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摘】《差異自由消失的年代》
民主社會是一種動態的、有學習能力的制度,而其先決條件是個人或群體具有承認個人或群體錯誤的誠意,也有意願修正歷史上的不公不義,並且相互原諒。民主不是單純的多數人之獨裁,而是設好一種程序,讓事情不是只有決定和選擇兩條路而已,還要有共同的討論及考量。
卡羅琳‧恩可
Jul 12, 2019


醫學與殖民治理──談《香港西醫發展史》
香港浸會大學的歷史學者羅婉嫻在《香港西醫發展史》開宗明義地表示:「西醫在亞非國家的傳播,與帝國殖民活動有密切的關係,例如西醫在台灣和香港的發展,正與日本和英國在兩地的殖民有關」。這句話反映的不只是作者近年和台灣醫學史學界的積極交流,更是近年國際醫學史研究的潮流。
李尚仁
Jul 12, 2019


【書摘】《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四十歲的小布媽來自廣東。長相清秀、口齒伶俐的她,初中畢業後在百貨公司裡工作,業績很不錯。她二十五歲時透過朋友牽線認識了一位大她六歲、高職畢業的臺灣鐵工,雖然他的工作環境充滿噪音,個性卻含蓄沉靜。兩人遠距交往一陣子之後結婚,小布媽懷抱著對未來的夢想,辭職搬來臺灣。
事務所主持人
Jul 5, 2019


【書摘】《我們只能歌唱》
五月某日的大清早,天濛濛亮,內湖國小的政治犯全被叫醒,每兩個人共用一副手銬銬在一起,一對一對送上軍用卡車,開往基隆。
車陣抵達基隆,蔡焜霖驚訝地發現四周戒備非常森嚴,每一處街角,甚至連大樓屋頂都有荷槍實彈的軍人站崗,在層層戒備下,這批政治犯被押上停靠基隆港口的大型LST登陸艇,
事務所主持人
Jun 28, 2019


【書摘】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
歷史事件之所以發生,有結構性原因,也有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影響,所以我們很難說某一歷史事件一定會發生,尤其是重大事件在緊要關頭常受一些偶然因素所左右。不過一旦歷史事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很難把偶然因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應該就結構的原因提出檢討。如果今後中國能有結構上的改變,那些特定偶
事務所主持人
Jun 21, 2019

【書摘】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
日本文化界不乏激勵人心的傳奇,《鬼太郎》作者水木茂(一九二二—二○一五)跟松本清張或可相比,長年處在貧困的創作生活中,四十四歲才因作品《鬼太郎》,成為漫畫之路的大轉捩點。
事務所主持人
Jun 14, 2019

【書摘】《那天在那裡的人們:來自韓國重大新聞現場直擊 》
這是2014年5月8日,在珍島彭木港採訪所寫下的文字,以「珍島彭木港的5月」為題,同樣刊載於 JTBC 新聞網站《採訪手冊》單元夜面上。到那時為止,都還使用「失蹤者」的字眼;一年後,由於家屬們提出要求,政府才捨棄失蹤者一詞,開始以「未收拾者」(亦可為「未打撈者」或「未獲安頓者」)
事務所主持人
Jun 7, 2019


人與他的時代:賽巴斯提安‧哈夫納《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現代啟示
展讀為這冊《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之後,筆者彷彿深刻感覺這個時代對我們所提出的肅殺的提問。我懷疑自己能否像哈夫納一樣,在這個即將降臨的「第二次黑暗時代」中拿出勇氣為自己的良知尋找出路。
陳智豪
Jun 6, 2019


【書摘】《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我漸漸從個人的悲痛走出來,把這種悲痛轉化為追求真實、尋求正義的勇氣,它支持我走過了十幾年艱難的路程。喪子之痛不會淡忘,但『分擔別人的痛苦,也會減輕自己的痛苦。』」──張先玲
八旗文化
May 31, 2019


【書摘】《野蠻的復權──臺灣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現代法秩序的自我救贖》
有關原住民自治之聲,二十年前便甚囂塵上,似乎在原住民百年人權鬥爭史上出現了一抹曙光。然而,即便過了二十年,自治云云,依然紙上作業中,從未排入國家事業最優先討論的時程表。
春山出版
May 24, 2019


【書摘】《正解!中國經濟數據:破解官方統計,掌握大陸經濟真相》
熱錢進來,中國資金卻偷偷外逃
中國政府的確想要保護自身的經濟發展,
因為過去快速的成長和外表看起來的強大,
其實都建立在脆弱的體質上。
早安財經
May 17, 2019


【書摘】李永熾回憶錄──邊緣的自由人(七)
國民黨政府完全沒有人權觀念,民眾去參加社會運動時,常常被警察噴水驅趕,靜坐抗議時,被警察抬上鎮暴車也很常見。
一九八八年的五二○農民運動,是解嚴後、也是蔣經國死後第一場大型街頭抗爭,也是很慘烈的一場運動,警民激烈衝突長達一天,流血、重傷的民眾人數比起美麗島事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永熾口述.李衣雲執筆
May 14, 2019


【書摘】《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關於相當於蒙古世界帝國宗主國的大元兀魯思,由於之前已累積一定的論述,因此本書並沒有正面加以探討。在此簡單介紹,對於以陸地連接的蒙古領域和歐亞非而言,大元兀魯思既是支柱,也是基幹。
八旗文化
May 10, 2019


【書摘】《巴黎.和會──締造和平還是重啟戰爭?重塑世界新秩序的關鍵180天》
當大戰結束的消息傳到中國時,中國政府宣布放假三天。六萬人參加了北京的勝利大遊行,其中很多人是愛國學生和他們的老師。為了讓慶祝的氣氛更熱烈些,人們砸倒了德皇政府為了紀念一位德國外交官而建立的紀念碑──這位德國外交官是在二十年前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殺掉的。中國媒體滿版刊登民主戰勝專制的文
事務所主持人
May 3, 2019


【書摘】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
任何大的人類共同體,其謀生的部分是經濟,其組織的部分是社會,其管理的部分是政治,而其理念之所寄,心靈之所依託則是文化。以個人生命作為比喻,文化乃是一個共同體的靈魂。本章的主題,則是從各個時代承負,我們可以體會美國的文化脈絡,如何不斷轉換。
許倬雲
Apr 26,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