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東奧正名公投告訴了我們什麼?
既然是一個有高度共識名字,為何還需要進行公投?甚至公投的結果,同意以「台灣」為名申請參加國際賽事的比率,還不到總投票人數的一半,其實這個投票正凸顯了一個問題,沒人會否定「台灣」的存在,但卻不是所有人都敢開口說我們是台灣,這個投票投的並不是你同不同意台灣這個名字,而是有沒有勇氣說出
石明謹
Nov 26, 2018


公投綁大選的幾個省思
至於是否因為公投綁大選,導致在九合一選舉上的投票意向轉移?未來選後所進行的民調也許會有結果可提供參考,但從選票的分布來說,部分縣市不但發生藍綠基本盤變動,部分既有投票者的投票意願降低與熱情不再,可以確定的是,公投綁大選的確影響到既有支持者投票的意願與拉票的動機,只是此影響程度有多
鄭任汶
Nov 26, 2018


公民投票落幕後,我們的直接民主要往哪走呢?
公民投票修法的時候,很多人都歡呼還權於民,我們終於可以自己去決定事情,不過當初這些人所未預料:相同的制度,也可由其他國民來使用。而這一點我們在未來修法之際都必須要思考清楚。再次強調,我們住在一個國家裡面,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推動任何的公民投票案或者是公民運動的時都必須思考達成的
胡博硯
Nov 25, 2018


民進黨為何輸掉2018年的高雄市長選舉
民進黨的基本盤,基本上並沒有太過劇烈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願意出門投給民進黨的選民減少了,加上國民黨在本次選舉中成功凝聚不同系統的支持者信心,轉化為投票的動力,形成最終的選舉結果。於是問題便在於,為何民進黨的支持者不願意出門投票?
陳子瑜
Nov 25, 2018


這一次,為自己投票
今年台灣公投法修正,讓公投成為一種實際的政治行動,不同世代、階級與信仰的聲音,突然間被放得很大。雖然很多堅持理念朋友們,在倡議行動的過程中煎熬受苦,但至少在這場戰爭中,台灣人要站起來為自己說話,向全世界說話,大聲說著:我們堅持以下的幾項價值:
江昺崙
Nov 23, 2018


爭取政治自由該是中國人民的責任
Corbin 基於雙方體制迥異,互相尊重的說法根本是一種鄉愿,其潛台詞不就是「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政治好髒,我不想碰」起手式的翻版嗎?要求台灣人暫且放棄自己的言論自由,遷就、配合中國人的不自由,不願衝突,假裝和氣,最終只是遁入相對主義,對於促進真正的理解和改變現狀毫無助益
許洧誠
Nov 22, 2018


選前的決勝關鍵——奇檬子
雖然許多的證據均對理性選民的神話提出質疑,但是至今仍缺乏一套完整的替代理論,台灣的政治工作者已經在從統獨到派系等影響選民投票的因素努力多年,也據之發展出許多競選策略,從文宣與政見的說服、廣告與媒體的宣傳、到人際關係與派系利益的影響等等;但是對於情緒與理性的互動如何影響選民的決策,
沈榮欽
Nov 22, 2018


一位校園自治參與者看18歲投票權
在現行各種法規中,大多數的「義務」皆是在18歲即需承擔,如兵役、繳稅、刑事責任等等。像是駕照、菸酒等年齡限制,亦都是隨之解禁。但一個成年人,卻無法一同獲得參政權,這樣的年齡差距實需思考是否合理,否則就是對於參政權的不當限制。
陳建勳
Nov 22, 2018


抱中國大腿發的財有命花嗎?
台灣人對於拚經濟總有奇怪的幻想,因此對於候選人提出「發大財、拚經濟」等等口號總會膝跳反射式地接受。然而一國之內的經濟要強大,也就是國力的增長,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實質上能往外國銷售多少商品,況且台灣也沒有美國那樣的軍事實力將國內商品,透過條約、同盟關係強銷於其他國家。關乎國力多寡,重
陳信仲
Nov 22, 2018


金馬獎「傅榆事件」的藝術、政治與國家認同
既然如此,傅榆的發言並不會讓本來就很政治的金馬獎「政治化」,毋寧說在這個政治舞台上,台灣所展現的藝術活力就來自這樣的言論自由,相對於缺乏言論自由的中國電影,這才是台灣的優勢。尤其是傅榆的出身是新住民,父親是來台求學的馬來西亞華僑,母親則是印尼人,因此,他所談的「國家正常化」,不論
西區老二
Nov 21, 2018

當公民開始Fact Check了,政治人物還能講幹話嗎?
媒體本來就負有新聞報導的查核責任,曾幾何時,這在台灣竟然成為一種奢侈的期待。《沃草》作為一個獨立媒體,希望透過「即時fact check」這樣的實驗拋磚引玉,讓許多致力於查證事實的新聞記者工作,得到更多關注。但台灣媒體的改革不能單單依靠媒體的自律,新聞閱聽人「對抗不實言論」的態度
沃草Watchout
Nov 20, 2018


媒體造神從來就不分是非對錯
媒體走過威權時代,80、90年代民主化之後,媒體百花齊放,歷經快30年的發展,表面上媒體開放了,但許多媒體的人事、經營,乃至日常的新聞操作,依然存在著威權統治的氣息,威權體制的途徑依賴,讓沿襲舊體制的意識形態陰影揮之不去。再者,媒體老闆介入政治太深,早期黨國體制的媒體,身兼執政黨
鄭任汶
Nov 19, 2018


烹煮世代焦慮的候選人──網路世代的選前碎碎念
在韓國瑜的「共同世界」裡,再也沒有充滿活力的異質個體或群體。我們真的相信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還不一定發大財的城市願景(應稱傲慢的政治修辭)嗎?在高工時低薪的勞動結構下,青年參與政治和接觸政治、認識歷史的程度普遍下降,韓國瑜利用這樣的政治、歷史的空白心理,為在地青年貼上了許
顧旻
Nov 18, 2018


給他回不去的故鄉
至今,事隔二十多年,我還是常回想起,大兄在獄中舉步艱難,背部及手腳處處瘀傷的畫面,仍然悲傷。我一直疑惑,事發當時,是誰,依據甚麼法令,下令逮捕?被逮捕的民眾是什麼重犯,誰裁定收押嚴辦?最痛心的是一群二、三十歲左右的年輕警察,竟然忍心向一位父執輩、阿公年歲,又沒有攻擊行為的退休老人
吳晟
Nov 15, 2018

台灣會走向極權主義嗎?
「台灣人的淪亡」來自中國的威逼利誘,台灣人民必須要能夠分清楚什麼是個人利益,什麼是國家集體的利益。人民必須要學習認識政治、要能分辨怎樣的訊息與政策才是對整體國家有利,怎樣是對國家主權發展有害。面對接近的選舉,台灣人要選的政治人物不能夠只是會不會做事、會不會宣傳、能不能夠教訓民進黨
陳智豪
Nov 13,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