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縊身亡的台灣駐大阪辦事處前處長蘇啟誠。 圖/取自NHK《現代特寫》官網
本月(3月)4日晚間10點,日本公共電視NHK在《現代特寫》節目中以〈失控的假新聞:駐日外交官輕生帶給我們的教訓〉為題,探討去年(2018年)台灣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輕生事件,主題毫無疑義地將蘇啟誠前處長的自縊身亡與「假新聞」連結。
台灣方面,在幾家線上媒體跟進報導後,輿論也多以「被NHK認證的假新聞」,定位該起事件與其所導致的憾事。令人遺憾的是,NHK的報導,以及於節目中所出示的蘇前處長家屬最新聲明,不論在報導量、篇幅與報導總時數上,遠遠不及燕子颱風期間,各媒體、政黨、輿論對大阪辦事處鋪天蓋地的報導與抨擊;即便有了家屬間接同意的「假新聞殺人」意見,以及隨後對政府、媒體機構以及社會大眾提出的呼籲,然而,這樣的「籲請」似乎也僅是向空氣揮拳,成了「韓流」中一則不起眼的「綜合報導」而已。
日本從網路霸凌到失控的假新聞
縱然NHK節目曝光後,台灣網友紛紛奚落蘇啟誠事件的後續追蹤、調查報導竟然是由日本操作執行,紛紛對台灣媒體表達不屑。也有意見認為,日本之所以執行調查報導,以抽絲剝繭的方式逐一訪談相關人士與調查證據,來自日本社會一貫的「從歷史記取教訓」與「一絲不苟」的精神,不過就筆者觀察,這或許與日本SNS興起後,層出不窮的霸凌、謊言與全球日益關注的假新聞輿論氛圍相關。
同樣在去年10月,著有《重版出來》、《月薪嬌妻》等代表作的日本知名編劇野木亞紀子,推出她首度於NHK執筆的新作品:《Fake News假新聞風暴》(フェイクニュース),並由人氣女星北川景子出演。雖然《Fake News》僅有短短2集,受限於篇幅與單位時間內,內容的縱深與刻度不若野木亞紀子的《重版出來》與《月薪嬌妻》來得深刻人心,但批判的意圖與力道不受篇幅縮限,反而在講究速食、速效與短小淺碟的線上體驗中,若有似無地重現了那樣的當代視聽經驗。
日劇《Fake News》與NHK《現代特寫》製播的〈失控的假新聞〉,從影視娛樂文本,到硬性新聞的節目內容,系列性地探討假新聞對當代社會所造成的風險與危害。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襲自日本社會相當嚴重的「SNS霸凌事件」。
自2013年起,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數據顯示,日本全國公私立高中以下學校及特別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總計有高達18.5萬起校園霸凌事件,其中高中有2成的霸凌來自網路霸凌。然而,即便2013年起,有關單位已提出反霸凌對策,然而到了2015年,校園霸凌數據不減反增,通報數據來到22萬4千件,相較2014年成長3.6萬,網路霸凌的通報數據也隨著SNS的普遍與日常隨之提升。
乍看之下,網路霸凌與假新聞似乎無涉,但若以「匿名」的方式——無論是同學之間的匿名,或是新聞機構使用的「綜合報導」與「網友指出」——觀察,正因為網路所標示的去身份與去識別化特質,讓發言得以「免除」隨之相應的倫理與責任,成為散布不實謠言、仇恨言論與極端主義的溫床之一。
事實上,在社群媒體日益取代傳統媒體,並成為人們日常唾手可得的訊息發送/接收工具後,日本社會自然難以從全球橫行的「假新聞」中全身而退。而為了防免假新聞對民主社會的危害,日本也於2017年成立事實查核組織:ファクトチェック・イニシアティブ(FactCheck Initiative Japan,簡稱FIJ),希望建構一個市民不被錯誤訊息迷惑的社會。
質言之,假新聞是全球民主國家迫切亟待面對與解決的問題,NHK以大阪機場與蘇啟誠前處長的自縊事件所製播的專題節目,旨在回應這波險峻的資訊威脅,提醒日本國民「假新聞殺人」是血淋淋的事實,稍有輕信、誤傳,甚至演變為政黨之間的黨同伐異事件,失去的不止是閱聽眾對媒體信任,而是一條無辜的人命。
中國網友在微博發文表示中國派車進入大阪機場。 圖/取自NHK《現代特寫》官網
大阪機場造謠事件不罰?
自NHK專題報導曝光後,「NHK認證的台灣假新聞」彷彿成了該系列爭議的定位。事實上,自2018年9月5日開始有網友於批踢踢貼文,主張大阪辦事處的消極冷漠與不作為,與中國官方如何地弛力救援,到9月15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發布查證訊息證實為假新聞之間,這10天的時間,卻鮮有台灣媒體主動親自向大阪機場求證,所謂「中國派車進入大阪機場」的說法是否為真,而任憑來源不明且尚未證實的網路貼文,扭曲事件真相,也讓我國駐外辦事處疲於奔命,將原先便已單薄的駐外人力與行政能量及資源消耗殆盡。
此外,國內更是砲轟隆隆,媒體、在野黨以及如朱學恒、黃暐瀚等名嘴紛紛站隊批判,蘇啟誠前處長自縊身亡後,輿論更是來到沸點,任何捕風捉影的消息都成為報導素材,駐日大使謝長廷、屏東縣長潘孟安,或是台日關係協會秘書長張淑玲,任何「據傳」,都可以成為批判的「所本」進行攻訐;儘管事後都遭官方正式否認,但在公共記憶中,閱聽眾記得的,也僅剩下他所認同的「真相」。
難道事件就成為一團迷霧?大阪機場爭議事件難道就沒有定論嗎?同年11月,一名就讀臺北大學的游姓男大生遭警方移送,同月26日,南投地方法院以「惟對當時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民眾而言,既未身處日本大阪,該謠言自不足使民眾心生畏懼或恐慌」裁定不罰(107年埔秩第4號)。
是以,該起「假新聞」事件,經法院認證確有造假情事,然礙於犯罪事實與法條要件不合而難以認定、裁定不罰。從上開判決可知,造謠行為存在,並確信栽贓、抹黑駐外代表處行為為真,而在「足以影響公共安寧」部分因舉證不足不罰。此外,除了前一部為法院認證的假新聞外,從4日的NHK的報導,以及同日蘇前處長家屬提出的聲明,恐怕也是直指了這是一起「假新聞殺人」事件。
NHK在《現代特寫》節目,探討外交官蘇啟誠輕生與假新聞的連結。 圖/取自NHK《現代特寫》官網
網友於批踢踢貼文後,網友們開始討伐外交官。 圖/取自NHK《現代特寫》官網
台灣媒體不成比例的前後報導
回到台灣媒體,〈失控的假新聞〉報導後,筆者查詢各家線上與電視媒體,無論在跟進報導的篇幅、則數,以及總報導分鐘數,相較去年9月以洗版來說都不為過的報導量,幾乎是天差地遠,更有部分傳統媒體在本事件選擇噤聲,甚至在出版線上新聞後卻因不明原因有將新聞下架之情事。
經查數家電視媒體經營的YouTube頻道,有多家媒體查無相關跟進報導(或無上傳),這樣不符比例的前後報導模式,要說是NHK因版權問題而無法製作恐怕也難以令人信服;又或說事件的重要性不比當日新聞,或許當日新聞會被逐一翻閱檢驗一番。況且,有著蘇前處長家屬的一反去年12月20日的「最新聲明」,這樣的新聞價值與公共性依然被漠視,甚至僅有電視媒體在網站上聊表心意地上傳文字,卻遍尋不著影音內容,這樣做半套的模式,更是起人質疑。
「媒體都不報!」這句在社群媒體上經常可見的閱聽眾所提出的控訴,在日媒專題的跟進報導上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量變導致質變」,或許是這起事件的一個註解。過量、過曝且未經證實的消息,成了某種集體情緒宣洩的出口,也成就了各方累積政治資本的金礦山,人們從大阪機場的假新聞事件裡各取所需,而結局則是癱瘓駐外辦事處,並可能與一名外交官之死難以脫離關係。
這層層關係,卻被多數媒體選擇禁言不說。「假如一棵樹在一片森林裡倒下,若無人報導,他還算是真的倒下嗎?」這個古老的命題如今成為現世。一條寶貴的性命殞落,家屬的對假新聞的沉痛期許,他不被廣為報導與知悉,那麼這個事實還是事實嗎?
僅以蘇前處長家屬的聲明作結,假新聞不會因此終結,但人們不能停止悼念,更不能停止反省。
現在真相如何對我們家屬而言,是沒有能力調查的事,也不具有多大意義,將來歷史自然會對一個外交官的犧牲有一個公平的判斷。
希望一個外交官的犧牲能引起台灣及日本政府有關當局、新聞媒體及相關法律的研究者對網路上假消息的流竄,在制度面上或法律面上能慎重思考如何妥當應對,防止不必要的社會混亂或者是無辜的人名譽受損。
另外政府也好、組織也好、媒體也好,或者是網路利用者在未查明真相的情況下,也不要輕易相信或擴散,或是利用假新聞謀取自己的利益或譁眾取寵。
我想這樣他的犧牲就比較有意義了。
本文原題〈外交官之死:失控的假新聞〉,圖文經鳴人堂授權轉載。
作者為世新大學新聞所畢,現為媒體工作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