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124過後,脆裂、位移中的台灣政治板塊
明年大選的政治板塊重組,充滿不確定性。短期因素包括階級對立是否會讓國民黨分裂,以及民進黨的老綠男是否出走。長期而言,除了階級與統獨對立,台灣社會能否承受第三個政治競爭面向。如果可以,這個第三面向會是類似挺同與反同的價值對立,或核能與綠能的環保衝突,甚至是目前尚未成形的政治議題(例
翁達瑞
May 8, 2019


解構「韓流」-台灣民粹主義浪潮主因不是「文化反挫」
文化反挫的命題能否解釋台灣的民粹潮流,是否韓國瑜的風潮也是源自同樣的趨勢?表面上看來,的確有相當高的神似性。韓國瑜沒有「高級外省人」的出身背景,他宣稱自己是「賣菜郎」、「鄉巴佬」、「跟著月亮走的禿子」明顯是要討好草根群眾。他咒罵三任台大法律系總統「搞殘台灣經濟」,因為他沒有其他國
何明修
May 6, 2019


為了守護民主,要有接受錯誤的勇氣──來自年輕民進黨黨工的告白
2012年的年終,當時的我坐在自由廣場的地板上,與一群年輕朋友共同呼喊著台灣的民主自由。那時,我從沒想過會加入民進黨,更沒有想到對民進黨會有如此深的感情。直到多次的運動經驗後,才開始認知:與其期待英雄,不如親手去做,因而在16年正式加入民進黨,成為擔任黨務專員。如今,假使被開除黨
陳健民
Mar 25, 2019


關心付出,收穫疼惜
「我的兒子女兒決定投票給妳」,地方的媽媽們開始這麼說。年輕族群是最難接觸的族群之一,但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他們不來,就自己去找,或是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來。因此,我走遍學校、幼兒園、安親班門口,發兒童活動傳單;在萬聖節遊行時發糖果;在捷運口發政見文宣。不斷製造與年輕世代對話的機會,
戴瑋姍
Feb 20, 2019


想在政治的世界裡遇到超級英雄?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我想要做的是超級英雄的事。
在超人、蝙蝠俠、以及許多超級英雄電影裡都曾經提到,超級英雄不只是卓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代表一個精神與價值,讓其他人可以受到激勵與啟發。
選前最後一天,我挑了松信區十個地點做快閃演講。從晚上六點到九點,溜著滑板趕場。一開始只有五六個人跟著我走,慢慢地
邱威傑(呱吉)
Feb 18, 2019


解讀台灣九合一選舉(下)
論述至此,或許會有讀者有疑問:「那麼,這次的選舉難道不是中國的『干涉』嗎?」以選舉的結果來說,台灣之外對於國民黨大勝,最高興的應該是中國共產黨吧。
為了促進統一而希冀混亂台灣民主政治,是中國非常明確的意圖。反對蔡政府的示威抗議與網路攻擊的背後,若隱若現地可見中國操弄的陰影。但是
小笠原欣幸
Feb 14, 2019


解讀台灣九合一選舉(上)
說到選戰的過程,一直到去年(2018年)初為止,還是民進黨占有優勢。雖然蔡政府的滿意度已經持續低迷中,但是國民黨也沒什麼引人注目的敗部復活表現。整體觀察來說,民進黨現任的縣市長與代表民進黨的候選人,較之國民黨而言更為強勢。
局勢翻轉的時間點是在六月,從民進黨決定對抗台北市現任市
小笠原欣幸
Feb 13, 2019


2019年的臺灣──我的展望
在2019年伊始的今天,我反省臺灣在當代國際社會的處境,作爲民主自由國家所應有的堅持,以及它對東亞及中國的相對責任,指出中國文明的保守特色,以及法治在這個文明的重要性。最後我指出許多人所豔稱的「喬」的文化,指謫它對法治的腐蝕。
我希望在未來的一年中我們能繼續深刻地思想,好繼續替
李弘祺
Feb 10, 2019


當雲端世代鑽進基層政治
很多人以為,透過網路可以接觸到年輕世代;但對於區域性民代來說,網路聲量不夠大,苦心經營臉書粉絲頁,真正能透過臉書和選區年輕選民溝通的機會,其實沒有想像得大。以我自己為例,粉絲頁經營一年多,追蹤數僅有1萬5千多,其中最大宗粉絲來自新北市,第二才是台北市,來自中正萬華區更不到十分之一
吳沛憶
Jan 31, 2019


從記者到議員,東經118°的民主開箱記
「地方政治裡長了一顆大毒瘤,我想即使我治不好這個毒瘤,但至少能劃開表面,讓大家看清毒瘤的模樣吧。」這是我當初在參選時發表的看法。金門長期在戰地政務管制下,公部門體制充斥著結構性問題,以致於諸多政策在推動時容易受到阻力,選舉則落為政治分贓與權利交換。
但是,金門從2017年的反賭
董森堡
Jan 30, 2019


就算逆風也要戰韓!──市議員敗選人的選後告白
到了選舉後期,我們對韓國瑜提出的政見進行大量專業的分析與抨擊,從愛情摩天輪到太平島挖石油,儘管有成功製造話題,但後續卻無法有效讓媒體輿論針對雙方政見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比較,這是很可惜的部分。
我們戰韓,也證明我們是唯一有戰力、不怯戰的團隊。儘管我們深知戰韓後,必然導致部分選票流失
洪正
Jan 28, 2019


除了贏,還想要堅持什麼?返鄉參選的政治探索
選舉,就像是在玩養成遊戲如美少女夢工廠,或者像是玩策略遊戲如文明帝國,你的每一步都有效果,但也都有代價。而且,要記得每個人的回合數都是一樣。如何審時度勢,採取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就是學問與藝術所在。但不要以為候選人就是自由的,他受制於時勢,往往比自己想像來得深。
講到這裡,感覺就
黃守達
Jan 21, 2019


母親不想把孩子的未來交給任何人!——從養孩子的過程覺醒的參政之路
自從生了小孩後,我一直都是一位全職媽媽。原因無他,我是讀教育畢業的,我知道幼小的孩子需要父母。待在親子共學團五個年頭,從小孩三個月開始,每周有兩個整天會待在公園長達七個小時。這七個小時,我與街坊們從餵養小孩的技巧,聊到親子車廂的倡議。因為養了一個小孩,我開始思考著台灣的未來。
劉欣宜
Jan 15, 2019


我,張之豪,民進黨籍的獨立參選人
民進黨是個派系共治的黨,有派系,等於有了人脈、金援、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支撐。
而沒有派系,你就是一切要靠自己。
因此,我感覺,自己更像個獨立參選人。
在我剛辭職,投入選舉時,連要跑行程,都不知道要從何跑起。因為,沒有人會告訴你,哪個協會團體,哪天在哪裡會有活動。相對於一投入,
張之豪
Jan 8, 2019


小政治、政治消費主義、前法西斯?一個選舉的觀察
選舉應談政見,不該是純粹意識形態爭戰舞台,口口聲聲稱「牛肉在哪裡?」,在1124選舉中,卻弔詭的成為奇特「假面」:表面上談政見,實則推銷虛妄小政治,背後可能潛藏真正意識形態,或至少將由意識形態掛帥的小政治。這是個小政治(small politic)時代,雖然其實有著大政治身影,但
林佳和
Jan 6,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