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育,是國家正常化最後一個戰場
本年度指考國文考題的內容爭議,隨著媒體報導熱潮過去已無聲無息,似乎不再引人注意。然而,這件事在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發生,或者說,在台灣教育本土化已推行30多年的前提下,保守而頑固的意識形態彷彿毫無鬆動,甚至蠢蠢欲動、伺機反撲,無疑代表了教育,將是未來幾年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最後一處戰場
藍士博
Jul 10, 2020


歪打正著談地名與地方制度:回溯1920年的改變
地名不只是地名,地名承載了歷史,更是集體社會實踐的場所表徵。1920年的地方制度改革,開啟了台灣的地方層級的政治參與,同時新的地名,也逐漸成為台灣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認同所繫之處。即便是日式地名、即便是不完整的地方自治,在台灣人的日常社會實踐中,都一一加以台灣化,成為自己的集體
陳偉智
Jun 21, 2020


例外的中國(三)──現代獨立城邦的悲歌
香港的獨立性是二十世紀的異數,1980年代英國與中國討論香港的前途時,新加坡正好是方興未艾的現代國家,兼具了東西方政治藝術的美:一方面能在法治和現代性方面有出色的表現,另一方面又能倡導群體生活相互寬容的道德。如果香港能像新加坡一樣,那麽上厠所忘了沖水而被罰款,這一點犧牲當然是可以
李弘祺
Jun 18, 2020


當傅鐘成為喪鐘:用媒體與校友的手,甩學生會幾個耳光
學生會為了探討多元面貌的校史,已經舉辦了一學期的演講等相關活動;下一學期也將繼續辦理更多活動。不論你是否同意同學的觀點與意見──事實上,反對的人也沒去參加學生會的活動,至少學生他們有具體行動,廣泛閱讀史料。而反對者自己提不出有史料基礎的反駁,只能從事「口號行動」,完全沒有論述能力
林芳玫
Jun 16, 2020


例外的中國(二):圈内人的圈外觀
凱佩德(Peter Gay)在他那本《威瑪文化:圈外人的圈内觀》(Weimar Culture:The Outsider as Insider)裡,說威瑪政權的民主政府雖然曇花一現,但是它在藝術、建築、音樂和文學上面的成就卻影響深遠。凱佩德認爲自己是一個圈外人,但是用一個圈内人的
李弘祺
Jun 9, 2020


例外的中國(一):香港夢華錄
1974年我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那一年我還不到30嵗。我一共在香港住了17年,它是我人生最寶貴的時光。我的兩個孩子都在那裡出生、成長,他們對於這個稱爲「東方之珠」的香港,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記憶,更認爲香港是他們的故鄉。
對我個人來説,香港最可貴的資源就是法治和自由。法治是比較容
李弘祺
Jun 2, 2020


要用就用最正確的台語
台語不難,難在我們對他陌生、對他不熟悉。
記得才剛進台文系沒多久,就面臨到2020總統大選。記得當時有一位總統候選人的夫人李佳芬提到「母語回家學」一事。當時確實也引起很大的風波,包括大學生論壇Dcard正反兩方各持己見。
站在反對的立場,我想說的是:首先我們對於「母語」的定義
謝采凝
May 31, 2020


漂泊145年的牡丹社四頭顱能回家嗎?
1874年5月及6月,日本軍和牡丹社激戰,雙方都有人被砍下頭顱。大概全世界的人都認為這些頭顱找不到了,不是被埋藏就是被丟棄。卻不料2019年夏天,有四個牡丹社頭顱在愛丁堡大學解剖學科,神差鬼使似的重見天日。
於是我們才知道四個頭顱漂洋過海十多年,最後到了愛丁堡。我把這不平凡歷
陳耀昌、胡川安
May 22, 2020


巨人終究遠行──談鍾肇政與他建立的台灣文學
如果要在一百年來台灣新文學中選擇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鍾肇政——這位跨越語言限制,終生創作不倦,更從來不只考慮自己,而是在有限的資源下,持續串連、引領本省籍作家走出白色恐怖陰霾,在戰後震天價響的中華文化、中國文學浪潮中,堅定地舉起台灣文學、客家族群的旗幟,確立「台灣文學」...
藍士博
May 17, 2020


我與布袋戲的半世紀情緣──《雲洲大儒俠》50周年
每當年輕朋友問,怎樣學會講台語?我就建議:「看布袋戲吧。」
我這一輩,小時候台語被打壓,在學校禁說,違者要罰款、掛狗牌,直到抓交替,逮到下一個倒楣鬼。儘管如此,即使不以台語為母語,卻能聽能講,許多或許拜電視布袋戲所賜。
果子離
Mar 2, 2020


阮氏青河/學校教母語是浪費時間?國家語言教育,不該成為政治人物的操弄工具
台灣不僅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也有多元的民族及語言。在400年前,當唐山未過海時,台灣島嶼上就有許多族群共同生活,成為現在大家口中的原住民。
獨立評論在天下
Nov 20, 2019


嫌母語低階,其實更低階的是你自己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出來宣揚「母語在家學」的主張,這次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的老婆不過算是舊話重提。她會這麼提當然也是因為這樣的言論很有市場,許多老一輩的童年確實沒有在學校學過一天母語,母語一樣嚇嚇叫,基於他們的生命經驗,好像這樣的主張很有道理。
夏途島
Nov 8, 2019


《小丑》與惡的距離
甫於威尼斯影展奪下金獅獎的美國電影《小丑》,上映以來不僅票房亮眼,男主角瓦昆菲尼克斯的驚人演技、以及電影內容所涉及的道德、社會議題,都引起全球熱議。《小丑》究竟向我們丟出了哪些議題?這些議題又為何令人沈重、不忍逼視?
洪浩唐
Oct 18, 2019


為何台語新聞不標準?
臉書、網路與街談巷議,時不時有人批評電視上的台語新聞,講得「不標準」。
這點我頗有同感,自有台語新聞後,總覺得那些主播講得不好聽,新聞畫面配音怪怪的……就算公視台語台已開播,我還是有這樣的感覺。遇到問題,處心積慮我就想來破解,如同偵探那般,推論、分析、找出答案......
鄭順聰
Sep 19, 2019


《昨日報》裡的卜大中影像
三大報的時代有一個人讓我印象深刻,除了他犀利睿智的文字,主要是他的名字,我想應該是筆名吧?怎麼可能有人姓氏筆畫這麼簡單,那人就是卜大中。二○○六年,我請卜大中為一位作者寫序,有了第一次的接觸,接觸時,異常的溫暖謙和,讓我嚇了一跳。
廖志峯
Sep 1,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