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鐵「民營化」是萬靈丹嗎?
每天有七八十萬人次搭乘的台鐵,滿足許多人的通勤移動需求,不過,2018年才在蘇澳發生造成18人死亡的普悠瑪脫軌翻車事故,又在2021年4月2日在花蓮清水隧道北口發生了太魯閣號因撞擊掉落鐵軌的工程車,造成49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張烽益
Apr 19, 2021


菲利普親王之死:喚起大不列顛的過往記憶
一個高齡99歲的老人家過世對任何人來說都不足為奇,但菲利普親王之死,卻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機會把國旗披上陷入熟悉的往事,懷念起過去大英帝國的軍事榮耀。 英國菲利普親王。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親王作為光榮過往的代言人 對大多數英國人而言,「悲痛」並不是因為女王古怪年老的丈夫...
Phil Smith
Apr 18, 2021

破除台鐵官僚文化,公司化是無可迴避的道路
台鐵發生空前大事故,檢討台鐵體制的聲浪高漲,裏頭自然有公司化、民營化的呼聲。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反對公司化、民營化的呼聲,比方經民連的賴中強律師。 持平來說,公司化、民營化不是萬靈丹,過程中也會有許多阻力(工會反彈、民意反彈)和陷阱(賤賣國產、圖利特定人士),需要細膩處理...
真暴民
Apr 12, 2021


張宇韶/張善政「國不泰民不安」之說,來自國民黨的封建文化與現實困境
太魯閣號事故後,張善政發文表示「風不調、雨不順、國不泰、民不安」引起爭議。攝於2019年。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清明連假期間發生台鐵太魯閣號的意外事故,讓全國民心陷入哀傷的氛圍。雖然詳細的責任歸屬猶待運安會與司法部門調查,但是在重建現場的一些跡象時,已經有了初步的事態輪...
_鳴人堂
Apr 12, 2021


華視新聞上架52頻道,不好嗎?
空頻近4個月的52電視頻位,將率先由華視新聞資訊台進駐。NCC於3月31日通過系統業者申請案,中嘉集團所屬12家系統業者及聯維、寶福、南國3獨立系統,可上架「華視新聞資訊台」,共計約124.9萬收視戶,市占約25.58%。最快四月中旬開播。 圖片來源:莊豐嘉臉書專頁...
洪貞玲
Apr 9, 2021


我們都是緩期的倖存者
人間四月天,太魯閣出軌意外悲劇,詩人艾略特(Elliot)的《荒原》「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我們不僅歷經一場殘酷的試煉,更是同體大悲。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安全回家的路」卻是如此驚嚇悲哀 焦躁的媒體報導與口水政治操作,令人心浮。花東長年以來是臺灣的異質地點(het...
林耀盛
Apr 7, 2021


重災後,醫事人員的第一線報告
連假首日的緊急動員訊息 那是連假的第一天,醫院很多同仁早就規劃了返鄉掃墓或是難得的全家出遊,所以醫院中上班的人也明顯比平日來得少,一開始我從花蓮的臉書社團上看到幾張事故現場照片,就有點擔心事故造成的傷亡恐怕會很嚴重,沒多久果然就收到醫院發出的999二級動員簡訊(大量傷患動員...
海人
Apr 6, 2021

災難,看見問題與人性
四月二日清明連假第一天,在花蓮發生了太魯閣號列車撞擊工程車、導致五十一人喪生的意外事件。在這不幸事件中,無數個人與團體都盡己所能提供援助,讓我們看見了台灣社會的溫情;另一方面,許多持特定立場人士,藉由事件落井下石,卻又讓人看見人性的醜惡。...
黎時潮
Apr 4, 2021


幾個你不知道的台灣最強阿嬤
近日,高齡103歲、人稱「東元阿嬤」的林明穱,發出公開信力挺爭奪董事長大位的長孫黃育仁,為東元這場父子相爭的董監事改選大戰投下震撼彈,由於這位號稱地表最強的百歲阿嬤縱使退休,仍具有實質影響力,散戶及創始股東站在黃育仁一方的機會大增,阿嬤一出手,身為女婿的東元董事長黃茂雄恐將...
藏紅花
Apr 2, 2021


大排長榮怎排解:責任歸屬、風險分散與危機處理?
筆者以前待過中型跨國連鎖船運公司,每筆金流都是億來億去,以美金計價, 船損金額太龐大,只有保險公司有財力基底可能賠的起。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因為長賜輪(Ever Given)「大塞船」事件對全球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長賜輪(Ever...
劉依俐
Mar 30, 2021

從辛丑條約到架漏牽補
歷史教育的目的 記得小時候我們的教科書對於義和團的記述是負面的。從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到辛丑條約賠款,這些事件都被當做是中國滿清政府昧於世界局勢,敵視近代進步主義的結果。如果説歷史學是要讓讀歷史的人可以從中得到教訓,那麽我想當年我所讀的中學歷史課本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教給了我們...
李弘祺
Mar 29, 2021


重點不在抵制而是誠信
近來東突棉花又成為熱門話題,諸多新聞媒體與社群網站湧現不少深入探討的好文章,但最吸引一般民眾圍觀的,還是那些跑出來支持或抵制的公眾人物和意見領袖。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為了中國利益而表態的台灣藝人與公眾人物 平心而論,中國藝人主動聲明放棄代言並支持東突棉花,尚能算是...
黎時潮
Mar 29, 2021

2021春天的「歷史感」
在大學歷史系裡擔任教學工作,常常就是會在講課時,會不自覺地想起,然後去提醒學生說:在過去所發生過的事情,所產生的的邏輯,往往會在我們也還不留意的時候又重新發生了一次。可能時空背景不同了,參與者也換掉了,但往往事情的本身或是事情給人的感覺,卻是如此的類似。這樣的狀況重複給幾次...
羅士傑
Mar 25, 2021


徐子軒/新冠疫苗爭奪戰(四):重建國際信任,疫苗免疫護照可行嗎?
近來紐約時報出了一篇與台灣防疫有關的報導,受到島內各方熱議與各取所需的解讀。除去好運因素、專家不看好能再守六個月等搏版面的字句,該文確實點出值得深思之處,那就是台灣能封鎖多久?
鳴人堂
Jan 23, 2021

全球防疫已經邁入後半場,全民互信是安全的唯一道路
台灣於此次防疫的成果,各國外派在台記者,以及各國返台僑胞,可說感受最深刻,《紐約時報》雖然酸溜溜的諷刺台灣能撐到幾時?但其實這種心情,來自於嫉妒台灣「簡直是另一個世界」:在紐約疫情持續擴大導致街上冷冷清清的同時,台灣人仍能看電影、看音樂劇、在餐廳飲宴,簡直是天堂。
藍弋丰
Jan 18, 202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