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命名時代──一起來創造台語新詞
台語也有太多太多詞語仍待翻譯,仍待創造。一起來加入台語的大命名時代,一起來為這些還沒被冠名的事物,冠上玫瑰般的漂亮名稱,若能普及甚至被載入官方的辭典,你,就是事物的命名者!你就是台語的創造者!
鄭順聰
Aug 27, 2019


殺人的不是次文化,是極端的粉飾太平
京都動畫的悲劇尚未落幕,除了日本的動畫業損失慘重以外,更令人迫切感到擔憂的是,日本長期以來極端崇尚表面的太平,延伸的冷漠、霸凌與連坐罰,將會在未來的十年內持續造成更沉重的悲劇。
林若曇
Aug 9, 2019


京阿尼為什麼重要?
對很多非動漫粉絲的人來說,也許有這樣的疑問與好奇:雖知日本動漫有名,也知宮崎駿與吉卜力,京阿尼大火讓人震驚也讓人感傷,但京阿尼在日本動漫當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重要性?從日本動漫評論出發或許是一條適切的途徑。在其中,我們可以窺見京阿尼與《涼宮春日的憂鬱》的重要性。
李政亮
Jul 26, 2019

陪我去看台語電視台
台語台的任務,可不是要打敗NHK,挑戰Netflix,征服好萊塢(想太多)。其目標很簡單,是要讓你覺得聽講台語、讀寫台文,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此話怎說?就從金曲獎的「尿布」說起。
鄭順聰
Jul 4, 2019


抓狂三十年,抓住了台灣!
那時邱垂貞剛出獄,朋友替他錄了這張黨外戰歌專輯,錄音帶在黨外活動場合販賣,讓他可以賺點錢。
聽著播放錄音帶的林君娓娓說著各種黨外運動的種種,我這眷村孩子算是第一次直接和黨國宣傳的亂臣賊子成為朋友。只是,當時我們都沒料到,1990年林君只剩下一個月退伍時,林父接到通知,領回一具骨
黎時潮
Jul 1, 2019


洪偉/「你的邏輯被狗吃了嗎?」談普通人的邏輯學
邏輯學來自對思想的反思習慣。你可以死背邏輯規則,但如果無法自發地應用在日常思考上,你依然不算是掌握邏輯。
要怎麼訓練邏輯能力?資訊通達的現在,一個有效率的方法或許是:在重視邏輯的對話中,誠實地就一個議題進行討論。
鳴人堂
May 18, 2019


我們與台語的距離,比你想像的更遙遠
本文擬以幾點與管先生商榷,就個人看完全劇後的心得,提出一些意見,也望拋磚引玉引起討論。
王翌帆
May 1, 2019


許偉泰/從東港黑鮪與台灣燈會的交會——讓海洋文化翻轉屏東!
今年燈會的破格創新、頗多創舉,「海洋文化」首度為燈會主軸,呼應東港在地象徵的主燈「巨鮪來富」,也首次打破生肖主燈的慣例。intel無人機排字、珊瑚之心、海之女神等多項亮點,燈會作品入圍國際大賞、在地常民作品將參與國際藝術節的冠冕,更激盪出屏東人的光榮感。
毋庸諱言,政經資源分配
鳴人堂
Mar 8, 2019


幹話始祖沙林傑百歲,《麥田捕手》永遠不死
我相信不管幾歲,許多人只要拿起《麥田捕手》,難免都會想起自己曾有的叛逆或是對世界感到困惑的年少時光。你發現大人的世界充滿著虛偽和勢利眼,還有一些太早世故、欺善怕惡或是頭殼壞掉的同學,通通讓人感到厭惡。我們還來不及適應這個世界(當然我們身上也多少帶了些缺點),對許多事情感到憤怒,或
石芳瑜
Mar 8, 2019


解碼蔡英文、鄭麗君的書單
國際書展已然落幕,在出版市場緊縮、港澳書市的自由度不斷萎縮,就連焦糖陳嘉行要推薦新書,也遭中國言論審查而封殺的此時,解碼蔡英文總統和鄭麗君部長的書單的同時,也是思索如何維繫台灣的自由民主與獨立、免於人權被迫害的恐懼。至於那些口稱拚經濟賺大錢、高喊九二共識把台灣賣出去的「王祿仔仙」
林唯莉
Feb 27, 2019


由知名編劇的警世文,談影視產業「內容」策進的光與影
創作者與製作方的談判關係,未若消費關係普遍性的不對等,因而相關主管機關可在《消費者保護法》的授權下,訂定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不得記載事項去適度衡平個案契約效力,但《文化基本法》等各種法規並未賦予文化部得介入個案契約效力的強度,縱以行政指導的角度發布契約範本,充其量也僅是參考性質爾。
鹹尼斯
Feb 15, 2019


文化.外交.布袋戲──從班文干到李天祿
因緣際會下,這些陸續來台學習布袋戲的法國友人─包括班任旅(Jean-Luc Penso)、尹曉菁(Claire Illouz)、陸佩玉(Catherine Larue)、戴文琛(Vincent Durand-Dastes)、路婉玲(Lucie Cunningham),儼然將台灣本
李志銘
Jan 31, 2019


中國中小學課本裡的愛國主義
按中國教育部的規劃,2017年開始陸續推出的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當中,古文將提升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此外,紅色經典的課文也所提高。就前者來說,習近平上台之初,知識界曾有「援馬入儒」或是「援儒入馬」的爭論,簡言之,就是馬克思與儒家如何調和的問題。不過,也在此時習近平也已透過《人民日報》
李政亮
Jan 29, 2019


台灣人真理觀的構造——一個哲學人類學的考察
說出真理,對於台灣人來說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因為我們並不需要為真理付出代價,更不用像蘇格拉底般殉道,也毋須害怕被同胞嘲笑或有危險之虞而畏於說出自己所認可的真理。如同被台灣人奉為圭臬的話語:先活下去我們才能討論自由,先有麵包我們才能討論政治。而本文以此出發,區分真理的類型,並重...
王柏皓
Dec 25, 2018


日本左翼知識分子的反省,台灣右翼政客的逃避
今年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慘劇81週年。這場屠殺事件的發生背景為1937年所爆發,堪稱「東亞現代性重大傷口」的中日戰爭。而在今天的台灣,正當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相關人權團體、專家學者也試圖開啟公共討論之際,曾身為加害者的保守政黨團體及其支持者,也時常將議題聚焦在實際受難者數量的爭
張皓
Dec 13,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