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獨派該怎麼選擇?捍衛「進步本土」路線
原本在野時期高舉進步價值的民主進步黨,逐步取得政治權力後,為了穩固政權,也不免權衡選票得失,選擇在某些議題上進行程度不一的妥協,傾向沿用國民黨人的政策手段,舉步維艱地改造共同體的體質,有時仍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但最終仍是要以延續執政做為根本目標,因此面對選民的期待時,黨內必然會有
鄭曦
Apr 4, 2019


台灣需要更多公投嗎?
另一位老太太開始引經據典,你們台灣也有個女總統吧?我們的柴契爾夫人有句名言The referendum was a device of dictators and demagogues.(公投是獨裁者和煽動者的工具)。英國脫歐公投就是最好的例子!的確,脫歐公投前假訊息亂竄的結果就
孟買春秋
Apr 1, 2019

大學生拒看中天不對嗎?言論自由不是假新聞的保護傘
其實中天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立場鮮明」的媒體,所以其採訪內容偏向某陣營的政治人物並不令人意外,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天所發布的報導是否為經過查證的可靠訊息?抑或僅僅是單純的造謠煽動?除此之外,中天亦曾被爆料可業配新聞收取費用。諸般行為,在在都會使人產生對該媒體中立性的質疑。
而除
全面真軍
Mar 31, 2019


張宇韶/平凡的邪惡,才是韓國瑜真正的問題
由於中國的政治威權與計畫經濟的本質,使得兩岸關係中從來不存在什麼「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的內涵,在統戰的操作下只有「以民逼官、以商圍政、以通促統」的邏輯。
鳴人堂
Mar 29, 2019


比言論自由更重要的事情:保障可靠資訊流通的自由
什麽東西會令我們比失去自己的認同更恐怖呢?有,那就是你的「認同」被改變了。你收到的訊息看起來都是正確的─格式、文字、指涉等等;連你的親朋名字都正確──但是它的内容卻是假的,扭曲的,別有用心的,目的是改變你的認同。現在這一類的活動已經提升到國家的層級,成爲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極為重要
李弘祺
Mar 27, 2019


我們與日本的距離:如何借鏡日本觀念來改善國內交通肇事問題
近來台灣為了加重酒駕罰則吵得沸沸揚揚,立法院也討論《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修正。但是,台灣交通事故的發生,豈止是酒駕而已,從新聞可以發現,光從今年初開始就發生多起行人要過斑馬線時,遭到轉彎車撞死的事故,每年許多交通事故的發生,甚至逐年攀升的死傷人數,根本已經成為台灣的國安問題。
東京新生
Mar 26, 2019


為了守護民主,要有接受錯誤的勇氣──來自年輕民進黨黨工的告白
2012年的年終,當時的我坐在自由廣場的地板上,與一群年輕朋友共同呼喊著台灣的民主自由。那時,我從沒想過會加入民進黨,更沒有想到對民進黨會有如此深的感情。直到多次的運動經驗後,才開始認知:與其期待英雄,不如親手去做,因而在16年正式加入民進黨,成為擔任黨務專員。如今,假使被開除黨
陳健民
Mar 25, 2019


面對大海的逆襲,減塑才叫潮
公視紀錄片《與海豚的約定》有一段旁白為這些海洋生命哀悼:「大海無疆,行者自在來去,沒有應該被禁錮的靈魂,也沒有應該被剝奪的生命。」被垃圾撐死的鯨魚、橡膠圈綑綁多年致死的小海豹、廢棄漁網困住海龜也窒息珊瑚……這些都是不應該被禁錮的靈魂、被剝奪的生命。
詹宇
Mar 22, 2019


真民主與假新聞──台灣該如何守護民主與對抗紅色統戰?
雖然不可能完全根絕虛假訊息的存在,但台灣應該進行損害控制,降低其對台灣民主的破壞程度。藥方有很多,但必須做到標本並治:針對社群媒體平台傳播虛假訊息及濫用用戶個人數據,台灣有必要參照先進民主國家如德國和法國的相關作法予以納管,提升其透明度與問責性。
羅世宏
Mar 21, 2019


徘迴於記憶與遺忘之間:記憶責任與困境
有人說,轉型正義是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記憶是要正視過去的傷痛,並希望大家記得這段不義的歲月與記憶,以免未來重蹈覆轍。而遺忘的聲音,則像是台北市長柯文哲所提過的:「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幹什麼?」
陳冠廷
Mar 17, 2019


林吉洋/西藏抗暴60週年之後:雪域的未來與藏人的命運
今年3月10日,是藏人抗暴60週年,面對和平協議的威脅,台灣對於藏人的命運似乎也有共鳴,成為命運的共同體。然而同時間,青海藏區玉樹州二月再度遭逢十年一遇的重大雪災,人畜損失慘重,雪域脆弱的環境生態,台灣媒體卻無太多關注。
關於中國西部藏區的記憶再度浮現,幾年前,為了跟支教的朋友
鳴人堂
Mar 15, 2019


許伯崧/外交官之死:失控的假新聞,我們反省夠透徹了嗎?
台灣方面,在幾家線上媒體跟進報導後,輿論也多以「被NHK認證的假新聞」,定位該起事件與其所導致的憾事。令人遺憾的是,NHK的報導,以及於節目中所出示的蘇前處長家屬最新聲明,不論在報導量、篇幅與報導總時數上,遠遠不及燕子颱風期間,各媒體、政黨、輿論對大阪辦事處鋪天蓋地的報導與抨擊;
事務所主持人
Mar 15, 2019


2019台灣燈會與「屏東學」的共舞
從2019台灣燈會所展現出的內容和過程,我們相信這次台灣燈會的成功舉辦,與上述近20年來以「屏東研究」、「屏東學」和「屏東符號」為主軸的長期努力,可能有著或隱或顯的關係存在,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李錦旭
Mar 15, 2019

是迷信可怕,還是心魔害人?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是神棍累積威望的來源;從眾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林若曇
Mar 14, 2019


姑息主義的永恆辯證
要說到姑息主義大概不少人知道源於二戰期間張伯倫之於納粹,席捲歐洲的希特勒全無挫折的進軍大部肇因於慕尼黑會議無疑。當然這裡無暇細論二戰戰史成敗所由,惟面臨惡霸強權於側、輾轉難安的台灣或許也該想想姑息主義如何於國內發微?又為什麼有這樣的發展?
Raphael Lin
Mar 11,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