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衡哲

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下)

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 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徵文

我在出國之前,並沒有「台灣意識」,因受梁啓超、胡適和林語堂等中國學者之影響,我甚至在建中時代的日記寫道:「我想放棄學醫,而奉獻於中國的文藝復興。」顯然國民黨的制式教育相當成功,讓我給「新潮文庫」八本書的長序中,從未出現過「台灣」這個字眼,那時我一直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眼光看世界。1968年來到美國之後,才發現自己居然是台灣文化的文盲,不瞭解台灣四百年苦悶的歷史,對台灣的文化與歷史人物也非常陌生,過去讀的不是世界名著就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完全無視台灣的存在。

1968年,我在紐約第一次參加同鄕會,聽完周烒明、林榮勲、蔡同榮、陳隆志等五位博士演講後,我的台灣「政治意識」才覺醒過來,在台灣時,我一直認為不是國民黨反攻大陸,就是由中共統一台灣,從沒想過台灣人也可以自己當家作主,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不必在自己的土地上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不久黃文雄、鄭自才的「刺蔣事件」、彭明敏的「民眾大會」、黃彰輝領導的基督教長老教會「自覺運動」相継發生,更堅定我在政治上的「台灣意識」。

雖然我的政治上的「台灣意識」覺醒了,但是在文化上,我仍然是「大中國主義」者,因此我七十年代初期,在紐約與詩人楊牧主編24部「新潮叢書」系列時,除了陳芳明、施叔青之外,都是海外中國作家的作品,而忽略了台灣優秀作家的作品。

台灣「文化意識」的覺醒 林佛兒「林白出版社」出版吳濁流「《無花果》是台灣禁書,我到美國才讀到這本書,雖然祗有最後18頁才開始描寫「228事件」,但卻是我瞭解「228事件」的開始,此書不僅是吳濁流的自傳,也是台灣近百年來的歷史縮影,雖然吳氏是客家人,卻是我台灣「文化意識」的啓蒙者,對我一生的影響重大,我由認同中國文化回歸到認同台灣文化,此書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此書中,吳濁流描述原本以為自己是中國人,受日本督學公然侮辱後,他跑回自己祖先的原鄕:廣東梅縣,這才發現回到所謂的故鄉,面臨的竟是語言不通,思想觀念不同的窘境,這才讓他頓悟:「漢人的祖國,早在明朝滅亡時就結束了、消失了,衹有台灣才是他真正的故鄉,這是他由中國人回歸到台灣人的心路歷程。」

1972年參加鄭紹良主持在紐約希爾頓飯店舉行的1200人台灣民眾大會,第一次聽到彭敏明逃亡海外的第一場動人演講,接著又讀了他的英文自傳”A Taste of Freedom”,又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接著又接觸楊逵的《送報伕》、柯喬治《被出賣的台灣》、史明《台灣四百年史》、以及張良澤主編的鍾理和、吳新榮、吳濁流、王詩琅全集,才發現台灣30年代作家的水準,並不比對岸的中國差,經過以上這些書的洗禮後,我的台灣「文化意識」終於全面覺醒,但是我跟海外華人作家夏志清、於梨華、鍾玲等仍然保持友好的関係,1975年台灣發生「鄉土文學論戰」,更促使我全心投入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化的研究。大約在1976年左右,我們在紐約的台灣文藝工作者:洪銘水、謝里法、陳錦芳與我等人成立「台灣文藝沙龍」,每個月聚會一次,大家輪流做主題演講,直到1978年我移居南加州,才結束這段大家探討「台灣文化」的沙龍活動。

台灣文化獨立意識的萌芽 ⑴一場啓蒙我「文化獨立」的音樂會(1970年4月15日)──卡薩爾斯指揮全球100位大提琴家音樂會(紐約林肯中心) 這場為聯合國學校基金會募款慈善音樂會,門票是美金50元的天價,但我終於看到了我大學時代就心儀的,廿世紀大提琴泰斗:卡蕯爾斯,這是他在1961年接受甘迺迪總統夫婦邀請在白宮演出後,首度在美國演出,那天不少「人文大師」雲集,例如塞哥維亞(吉他大師)、摩爾(雕刻大師)、夏卡爾(繪畫大師)、奧登(詩人)、伯恩斯坦和卡拉揚(指揮大師)、以及15歲的馬友友等,都來參加這場向「卡薩爾斯致敬」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最感動的是,卡薩爾斯演出故鄉加泰隆尼亞民謠《白鳥之歌》,顯然他在掉「思鄉涙」,這時全場聽眾也情不自禁地流淚,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音樂會感動落淚。卡薩爾斯「不妥協的精神」深深地影響我,他的加泰隆尼亞「文化獨立的精神」,也更深地感動我。去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雖然國內80%贊成,但是因為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持而失敗了,他們可能沒有以卡薩爾斯《白鳥之歌》去征服國際人士的同情心而未能成功。


這場音樂會最感動的是,卡薩爾斯演出故鄉加泰隆尼亞民謠《白鳥之歌》,顯然他在掉「思鄉涙」,這時全場聽眾也情不自禁地流淚,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音樂會感動落淚。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⑵一場啓蒙我「台灣文化獨立」的演講—-愛默生「美國學者」 1837年美國詩哲愛默生為美國獨立60週年紀念,在哈佛大學舉行一場歷史性演講「美國學者」,他說:「美國作為歐洲文化殖民地的時間實在太久了,我們美國應該要有獨立的文學和文化。」50年之後,醫生作家霍爾姆斯(Holmes)說這篇演說是,美國文化的獨立宣言。因此後來才有美國新英格蘭的「文藝復興運動」,也才有梭羅、愛倫坡、馬克吐溫、惠特曼和佛洛斯特等美國典型的大作家與詩人出現,二次大戰後,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已超過英國。 ⑶摯友吳潛誠大作《航向愛爾蘭》,啓示我們台灣人,1890年以「Abbey Theater」為中心的,詩人葉慈等人所推動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可以說是比「武力革命」更有效地,促成1922年的愛爾蘭獨立,葉慈也因此在1923年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愛爾蘭作家蕭伯納、貝克特、詩人赫湼三人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顯然都受惠於這場「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葉慈曾說:「有獨立的愛爾蘭文學,才會有獨立的愛爾蘭。」 1982年南加州發生了三件文化界大事件,使我變成了「台灣文化傳教士」: ⑴文壇老兵楊逵於1982年10月來南加州訪問,促成了「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此會存在11年(1982-─1993),邀請十多位台灣作家來美國巡迴演講,1989年在日本筑波大學舉辦「第一次國際台灣文學會議」。 ⑵蕭泰然與許丕龍在1982年11月12日催生第一屈「感恩節音樂會」,促成了「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的創立,此基金會催生了三首蕭泰然不朽的協奏曲,並帶動了海外台灣人的「音樂文藝復興運動」。 ⑶台灣文化奉獻者張良澤於1982年,來南加州宣揚台灣文化,促成了「台灣出版社」的成立。 在南加州創刊「台灣文庫」

1982年張良澤遠從日本來南加州宣揚「台灣文化」,那時他給一百位優秀同鄕考「台灣文化常識」,結果只有五位同鄉及格,當時的同鄕會長許英智說:「我一生考試從未考得這麼壞,讓台灣人不知道有台灣文化的存在,國民黨的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成功。」這句話對我是當頭棒喝,因此下決心要奉獻臺灣文化的宣揚,於是在1983年10月31日在南加州Cerrito市華國飯店正式成立「台灣出版社」,志同道合的股東約有30位,並於1984年3月15日正式推出三部台灣文化名著:《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無花果》、《自由的滋味》。


1983年10月31日在南加州Cerrito市華國飯店正式成立「台灣出版社」,志同道合的股東約有30位,並於1984年3月15日正式推出三部台灣文化名著:《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無花果》、《自由的滋味》。圖片來源:蔡其達


這三部書,都是當時戒嚴時期的國府禁書,也都是促成我「台灣意識」覺醒的書,而且具有永恒的文學價值,我們都希望透過這些書,能普遍讓海外同鄉萌發「台灣意識」。在陳芳明起草的「台灣文庫緒言」,表明了我們的出版理想:「台灣人曾經有過極為漫長的尋根歷史,卻忘記自己的根,早己深植在自己的土地上。將近四百年來,世人公認為美麗島的台灣,已經發展出獨特性格的「文化傳統」。但是,由於歷史的扭曲,這份「文化傳統」如果不是被曚蔽,就是變成禁果。


把歪曲的島嶼扶正,把缺漏的歷史填滿,將是世世代代台灣人無可旁貸的責任。「台灣文庫」的發行,便是要撥開現實的迷霧,讓台灣人看清台灣人的真正面貎。在這些珍貴的文字紀錄裡,我們可以見證台灣的美與痛苦、夢與現實,同時我們更期望「台灣文庫」能夠為「台灣文化」置下一塊牢固的磐石。」


這套「台灣文庫」,我邀請張良澤擔任顧問,並由陳芳明、張富美與我共同主編。我們推出許多受到台灣當局禁止刊行的台灣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和傳記各領域的名著,在台灣尚處於戒嚴的80年代時期,「台灣文庫」的出版使海外台灣人更進一步瞭解自己祖國的文化以及台灣多元歷史面目,豐富的人文內涵及先賢追求理想的艱辛歷程,到1997年我返台服務之前,共出版42部,在海外頗受同鄕歡迎,其中以《自由的滋味》、《無花果》、《浪淘沙》、《謝雪紅評傳》、《許曹德回憶錄》等最暢銷。


「台灣文庫」的出版,到1997年我返台服務之前,共出版42部,其中以《自由的滋味》、《無花果》、《浪淘沙》、《謝雪紅評傳》、《許曹德回憶錄》等最暢銷。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解嚴後,李登輝民主時代來臨,1989年美國「台灣出版社」授權台灣「前衛出版社」在台灣發行這套叢書,結果賣了五千套「台灣文庫」的前面15本套書。於是這套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所完成的作品,同樣也在台灣知識界造成不少震撼;透過「台灣文庫」,重新建構台灣人的價值觀和歷史認知,在台灣出版史上似乎也繼「新潮文庫」之後,産生了一些影響力。


這套「台灣文庫」雖然讓不少藝術家和作家出土了,恢復他們的歷史生命,但我個人卻成為國府黑名單,父親在1984年病逝台灣時,我也無法返台,盡人子最後的孝道。1987年底父親去世後三年,在台灣解嚴之後透過陳五福與當時副總統李登輝的幫忙,我才有機會跟「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的同仁楊次雄、林逸民、陳惠亭、周烒明等一起回到濶別十七年的台灣。那時我才有機會拜祭父親之墓,流下慚愧的淚水。


後來我們繼續出版了四本禁書: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陳芳明《台灣意識論戰選集》、《黃武東牧師回憶錄》、《楊逵精選集》(陳芳明編)。海外讀者的反應都還不錯,美國各知名大學的東亞圖書館都有來訂購,表示他們對「台灣文庫」的重視。因為書任美國印非常昂貴,因此原先的五萬美元的投資都快彈盡援絕,加上我的醫院工作必須值夜班頗為忙碌,為了節省印刷成本,我們把《郭雨新紀念文集》和《張良澤45自述》,託朋友到香港去印,反而被騙了五千美金,因此1986年我因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而入ICU(加護病房),輸血500c.c.才復活過來,當時有二位北醫校友李雅彥和許正憲醫師,知道台灣出版社的財務也在ICU,各寄六千美金,成為出版社的新血輪,結果台灣出版社復活而得以東山再起,再順利地出版七本書。


台灣出版社出版最多台灣禁書和台灣人傳記的出版社。單就醫生的傳記,我們就出版了:陳五福、郭維租、吳新榮、鄭翼宗等的傳記。文學家傳記有:楊千鶴《人生三稜鏡》、《鍾肇政回憶錄》、東方白《詩的回憶》、張良澤《45自述》以及吳濁流《無花果》,另外張恆豪與我主編《復活的群像—-30位台灣卅年代作家列傳》,更成為當年十大好書及各大學台文系的補充教科書。除外彭明敏「《自由的滋味》、《許曹德回憶錄》、《謝雪紅評傳》(陳芳明著)、《陳逸松回憶錄》、《朱昭陽回憶錄》、《黃武東回憶錄」》等,他們都精彩地寫出了廿世紀台灣人的歷史,因此從1984年到1997年「台灣文庫」42部書,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台灣傳記文學」的新傳統。


同時台灣出版社也出版了三部英文書:柯喬治 ”Formosa Betrayed” 、彭明敏 ”A Taste of Freedom” 、蔡德本” Elegy of Sweet Potatoes —- Stories of Taiwan’s White Terror ”。出版這三本書的目的是,給我們第二代及美國人知道臺灣的歷史,現在不少台美人第二代開始在寫「228的故事」,這些書都是他們最好的參考文獻。


我非常感謝海內外無數幫助我主編「台灣文庫」,以及出錢出力的無數出版社同仁們,和幫助推廣「台灣文庫」的全美各地的熱心同鄉,我們大家共同開創了海外台灣文化的新時代底歷史使命。




作者本名林哲雄,1939年生於台灣宜蘭。就讀台大醫學院時,曾催生「新潮文庫」,引進無數世界名著,並翻譯《羅素傳》等名著;並在旅美期間於南加州創辦「台灣文庫」,出版無數台灣文化名著和傳記。回台後創立望春風出版社,繼續為台灣歷史和文化的出版盡一份心力。曾任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台南市文化局長、台北醫學大學醫文所駐校藝術家,及各大醫學院開「醫學人文講座」。


著有《雕出台灣文化之夢》、《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我的時代已經來臨》、《典範的力量:20世紀經典人物誌》、《菲律賓國父──黎剎傳》;主編《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深情的浪漫:蕭泰然音樂世界選輯》、《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等書。

 

那些年,我們的「新潮文庫」 「向張清吉先生致敬」主題專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