國營銀行─中國私營資本家─海外侍從資本家』的三角聯盟關係;透過資本利益的整合強化自身在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的地位。而中國的私營企業透過國際媒體併購案,更可以迅速躍升為跨國企業,並藉由輿論管道的控制服務於中國的政治立場;並再借此尋租,獲得各項優惠政策以擴展在中國的市場利益。跨國資本家的結盟也繼而促使本地的產業勢力更添政治經濟影響力的籌碼。」
1、暗渡陳倉:2008年以前中資勢力滲入台灣媒體的方式
最早涉及到這方面問題的是台灣資深媒體人士楊士仁。曾任《經濟日報》副總編的楊士仁兩度撰寫文章,揭露中資介入台灣媒體的事實。
楊士仁曾於2003年1月19日在《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發文稱,台灣情治單位在一份題為《國內報社、雜誌、電視台等媒體接受中共或中資資助續況》的報告中提到,疑有中資資助及中國力量介入台灣的17家媒體,包括平面媒體8家、電子媒體4家、周刊3家、出版社1家及科技雜誌社1家。其中一家歷史悠久、頗具規模的平面媒體──即中國時報文化事業公司,曾在2001年9月間獲得英屬維爾京群島「Newslink Investment」間接投資3718.8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2億元。這家公司據說有中資背景,以入股方式投資中時公司。雙方約定,未來仍可持續挹注資金。同時,中時還獲得中國首肯,可在北京與上海兩地成立辦事處。
這家媒體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其高層人員頻頻前往中國,拜會國台辦官員張銘清及新華社、中新社、《北京日報》等喉舌媒體,推動合作事宜。該媒體除在中國成立辦事處外,允許每日轉送一萬餘份供台辦系統參考與部分台商零星訂閱,惟未獲同意開放在中國發行銷售。
台灣《聯合報》系與北京關係也很密切。《人民網》曾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以《聯合報》社長王文杉為團長的台灣聯合報系訪問團,賈慶林對聯合報系長期以來致力於兩岸交流讚賞有加。據楊士仁文章披露,《聯合報》系也被中資滲透,合資方是中國北大方正公司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的方正科技公司。
電子媒體方面,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也利用台灣一家電視台負債多、資金缺口大的弱點,以旗下兩家境外網站名義,挹注台灣這家電視台及一個網站總計五千萬美元資金。這家電視台此前已經與中國湖南、蘇州、上海北京等地區電視台合作,用先採(採用)互購(互相購買)節目播出方式,合作製作節目。(註011)
這種由北京暗中控制的中資台媒,對台灣政治轉向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05年8月,一場由泰國勞工暴動而誘發的高雄捷運黑金結合的醜聞事件,由台灣TVBS率先揭發。在TVBS主持人李濤等人的追查下,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終至演變為反貪、反腐大案。陳水扁、吳淑珍、謝長廷、陳哲男(原總統府副秘書長)、陳敏賢、陳菊等高層在內的諸多人士相繼捲入,成為輿論追剿對象。這一被中國媒體稱為「台灣版水門事件」,動搖了陳水扁的統治根基。
北京倍加讚賞的是次揭弊事件中的TVBS電視台(聯意製作股分有限公司)的兩家持股公司,一為外商百慕達商電視廣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7%),另一為台灣註冊之本國公司東方彩視投資股分有限公司(持股53%)。乍看之下,似乎外資並沒有超過50%,合乎台灣衛星廣播電視法第十條之規定,但再細看東方彩視公司之股東及資本額後,有如下之蹊蹺存在。看似為本國公司的東方彩視公司,其股東組成為:董事長費道宜、董事唐吉德、董事陳禎祥、監察人鄧松泰,此四人皆為外商百慕達商電視廣播投資有限公司之法人代表。也就是說,東方彩視公司之股份係百分之百由外商百慕達商電視廣播投資有限公司所控制之公司;所以,東方彩視公司形式上雖為台灣公司,但實質上仍為TVBS另一股東,外商百慕達商電視廣播投資有限公司所擁有。而這家百慕達商電視廣播投資有限公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之資金成立的中資公司。TVBS之董事長為梁乃鵬,於1997至2002年任香港特區之廣播事業管理局主席(地位類似於新聞局長)。(註013)
由於台灣島內政治的考量,這一段時期中資滲透台灣媒體還需要假道大陸之外的地區作遮掩。這種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情況隨著藍營在選戰中勝出、馬英九登台執政而告結束,此後北京勢力滲透台灣媒體,走的完全是陽光大道,無須隱身。
2、中國紅色勢力大張旗鼓滲入台灣媒體
2008年3月,馬英九在台灣大選當中勝出,藍營翻盤。中國方面加強對台灣媒體的滲透,標誌性事件是旺旺集團斥資買下台灣媒體龍頭之一的中國時報文化集團。旺旺集團以親中聞名,該公司董事長蔡衍明以個人投資名義,斥資204億台幣買下中時集團旗下《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中天電視及中國廣播公視等媒體,創報近六十年的中時報業易主,讓台灣媒體版圖出現重大變動。值得關注的是,這位本對傳媒文化事業毫無興趣的蔡衍明在收購中時集團三個月後,又收購了累計虧損數十億港元的香港亞視,並取得亞視49%的控制性股權,引起香港輿論的憂慮。
蔡衍明的資金來源受到質疑,雖然無法查明其來源,但蔡對北京政府官員的巴結及恭順卻是台灣有目共睹。
2008年12月5日,蔡衍明買下中時集團後,曾面見國台辦主任王毅,說明收購中時集團的過程,並指稱收購中時是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來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王毅當場表態說:「如果集團將來有需要,國台辦定會全力支援。」這場外界原本不知情的會晤,因旺旺集團在中國發行的內部刊物《旺旺月刊》曾發表短文並配以王毅及蔡衍明兩人會面照片報導,《天下》雜誌2009年第2期以此文為據,以〈報告主任,我們買了中時〉為題加以諷刺報導。報導根據兩人會面的照片,形容蔡衍明「挺直背脊,以身體三分之二坐姿坐在沙發上,雙手緊握放在大腿上」的恭謹之態,而「報告」一詞往往用於下級對上級,此文意在諷刺國台辦與蔡衍明之間事實上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而蔡衍明對王毅所說的那句「我們都有依照上面的指示,好好報導祖國的繁榮」成為他服從北京旨意的名言。
蔡衍明在中國大陸投資巨億,早就以中國為其事業版圖的核心,在其入主媒體後,對媒體有許多自己的規訓。比如要加重中國的新聞比例;對台灣歷史上的「二二八事件」要改寫成突顯中國在這道台灣歷史傷痕中的「英雄」角色等。要力挺馬英九,凡批馬、以及稍微挺扁的新聞幾乎都會被要求檢討。蔡衍明將中時集團報系當作自己謀求中共重視的資本,自他從時報余家手上買下「三中」──中時、中視、中天以後,就頻頻邀請中國高層及同業前往中天參訪,一周兩、三團也不足為奇。有中天電視的主管戲稱,當時為了接待中國貴賓,每天上班可以看公文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分鐘。
蔡衍明視民主政治下的選民與政府高官的關係如同企業的雇員與老闆的關係。蔡衍明要求中時「不應批評總統與政府官員」,因為「公司老闆不好,你應該做的是離開公司,而不是批評老闆,馬英九就像是大家選出來的老闆,所以我覺得不應該批評」。電視主播黃鵬仁因為在某日晨間播報當日報紙頭條時,依照某平面媒體所下的標題,直接稱呼馬英九為「宅男總統」,蔡衍明因此勃然大怒,堅持要處分這位電視主播。從此以後,作為台灣龍頭媒體的中時集團形成了一種非常滑稽的報導風格:對台灣本土的政治雖然有時批評,但其更重要的功能卻是成為中國大外宣鏈條中的一環,「全力哄抬中國」。台灣學界對此不是沒有警覺,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瞿海源認為,在馬英九上台半年、民意急遽下滑後,中時報系也批馬,這是因為其他台灣媒體都在做這種批判,「不可能顛倒黑白」,但中時集團下的《中國時報》、中天、中視、《旺報》等「全力哄抬中國」才是大問題。
自蔡衍明在2008年接手台媒龍頭中國時報文化集團之後,只登中國的正面新聞,對中共打壓人權之類的「負面」新聞幾乎從不報導。蔡衍明曾公開發話,說「批評中國沒人權是一種扭曲」,並舉例證明:「你看四川地震他們(指中國政府)那樣救災,比美國紐奧良水災的救災好太多了,到底哪一國比較沒人權?」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比較研究幾家媒體後指出,四川地震1周年前夕,中國維權人士譚作人只為想瞭解川震傷亡人數,就被中共逮捕,以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起訴、重判。此事中央社、《自由時報》等都有報導,但在中時「知識贏家」資料庫卻搜尋不到。同一時段,中時報系的媒體大力報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宣示,四川重建工作將提前完成的「成就」。陳順孝對中資「登台」媒體深表擔憂,在目前台灣仍限制中資經營台灣媒體的情況下,中國媒體是否透過與台灣企業合作方式「登台」辦報,比《人民日報》登台更令人擔憂,因為媒體受眾無從得知新聞背後的政商利益。
北京對台灣媒體內部人事也產生消極影響。比如2009年12月,《中國時報》總編輯夏珍因12月26日一篇報導惹起北京不快而被迫下台。整個經過如下:第四次江陳會期間,台灣政黨領袖爭相會見陳雲林,《中國時報》以頭版頭條報導這是「A咖對C咖」,這條消息引起社會重視,卻成為夏珍去職的原因。有人感歎:「最配合中國、簡直已成了《人民日報》台灣版的《中國時報》,只不過登了一個『A咖、B咖』的新聞,總編大人竟然就被換掉?現在還沒被中國統一,中國就對台灣媒體如此粗暴,一旦統一了,這些媒體難道還幻想會有什麼活路?」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資媒體的老闆還試圖用中共的政治意識形態規訓員工。東森得易購董事長梁馬利據說有中國共青團的背景,其父親是中共軍方幹部,梁馬利在東森開會時要求管理層讀《毛澤東語錄》。這種惡劣的規訓洗腦方式在改革以來的中國大陸都已棄之不用,梁馬利依仗資本優勢與大陸政治背景,使用這種方式極力降低東森員工的心智。事實表明,梁馬利已經將中共專制下那套洗腦方式搬到台灣,正好證明了孟德斯鳩那句名言:「任何專制的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
品嘗到通過控制台灣媒體而引導台灣政治方向的好處後,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9年4月宣布「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其中一項改革就是擴大對外交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努力推動新聞出版產品通過各種管道進入國外主流市場、國際漢文化圈和港澳台地區。鼓勵大陸媒體到台灣興辦報紙和期刊。
3、置入性行銷:中國政府購買新聞
據詹姆斯頓基金會那篇題為〈中國政府是如何試圖控制美國的華語媒體〉的報告,中國政府滲透海外中文媒體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以全資或控股方式直接掌控報紙、電台和電視台。二,利用經濟手段影響與其有商業來往的獨立媒體。三,買斷獨立媒體的廣播時間和廣告,用於登載明顯來自中共官方的宣傳內容(台灣稱為「置入性行銷」)。四,讓來自政府的專業人士受聘於獨立媒體,伺機發揮其影響力。這些手法也用之於台灣。但這份報告寫作於網路剛興起的2001年,此後,網際網路使大眾傳播手段發生極大變化,中共在台灣媒體業的輿論操控還多了一些手法,即張錦華教授總結的「輿論控制六部曲」當中最後那條:「駭客攻擊與論述心理戰」。
2010年11月,台灣監察院吳豐山監察委員在超過半年的調查後,確認中國政府以置入新聞的方式購買台灣報紙版面,對陸委會提出糾正案。在此糾正報告中,吳豐山指出,《聯合報》在8月3日、8日刊登的湖南專題報導,包括〈魚米之鄉豬糧天下第一〉、〈雜交水稻之父成功增產20%〉、〈八大精品旅遊路線遍覽三湘四水明媚風光與名勝古蹟〉等七篇報導,都是配合湖南省省委副書記梅克保率領的考察團來台採購,以「報導」形態呈現的置入性新聞。陝西省代理省長趙永正於9月來台時,《中國時報》分別在9月13日與17日刊登的西安、陝西的專題報導也均為置入,包括:〈陝西吃喝玩樂旅遊大省〉、〈千年古蹟稀世珍寶舉世獨有〉、〈科技實力超強經貿「錢」力無窮〉等多篇。
吳豐山還出示一份監察院掌握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媒體的合約書,指出,旺旺中時設在北京的公司,專門招攬中國政府的廣告業務,再轉包給台灣其他媒體,價格常是行情價的兩倍以上。這份《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契約就載明「付款方式,以匯款方式支付」,足證中國官方以金錢購買新聞的事實。
新聞置入帶來的金錢收益讓合作媒體開始「自律」。張錦華比對湖南省副書記梅克保及陝西省代理省長趙永正來台前後的報紙,發現除了湖南省與陝西省的新聞置入之外,中國大陸的負面新聞也幾乎都不見了。張錦華認為,這種台灣媒體形同被中國政府「收買」的現象,其實已經是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她警告說,「當這種有效率的不實宣傳全面塑造中國大陸美好的形象時,台灣人民就會覺得中國政府、中國大陸都是好的,卻不知道這個國家有很嚴重的人權、環保問題。當有人指出中國的真實情況時,很多人會覺得有毛病,怎麼可能?慢慢地我們的警覺性越來越低,甚至很多人對中國政府產生了幻想」,最後有可能就是中國大陸「不費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地實現統一,這無疑讓台灣的民主政治和國家安全面臨雙重危機。
根據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的統計,2010年全年的中國大陸廣告高達119則,其中大半用新聞編寫方式處理。該報告還引用2010年10月間,國安局長蔡得勝在立法院秘密會議中的一段話:「大陸團採購雖有商業目的,但也有統戰成分」,應區分「首要目標和次要目標」的內涵。該報告還指出,中國大陸廣告幾乎全是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委託的「工商新聞」廣告模式,與政府的置入行銷並沒有區別。這些新聞置入的做法,不但可能影響台灣媒體的獨立自主性,使台灣民眾的「知情權」受到明顯的蒙蔽和戕害。更令人質疑的是,其購置新聞背後的政商利益,完全有違新聞真實及自由透明化的基本法則。2010年1月12號,立法院快速通過預算法修正案,禁止政府為置入性行銷編列預算,多年來的新聞置入做法終於停止。張錦華教授認為,雖然這是個指標性的進步,但還是讓人有些傷感,她說:「像台灣這樣一個自由民主已經有相當水準的地方,我們還常常自詡為我們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但是我們的政府居然去買新聞,這本身是非常錯誤的示範。它只是把這個錯誤的工作取消而已,我們很難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只能說差堪告慰。」
4、親中媒體對公共事件的扭曲報導
台灣媒體的混亂對本土政治產生了極為巨大的消極影響,被視為社會最主要的亂源之一。2006年11月,《天下》雜誌在台灣中小學的教師與家長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對於中小學生品格教育最具不良示範影響的前「三害」分別是政治人物、新聞媒體與電視節目。
在2014年以前,對台灣媒體遭受紅色滲透的擔憂主要來自媒體本身與知識分子,但在「太陽花運動」中,以中天電視為代表的台灣多家中資背景媒體刻意扭曲這次運動,並抹黑反服貿運動主要支持者的行為,引起台灣民眾警覺。
「太陽花運動」完全是受香港占中運動的影響而發生。中國當局在處理香港「占中」運動的種種暴力與陰謀手段,讓台灣青年一代看到了台灣的將來,認為如果放任中共繼續滲透,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將岌岌可危。
「太陽花運動」獲得全球17個國家、49個城市的聲援,以及全球多語文主流媒體的關注。但在台灣主流媒體的報導中,這場運動的面目卻比較陰暗。與台灣境外媒體的廣泛聲援不同,親共台灣媒體側重於報導學生造成立法院財物損失、有學生喝酒、有員警被打等片面「花絮」。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的台灣學者管中祥發文稱:「大多數的新聞台一如過去對公民運動的報導,充滿著偏頗、扭曲、汙名、瑣碎與嘲弄,事件的『花絮』成了主要新聞,我們只看到爭議,卻看不到議題,看不到前因,只看到了當下的衝突。媒體彷彿戴上了偏光鏡,手上拿著帶有極光的利刃,無情且戲謔地揮向社會行動者」。有民眾稱:「反黑箱服貿協議占領立法院進入17天,我們發現,『特定媒體』已經沉不住氣,開始針對能見度高夥伴,進行人格抹殺式詆毀攻擊,試圖打擊『太陽花學運』的士氣。」親共媒體對學生運動的抹黑早已經引起抗議民眾的不滿。在立法院議場外頭,TVBS及中天新聞的採訪車不但被貼滿了抗議貼紙,甚至被人塗鴉,上頭寫著:「感謝TVBS作假新聞給我爸媽看」、「朝聖中共紅天電視台」。
更多台灣人將Facebook、BBS在內的各大社交軟體作為傳播訊息的主要平台。許多公民記者、網路媒體,新聞傳播科系的學生秉持「媒體不報,我們來報」的精神,在現場進行採訪,不間斷地進行報導,讓民眾在被扭曲的新聞裡,有機會看清抗議現場的面貌。台灣大學教授鄭秀玲不憚勞煩,經過數月努力寫成的《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為本次反服貿提供了專業分析,青年學生中有IT專業知識者,將這份報告通過視頻、PPT等製作方式傳上網路,盡可能讓更多的台灣人看到,將他們吸引到反服貿協議的「太陽花運動」中來。
自從中國大陸對台灣實行紅色滲透以來,親中媒體一直肆無忌憚地履行大外宣職能。在「太陽花運動」中,他們本想向中國政府展示「咱們大外宣有力量」,沒想到被台灣民眾用更先進的傳播手段擊敗。
作者為媒體人及政治、經濟學學者。1956年出生於湖南邵陽,先後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與上海復旦大學,並在湖南財經學院、廣州暨南大學任教。後在《深圳法制報》社工作,2001年因政治迫害離開中國。現居美國,為「美國之音」專欄作家。
著有:《人口:中國的懸劍》、《中國的陷阱》(簡體版出於審查而改名為《現代化的陷阱》,榮獲1999年長江讀書獎)、《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中國:潰而不崩》等書。其著作被譯成日文、英文、德文、韓文等多種語種。
書名:《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作者:何清漣
出版社:八旗
出版時間: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