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 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徵文
從1960年考進臺大醫科,到1968到美國行醫將近30年,1997年落葉歸根在花蓮門諾醫院服務四年,我都沒有離開專業小兒科醫師的領域,但是我的一生,卻與台灣出版界產生不解之緣,甚至我在出版界和音樂界的知名度,超越過我在醫學界的知名度。
1966年我的處女譯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在蕭孟能主持的《文星》出版,例入《文星叢刊》142號,經此激勵,我再接再厲翻譯出大學時代培養我獨立思考的英國哲人羅素的二部書《羅素回憶集》、《羅素傳》,本來是要交給蕭孟能的《文星》出版,但因李敖在《文星雜誌》98期嚴厲批評國民黨負責文工的謝然之,而遭到書店關門的命運,當時對我們這一代的《文星》迷,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並萌生出國追求《自由的滋味》的意念。而那時張清吉先生的長榮書店剛好在文星書店隔壁,他看到文星書店被國民黨打壓結束之前,人山人海的購書潮,以及讀者的依依不捨之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萌生了出版有經典價值的好書的念頭。
我因常去長榮書店買舊書,而認識了張清吉先生,他雖以賣舊書起家,也許受《文星》關門的影響,1967年他開始成立志文出版社,當時越戰開打,不少美國大兵來台灣渡假,掀起學習英語會話的熱潮,於是順應時勢,他開始出版不少英語會話的書,和林語堂的舊作等,我頗欣賞他的行銷熱忱,於是有一天我帶著,自己已經譯好的《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手稿去見他,起先他擔心這類書水準太高,也許會造成曲高和寡的現象,於是我告訴他:「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你雜七雜八的出些英語會話書,不如多出版一些有價值的經典著作,為人生展現光華,對社會也會更有貢獻。」並慫恿他創辦一套高水準的世界名著譯作,定名「新潮文庫」。
我頗欣賞張清吉先生的行銷熱忱,於是有一天我帶著已經譯好的《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手稿去見他,並慫恿他創辦一套高水準的世界名著譯作,定名「新潮文庫」。圖片來源:鄭凱榕提供
我義務當他精神上支援的顧問(不是主編),於是張先生答應先出版十萬字的《羅素回憶集》(1967年11月),「新潮文庫」創刊號於焉誔生了,而張先生在業務上也跑得更加勤快,我們二人都有期待,希望這套「新潮文庫」能夠彌補《文星》関門後,台灣文化界的空虛感。結果銷售量出乎意料的好,三個月就賣出五千本以上,使張先生對這種高水準的譯作產生極大的信心;趕緊出版廿萬字的《羅素傳》,果然又是洛陽紙貴,便漸漸建立了「新潮文庫」的口碑,連殷海光教授和陳鼓應都來書店向張先生致意。
接著我與文筆頗佳的同班同學廖運範醫師(他是中研院院士,國際知名的肝病權威。)合作編譯《讀書的藝術》(1989年北京友誼出版社也出版此書),因為我準備出國,我本來想譯的《佛洛伊德自傳》,交給廖運範譯出,開啓了台灣佛洛伊德與佛洛姆風行的時代。我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到1968年7月出國之前,一口氣替「新潮文庫」編譯了八本書,包括《傳記文學精選集》、《廿世紀代表性人物》等,領了一筆當時看來為數不少的稿費,買了機票飛到紐約,開始我三十年的旅美音樂與醫學生涯。
1968年出國之後,雖然人在海外,但仍心繫台灣,依舊持續參與「新潮文庫」的成長與發展,除了選書寄回台灣外,也請高手譯書,例如《白鳥之歌》,就是由我寄回台灣,邀請外文系的高手林宜勝譯出;《愛因斯坦傳》則由留美的張聖輝譯出。而這段時間,廖運範也結合台灣醫學界的理想主義者,例如頼其萬、林克明、胡海國、鄭泰安、文榮光、葉頌壽、符傳孝、李明濱和王溢嘉等分別譯介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佛洛姆等精神醫學大學的作品,並創刊了曾經影響台灣醫界四十年的《當代醫學雜誌》,不久又創立井橘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經典醫學名著(例如哈里遜內科學漢譯本,呂耀卿皮膚科學等),對台灣醫界貢獻頗大。
我出國之後,廖運範也結合台灣醫學界的理想主義者,例如頼其萬、林克明、胡海國、鄭泰安、文榮光、葉頌壽、符傳孝、李明濱和王溢嘉等分別譯介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佛洛姆等精神醫學大學的作品。圖片來源:鄭凱榕提供
而後來王溢嘉又率領一批生力軍創刊《健康世界》,並大量出版健康智識的叢書,實現了當年蕭孟能和我,想出版《通俗醫學叢書》之夢。總之,我前後大約幫了志文出版社六、七年,「新潮文庫」前面一百部,除了我自己編譯的八部書外,廖運範推薦的醫學院好友譯出十多部,同時也介紹不少好書,請高手譯出;一百號之後,張清吉先生每年都會親自去日本尋找好書,並且參考日本的「岩波文庫」,邀請李永熾、金溟若、鍾肇政等日文高手,做出完整的作者介紹以及年譜、導讀等,也有不少是出自他本人的手筆。大約一百號之後,他也得到東海大學畢業、出身士林望族、對史懷哲精神充滿虔敬之心的退休老師曹永洋先生幫他做主編,繼續出版世界經典名著的工作。
五十年來,在張清吉及其子女主持下,「新潮文庫」已出書500部以上,實現了當年胡適大規模漢譯世界名著的理想,創造了戰後出版史上的奇蹟,把西方第一流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以及存在主義、禪宗思想、現代電影及文化思潮等作品全面介紹到台灣來。在七、八十年代獨裁恐怖的國府政權下,替台灣社會開了一扇「世界之窗」,使無數茫然畏縮的年輕心靈得到一陣春風、一道陽光,為台灣文化界的現代化與民主化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新潮文庫」可以說是繼「文星叢刊」之後,影響台灣思潮與青年學子最深遠的一套書,例如台灣史專家李筱峰教授,在高中時代,本來是蔣介石的崇拜者,但因讀了二本「新潮文庫」的羅素著作,他的崇拜對象才由羅素取代了蔣介石;吳清友先生,也因為讀了「新潮文庫」二部史懷哲的著作,才由頑童變成愛書人,終於在1989年創辦了世界級的誠品書店。我很欣慰,在台大醫科七年生涯中,有機會與同班同學廖運範,共創鍾肇政所謂的「新潮文庫」時代,因此我在大學時代,對台灣社會的貢獻,並非醫學方面的任何成就,而是透過「新潮文庫」而完成的。
「新潮文庫」可以說是繼「文星叢刊」之後,影響台灣思潮與青年學子最深遠的一套書。圖片來源:鄭凱榕提供
在1965到1975十年之間,我大約介紹了西方100位左右哲學、文學、音樂、建築和心理方面的人文大師,給台灣的讀書界認識。而「新潮文庫」之所以成功,我祗是早期的催生與選書有功而已,主要的靈魂人物還是張清吉先生,他的台灣全國跑透透的行銷精神,他的五十年如一日,奉獻一生的生命給一個單純的理想:「出版好書給世世代代的台灣人」,他雖然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是他默默耕耘的文化影響力,超越過很多知名的政治人和文化人,張先生也因為出版「新潮文庫」,而在2000年被《天下雜誌》選為近百年來,影響台灣向前進步的200位名人之一(他是台灣出版界唯一的獲選者),頗使我與有榮焉。
2000年之後,中國出版商也來臺灣買了不少「新潮文庫」的翻譯版權,在中國出版,例如廖運範譯的《佛洛伊德自傳》,在中國暢銷數萬本。我也很欣慰在台灣各大學以及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大學都有收藏「新潮文庫」。1989年中國友誼出版社,本來要出版《羅素回憶集》,後來因為鄧小平正在進行「反精神汚染」,而不敢出版,國府政權似乎比中共寛鬆一點,對張先生的「新潮文庫」還算尊重,沒有來查禁過。
但是1970~1975年之間,在張清吉先生大力支持下,楊牧與我共同主編的24部「新潮叢書」中,海外學者劉大任《紅土印象》,警備總部卻經常到志文出版社找張先生的麻煩,導致這套介紹海外知名學者、作家的叢書,提早結束。劉大任的《紅土印象》是他大學時代受存在主義影響所寫的小說,一點也沒有左翼激進思想的味道。警總來查禁此書,主要是因為劉大任到中國旅遊,事實上他到中國旅遊之後,對中共產生幻滅,開始批評中共更甚於國民黨。祗是張先生受不了國府的威脅,在1975年底結束「新潮叢書」的業務。當時不少現在知名的作家的第一本書,都列入「新潮叢書」,例如陳芳明、鄭愁予、杜維明、鍾玲、殷允芃、夏濟安、陳世驤、劉大任等,其中以《鄭愁予詩選集》最暢銷,而楊牧也在這段期間,他的筆名由「葉珊」改為「楊牧」。(待續)
作者本名林哲雄,1939年生於台灣宜蘭。就讀台大醫學院時,曾催生「新潮文庫」,引進無數世界名著,並翻譯《羅素傳》等名著;並在旅美期間於南加州創辦「台灣文庫」,出版無數台灣文化名著和傳記。回台後創立望春風出版社,繼續為台灣歷史和文化的出版盡一份心力。曾任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台南市文化局長、台北醫學大學醫文所駐校藝術家,及各大醫學院開「醫學人文講座」。
著有《雕出台灣文化之夢》、《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我的時代已經來臨》、《典範的力量:20世紀經典人物誌》、《菲律賓國父──黎剎傳》;主編《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深情的浪漫:蕭泰然音樂世界選輯》、《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等書。
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 「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