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沃草Watchout

當公民開始Fact Check了,政治人物還能講幹話嗎?

作者/沃草專案經理 王希、洪國鈞

沃草首創即時 Fact Check,檢視市長候選人辯論會中的言論是否正確


選舉一直是公民最關注政治的時刻,但如何才能選出真的代表每個人心中價值的候選人,一直是個困難的問題。「知情投票」是改變台灣政治的重要關鍵,但從各家媒體各據立場的新聞資訊片段,候選人不一定有機會好好說清楚自己的政見,選民也不一定能真的了解候選人,導致「只見口水、不看政見」的特異選舉文化。網路直播電視辯論會,成為選民完整檢視候選人的最好機會,也是候選人傳遞個人主張的重要時刻。


如何讓電視辯論會不會成為另一場口水戰?隨著資訊快速傳遞,政治人物誇大、不實的政見或主張反而比較吸睛,阻止「不實言論」對台灣民主的負面影響成了《沃草》重要的任務/課題。《沃草》團隊繼2014年推出「台北市長給問嗎」的政治創新計畫後,在今年選前推出另一個政治創新實驗「即時Fact Check」計畫:在市長辯論會網路直播的同時,即時查核政治人物的言論是否符合事實。針對今年11/10公視舉辦的台北市長辯論會、11/12公辦新北市長辯論會、11/19三立舉辦的高雄市長辯論會,《沃草》團隊進行三次實驗,幾乎每個市長候選人都有被查核出錯誤或不完全是事實的言論內容。


沃草fact check韓國瑜、陳其邁的辯論會內容查核結果


為什麼fact check要即時?


這幾年因為「假新聞」、「假資訊」的氾濫,各國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美國許多媒體開始出現「事實查核」網站及新聞,查核總統候選人的內容是否屬實。當我們在思考該如何進行「fact check」實驗時,「即時性」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考量。以目前資訊快速傳遞及海量產出的時代,一個錯誤的資訊傳遞出去之後,即使事後以更多篇新聞澄清,也不一定能導正民眾對錯誤訊息的印象。


所以我們選擇了「網路直播辯論會、即時查證並製圖在直播畫面」的作法,但這樣的成本非常高。團隊必須在每一場辯論會事前花非常多時間蒐集各候選人的政見、政府相關議題的公開資料,研究並模擬可能出現的言論問題,熟悉可能找到正確答案的相關網路連結。而在直播當下,也必須投入大量人力,同時找出可能有問題的言論、查證資料、製作「事實查核圖表」、完成直播。


有許多網友好奇,為什麼沃草團隊能在直播進行的短短時間中查證問題?事實上,這是因為在事前做足充分的「考前猜題」準備工作,才能快速反應,而也正是整個「即時fact check」實驗最困難的部分。而這樣「即時fact check」的做法,以過去國內外新聞媒體的經驗來看,都是非常罕見,甚至可能是前所未有。


《沃草》團隊在直播進行中即時fact check的工作狀況(沃草提供)


《沃草》即時fact check試圖改變什麼?

其實以任何團隊的有限資源,都不可能針對所有政治人物的所有言論,做到「即時fact check」。這個政治創新實驗的最重要價值,並不只是在於每次的查核結果,而是在於開創一種「全民參與fact check」的風氣。當民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建立懷疑「不實資訊」、進一步查證事實的習慣後,政治人物不能再以幹話問政,必須提出更多具體、可信的論述來說服選民,這個公民社會就有可能開始認真檢驗政策、討論議題,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而後才能更接近「知情投票」的理想。


所以,《沃草》團隊在每次查核進行時,在網路同步公開「即時查核文件」,也在辯論會結束後的隔天公開「逐字稿」,提供民眾檢驗「fact check 真實性」及「公民協作fact check」的可能。令人興奮的是,透過這三次fact check的做法,引起民眾的肯定與迴響,這樣的風氣正在形成中。


以11/19的高雄市長辯論會為例,韓國瑜稱「愛情摩天輪」構想受到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長讚賞的口誤,許多網友在直播當下立刻傳來院長陳其澎在臉書上的澄清發文,「督促」團隊查證。事後也有許多網友以逐字稿內容,進一步製作各種「打臉」候選人言論的查證資訊。


媒體本來就負有新聞報導的查核責任,曾幾何時,這在台灣竟然成為一種奢侈的期待。《沃草》作為一個獨立媒體,希望透過「即時fact check」這樣的實驗拋磚引玉,讓許多致力於查證事實的新聞記者工作,得到更多關注。但台灣媒體的改革不能單單依靠媒體的自律,新聞閱聽人「對抗不實言論」的態度,是更重要的改變關鍵。


正如《沃草》所堅持的初衷:「降低公民參與政治的門檻」,四年前的「台北市長給問嗎」以至於到後來2016年的「總統給問嗎」、今年的「六都市長給問嗎」專案,目的是打造公民與政治人物直接溝通的平台。而這次推出的「即時fact check」計畫,則是希望帶來公民參與事實查證的風氣,使政治人物以政策取代假話及幹話,也使選民「以事實取代感覺」判斷政治人物,作為投票的重要依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