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右傾!其實是台灣的現實主義轉向
適值318太陽花運動七周年,但最近因為藻礁公投連署的事件,臉書動態上支持與反對公投的朋友各執己見,難以對話,彷彿大選提前來到,台灣社會又進入了政黨政治的喧嘩時刻。 但本文不是要討論藻礁公投,而是要討論背後的社會現象。林雨蒼有一篇〈臉書演算法如何撕裂這個社會〉,他認為兩方對立...
江昺崙
Mar 18, 2021

台灣和韓國的疫苗接種大長征
台灣第一批英國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straZeneca)新冠肺炎疫苗(下稱AZ疫苗),於3月3日上午10點半左右搭乘大韓航空班機抵達台灣,預計3月15日以後才能完成檢驗封緘程序、開始接種,將優先提供給直接照顧、採檢確診者的醫事人員施打,同為亞洲國家且已早一步開始施打疫苗的韓...
洪嘉翎
Mar 10, 2021

看看日本福島核災十周年,想想台灣
3月11日,是日本福島核災10周年。10年過去了,整體國力、科技都遠勝台灣的日本,福島縣輻射汙染整治成效如何?人口回流多少?對福島核電廠災後的善後事宜進度如何?生活在被世界銀行評為自然災害風險全球第1的台灣人民,面對8月28日的核四重啟公投,該如何看看日本,想想自己?...
詹順貴
Mar 10, 2021


年輕的台灣,莫跟極端路線走!
台灣是個年輕的民主國家,非常年輕,只有34歲,對許多人而言不難想像台灣民主化之前是什麼樣子吧?民主不是免費的,有時甚至是犧牲許多生命而來,而最珍貴的是,民主允許各種進步或是倒退的聲音,不論好壞。 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Phil Smith
Jan 31, 2021


從歷史脈絡看李登輝總統的改革
去年剛過世的李登輝前總統在台灣政治改革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雖然蔣經國過世前一年解除戒嚴,1988年初李登輝繼任總統時,台灣還是一個部分自由國家,強人威權體制的遺緒猶存。他在總統任內,領導台灣歷經自由化、民主化改革,在1996年總統直選後,台灣成為美國「自由之家」評比中的自由
薛化元
Jan 15, 2021


從紐時報導看台灣與新加坡防疫方針差異
最近《紐約時報》刊出一篇回顧台灣防疫成果與展望的報導,文中過去曾大力讚賞台灣防疫成果的史丹佛教授王智弘擔心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尚未施打疫苗的台灣是否還能再守六個月?國立新加坡大學傳染病學教授費雪(Dale Fisher)則質疑台灣嚴格邊境管制的作法能否持久,並帶點挑釁的宣稱:
李尚仁
Jan 10, 2021

為何美中科技戰,台灣成全球最重要的地方!
當選舉人團確認拜登於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人們不禁要問:過去幾年風風火火的美中科技戰,是否會因為對人事變遷,息火茶涼?但截至目前為止,多數分析都指出,拜登或許不會採取如川普般強勢的作法,但美中之間的大格局並未改變,美中之間的科技戰也不會因為拜登上台而結束。
江雅綺
Dec 27, 2020


Ruchir Sharma的新文章為何提到台灣?
Ruchir Sharma是個與眾不同的投資銀行家。除了領導摩根士丹利的新興市場股票投資團隊,他也不時在媒體上撰寫文章或是參加智庫的座談會分析世界政經情勢,也常和政治學博士出身的CNN評論員Fareed Zakaria長談世界大事。
趙君朔
Dec 21, 2020


RCEP:台灣滿手爛牌,不差多一張鬼牌
11月15日東協十國加上日本、韓國、中國、澳洲、紐西蘭,對於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這個全球最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協議並簽署。RCEP簽署國佔全球GDP的約三成,也佔台灣外貿的約六成,而台灣完全被排除在這個經貿組織之外,國內的震撼極大。
郭永興
Nov 19, 2020


徐子軒/烏雲籠罩或撥雲見日?微軟在台灣設雲端數據中心的意義
這可能暗示著華為之後,美中下一階段要打的將是數據戰,夾在中間的CSP巨頭們,也必須做出更妥善的安排以免遭殃,而微軟在台灣的佈局正反映著此一未來。
鳴人堂
Nov 7, 2020


張宇韶/中共高調扭曲台灣光復節,國民黨卻無法掙脫「一中泥淖」
中共中央22日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主題為「紀念台灣光復,推進祖國統一」台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政協主席汪洋致詞時表示,「台灣光復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有和平的一線希望,大陸都會做到仁至義盡,但對台獨保留一切必要手段,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
鳴人堂
Oct 31, 2020


張宇韶/民族認同勝過民主價值?國民黨論述貧乏與組織同質化的實情
雖然立院黨團日前透過「美軍協防台灣」與「台美建交」兩項提案試圖試水溫,若從北京氣急敗壞的反應看來,江啟臣的嘗試似乎得到了某種指標性的驗證,亦即中共就是台灣民意典型的「反指標」象徵:台灣哪個政黨做了什麼事,可讓國台辦發言人或胡錫進跳腳,就意味大抵往真實民意移動或做對了些正事。
鳴人堂
Oct 17, 2020


張宇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共陳兵東沙海域的政治考量
習近平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出手,固然符合威權政體傳統的戰爭邊緣策略,但仔細觀察中國當下內部險峻的政經情勢,還是得以勾勒出大致輪廓。
鳴人堂
Sep 19, 2020


林運鴻/教育該服務國家或國民?從「歷史課綱」爭議思考台灣人文教育
近日有媒體報導,根據108課綱,「歷史教育」變得面目全非。八年級的「中國史」被改為「東亞史」,課本也不再提三國、魏晉南北朝。依照慣例,許多保守派的名嘴、藝人、教師再次對此怒火填膺,他們認為這樣的改動是「簡化到令人髮指」、「可悲的仇中課本」、「到底在搞什麼?」。
鳴人堂
Sep 19, 2020

難民問題向來是個棘手的問題
如果大家有興趣到Google去搜尋難民兩字,你會發現搜尋出來的新聞都是歐洲難民的新聞,尤以德國大量接受難民的政策新聞,與總理梅克爾為此事所承受的責難或者是讚許最多。
難民這個議題,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但全球難民人數在這七十年來逐步的增加,到了去年已經將近七千萬人,這個數字是歷年來
胡博硯
Sep 14, 202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