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武俠創作是門好生意
金庸早於1972年封筆,但香港、台灣武俠創作仍鬥志昂揚,古龍、黃易、黃玉郎、溫瑞安、馬榮成接續開宗立派,各擁萬千教眾;以現仍活躍的馬榮成為例,《風雲》系列蜂起雲湧20餘年,連兩大主角之一的聶風都已晉階祖父輩,大多數忠實讀者仍不離不棄。
金庸雖然中國情懷深重,但若無香港的言論自由
陳文瀾
Nov 18, 2018


時代鴻儒:一個余迷的微觀察
文章,他論點高瞻遠矚時常提點不少後進,對於知識渴求,有更開闊的視野。當我還是小學生,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屠殺學運份子,在美國的余院士就為文聲援受難學生,不畏強權,他反共立場堅定,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然而,余院士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不用多言,他上承錢穆(1895
劉韋廷
Nov 15, 2018


異男對金庸的漫長告別
一切矛盾的核心,是令狐沖始終無意告別在他名為「正派」,在「金庸」名為江湖,在離散華人名為「中國」,實則是以儒文化作為底蘊的家父長、父權傳統,一種倫理的秩序。更關鍵的是,《笑傲江湖》是「金庸」以剔除特定(中國)歷史參酌作為書寫企圖,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寓言。並且是引號內的「政治」。一切
石牧民(Tsio̍h Bo̍k-bîn)
Nov 14, 2018


做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
「做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這十個字我不只常聽Monica說,也親耳聽余先生說過。也就是說,他聲援哪一種行動,參與哪一種連署,取捨都是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是看接洽者是什麼人。講話是否有人聽,做事是否馬到成功,他並不放心上。
許多別人覺得重要的事,他都不放心上,我想這是為何我每次看到
顏擇雅
Nov 13, 2018


金庸筆下的國族糾結
我覺得武俠世界裡的金庸,事實上是談幫派多,而談國族相對地少。真正身為國族恩怨中心的主角只有最早兩部作品中的陳家洛和袁承志。至於蕭峰、郭靖、韋小寶等則可以說是國族大戲中的邊緣人。無可否認,即使是在這種作品之中,結局通常也傳達著俠義之士對政客的極度失望。套在今天的情形來說,就是那些爭
梁國淦
Nov 12, 2018


余英時先生對臺灣一個六年級前段班歷史家的影響
加上余英時先生最近出版的回憶錄,雖說我的研究興趣為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地方政治史,但我的手邊也積累了九本余先生的著作。若看買書的時間,最早的兩本應該是大學時因為修課所以讀了余先生的《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1993再版)以及《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4再版)兩...
羅士傑
Nov 11, 2018

東方不敗原本是死娘炮?你不記得的金庸護家盟
如今年長觀眾熟知的東方不敗,是程小東電影《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美化過的版本。電影故意用一個女人來演跨性別生理男,讓觀眾先入為主視之為女人,順勢接納東方不敗的男跨女與同志身分,成為大眾憐惜戀慕的悲劇英雄。但當初金庸寫《笑傲江湖》,可沒有認同東方不敗。
盧郁佳
Nov 9, 2018


傳承胡適的薪火:閱讀《余英時回憶錄》的感觸
和胡適的生命道路展現的多重面向一樣,余英時的人生旅程,也絕對都不是汲汲營營只為著述藏諸名山而苦守書齋者流,可堪比擬。身為深切關懷中國現實處境的知識人,胡適眼見中國處於「大火的時候」,絕對不忍袖手旁觀,願意效法以翅膀沾水以圖滅火的鸚鵡,就算「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
潘光哲
Nov 7, 2018


翁美玲、黃蓉和《射鵰英雄傳》
1985年的一個初夏傍晚,我拿著刊載翁美玲自殺新聞的報紙(是的,那時還沒有網路),獨自一人破涕流淚,遮住不敢讓爸媽發現。薰風吹動了不存在的窗簾,吹向原本生命中不存在死亡的我。窗外可以俯視神似大型棺材的女校禮堂,校園傳說,夜半無人,懸掛的國父遺像會流下血淚來。那是日治時期的台南第二
葉淳之
Nov 6, 2018


從余英時的志業看價值的定錨
其次,余院士引用了陳寅恪對於中西文化優劣的評語,認為中國即使實現了「實業發達」、「經營商業之長技發揮」,乃至成為「世界之富商」,但在「學問、美術之造詣」方面「則決難勝人」,就此,余院士感嘆今天中國比陳先生一九一九年發表議論時不但未有改進,反而更落後了。這段文字令我想起自己唸大學時
顧忠華
Nov 5, 2018


江湖中國──一個想像中的文化縮影
本質上,金庸的小說投射出並且嚮往著一個注重人情義理的、強調門派輩分的、歷史淵遠流長的一個彷彿遙遠家鄉般的文化中國。而那個中國,它帶著很多現今在兩岸華人現實世界裡早已消失的、一種遠古封建時代的舊社會色彩:宛如魔幻般的,但是又不乏(懷舊)美好,終究還是會找到情理正義、精神寄託乃至懷鄉
李志銘
Nov 4, 2018


意外的岀版旅程——《余英時回憶錄》出版故事
出版《余英時回憶錄》是一條漫長的旅程,也是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在普林斯頓停留的三天兩夜,更是人生中非常難得的心靈之旅,我從也沒想過可以這樣登堂入室,和余英時教授熱烈自在地交談,重新洗滌心靈,獲益良多。我在必須離開普林斯頓的同時,也暗暗立下重返的心願。
很多朋友好奇這本回憶錄到底
廖志峯
Nov 1, 2018


有恩怨就有江湖
在徐克改編的電影版裡,任我行有段著名台詞:「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所以大師兄帶著師弟、風塵僕僕來到了牛背山,這才發現江湖太大也太遠了,說且說不盡,自然退不出。
祁立峰
Oct 31, 2018


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下)
我在出國之前,並沒有「台灣意識」,因受梁啓超、胡適和林語堂等中國學者之影響,我甚至在建中時代的日記寫道:「我想放棄學醫,而奉獻於中國的文藝復興。」顯然國民黨的制式教育相當成功,讓我給「新潮文庫」八本書的長序中,從未出現過「台灣」這個字眼,那時我一直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眼光看世界。1
林衡哲
Oct 31, 2018


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上)
「新潮文庫」可以說是繼「文星叢刊」之後,影響台灣思潮與青年學子最深遠的一套書,例如台灣史專家李筱峰教授,在高中時代,本來是蔣介石的崇拜者,但因讀了二本「新潮文庫」的羅素著作,他的崇拜對象才由羅素取代了蔣介石;吳清友先生,也因為讀了「新潮文庫」二部史懷哲的著作,才由頑童變成愛書人,
林衡哲
Oct 30,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