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摘】《知識的不正義》
雖然我們傾向於將社會權力概念視為一種與抗爭(protest)有關的觀點——一般來說,只有當我們意欲反對時才會呼求權力—我所提出的概念反映了社會權力本身較為中性的面相,即使它永遠不會像社會能力的概念如此中立。就這點而言,允許權力行使無需損害任何人的看法並無不當。另一方面,當我們將焦
米蘭達.弗里克
Jan 18, 2019

【書摘】大辯論
我們已經瞭解,對於柏克和潘恩來說,「自然」給正義和政治生活帶來的影響,現在我們才有可能理解兩人之間的深層次分歧。我們已經開始意識,他們在自然、歷史和正義的分歧,對他們在其他更為人所知,有關政治變化的分歧產生深刻影響。但是,他們對自然及正義的看法所產生的最直接影響,與柏克和潘恩對社
李文(Yuval Levin)
Jan 11, 2019

【書摘】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在中國停留數月之後來到此地,臺北給人一種古怪甚至異常的感受;因為這裡的一切井然有序,呈現出的普魯士式精確連普魯士都望塵莫及,與海峽彼岸中國人的失序截然相反。日本人的生活讓直接從中國過來的人感到非常一板一眼、按部就班。這種訪客會隨即產生一種印象:日本人對任何雜亂無序跡象之痛恨,一如
愛麗絲.B.柯潔索夫 & 哈利.A.法蘭克
Jan 4, 2019

【書摘】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解決中國走私危機的最有效辦法是弛禁鴉片一說,事實上已漸漸得到廣州某些士人和官員採納。盧坤向皇上提出此建議時口吻帶著猶疑,但他本人贊成此做法。內皮爾口中的這個「放肆的野蠻人」,其實是個非常務實且懂得變通的官員。他敉平了多場民變,靠著手腕和政績爬上兩廣總督之位。他絕非那種只知照章辦事
史蒂芬.普拉特
Dec 28, 2018

【書摘】日本思想全史
北一輝的一生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接受並繼承了明治的自由民權以來、所謂「革命」的志向。在遭到禁止發行的《國體論及純正社會主義》裡,他承繼了丘淺次郎的進化論,揭示人將從人類進化到類神人、從類神人進化到神類的軌跡,並且在進化的過程中構想了「世界連邦」的成立。此外,北一輝還提出「國家並非以法
清水正之
Dec 21, 2018

【書摘】液態現代性
將社會成員打造為個體,便是現代社會的正字標記。然而,這種打造並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一種每天都上演的活動。現代社會存在於它持續不間斷的「個體化」活動之中,正如個體的活動也存在於日復一日對這個被稱為「社會」的相互糾纏的網絡所進行的重新塑造及重新協商之中。這兩個夥伴不會長時間留在原地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Dec 14, 2018


絲路,與絲路之外——《一帶一路:帶你進入絲綢之路的歷史》
本書的寫作方式符合我們過往歷史課本中對絲路的想像與定義:一條無間斷的跨歐亞東西方貿易道路,以絲綢為主要核心的貿易商品,主要焦點是東西方、定居文明所建立的大帝國及其帶來的影響。同時,也補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對絲路的影響,進一步補充了相關知識。
然而,筆者對比美國學者米華健(Jam
百噸
Dec 8, 2018

【書摘】日本政治史
日本是西洋以外第一個實質擁有近代憲法的國家(鄂圖曼帝國於一八七六年制定憲法,兩年後中止)。但日本制定憲法的過程,卻與西洋的情況有著顯著差異。一般來說,西方的憲法是在國王與封建議會的對立之間,經過革命或是革命形式的動亂後的產物。因此,憲法內容會同時包含關於王權限制與主權行使形態的規
北岡伸一
Dec 8, 2018


【書摘】異端的勇氣
當我真正要努力做一個現代「新人」的時候,就跟殷海光相識。殷海光是一個典型的西化派,他的書房裡面,三個大書架全是英文書,沒有一本是中文的。他的臥室裡面有一小架子中文書,但也跟中國古典無關,多半是別人送給他的書,他很少讀的。他的腦子已完全化到英文世界裡去了,他的思考方式很受西方邏輯實
韋政通
Dec 7, 2018

【書摘】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目前美國關於所謂的「灰色地帶」衝突(或在俄羅斯稱為「混合戰爭」)的爭論,顯然忽視了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已經在把戰場廝殺當作次要手段的無數經驗中,將此種作法磨練得爐火純青。正如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所解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國歷史上的動盪與群雄割據的內戰,使戰略家們更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Nov 30, 2018

【書摘】街頭精神
必須承認的是,當權者仍會知道他們正在面對反政府的抗議者。畢竟,很難想像不受歡迎的當局可以受到熱情讚揚,如果這些不是出自於嘲諷,還能是什麼原因?但是,警察或維安部隊要如何分辨真正的抗議者,以及那些「名符其實」只是剛好外出、又剛好待在那裡的人?抗議者的動作可以簡單到只是吃個三明治、拍
斯蒂夫.克羅修(Steve Crawshaw)
Nov 23, 2018

【書評】支撐沙烏地阿拉伯的三大支柱生鏽了——讀《中東心臟》
沙國雖仍較中東各國穩定,但是要永續生存必得改革,這正是王室所認識到、許多沙國人民所渴望的,作者也認同這個看法。沙國舉國上下希望走「具有沙烏地阿拉伯特色的現代化」,進行改革,但保有自身獨特性,而非全盤美化。
因此作者在結語委婉提出建言。她認為王室年邁的第二代必須退出,讓年輕的第三
百噸
Nov 17, 2018

【書摘】新韓國人
韓國人最著名的特質是強烈的國族意識,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全世界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如此,因為有國與國的分界,也很少人反對這樣的劃分。韓國人的國族意識並非覺得自己的國家最好,而是正好相反,他們對國家的歷史評價不高,渴望打造心目中比較好的國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模仿他國的制度,尤其是美
麥可.布林(Michael Breen)
Nov 16, 2018

今天,為什麼還要談一戰?——《不曾結束的一戰:帝國滅亡與中東歐民族國家興起》
除了受到那些歷史浪潮的餘波拍打——戰時經濟的影響、威爾遜民族自決的理念與共產國際的世界革命——之外,「結束」於一百年前的今天的那場大戰之於臺灣,似乎非常遙遠。那麼,在百年後的今天,在臺灣,出版這樣一本著作,又有什麼意義呢?
海東青
Nov 10, 2018

【書摘】中華秩序
毛澤東是一個十足的自大狂領袖,善用權術詭計,也長於裝腔作勢。他其實絕對崇拜物質力量。但有趣的是,為了掩飾其根深蒂固的拜物教本質(崇拜武力和權力)和實際上在經濟管理方面的極其無能,毛澤東及其信徒都假裝篤信唯意志論,把毛澤東思想吹噓成戰無不勝的所謂「精神原子彈」,其實,他們只是無限地
王飛凌(Fei-Ling Wang)
Nov 9,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