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如同過往一般迎來最後高潮了。只是這次網路與輿論平台多了許多中國網軍,所謂五毛的雜音。中國政府積極介入台灣選舉的意圖雖然昭然若揭,但國民黨候選人,尤其是韓國瑜看起來浮誇、沒有可行性到了滑稽程度的政見,之所以有那麼高的熱度,除了中國以資金與媒體篇幅加持,也跟台灣人對於經濟觀點與思考上的貧弱有關。韓國瑜主打的政見:「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雖然是極為模糊、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但如果細究他之前宣稱,由於選舉當前不敢大聲主張的「擁抱九二共識」,其實也不過是依循馬英九政府汲汲營營推動、在太陽花運動首度被打下休止符的、在經濟上與中國進行經濟統合的貿易政策。
韓國瑜主打的政見:「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其實也不過是依循馬英九政府汲汲營營推動、在太陽花運動首度被打下休止符的、在經濟上與中國進行經濟統合的貿易政策。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經濟主權之必要
由此看來,韓國瑜的政見那樣,舊酒新瓶裝、毫無新意的老掉牙—不過是馬政府時期依賴中國的貿易政策而已。問題是,馬政府時期八年沒有節操地抱中國的大腿,有改善台灣的經濟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同一招韓國瑜拿來用就會成功?
更不要說,台灣一般人對於經濟的看法,缺乏經濟主權與國力發展的視角,這是相當危險的。貿易上過度依賴外國,除了牽制本國的產業發展,依據狀況嚴峻與否,更會影響政治上的自主性。這樣的經濟主權與政治主權的關聯,早在某些政治經濟學家的論點中出現,也在幾年前的台灣活生生地上演。「以經促統」、「以商圍政」等等,這些在服貿協定簽訂前,體現了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的擔憂的警告,都表示了外國挾持本國經濟主權來逼迫本國人民政治決定的現象。台灣即使是貿易導向為主的國家,也必須要有經濟主權的思考與觀點。在這樣的觀點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有所管制與戒備都是合乎常理的。馬政府時期開放台灣農產品到中國,導致技術外流,讓台灣某些農產品的產業沒落,也是呈現了技術外流對於本國產業的傷害。基於中國在政治與經濟上對於台灣無所不用其極的併吞意圖,與中國貿易之間的戒備,可以說是多多益善。「能否鞏固經濟主權」,必須成為選民檢驗政黨與候選人的指標之一。
國力發展的關鍵
台灣人對於拚經濟總有奇怪的幻想,因此對於候選人提出「發大財、拚經濟」等等口號總會膝跳反射式地接受。然而一國之內的經濟要強大,也就是國力的增長,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實質上能往外國銷售多少商品,況且台灣也沒有美國那樣的軍事實力將國內商品,透過條約、同盟關係強銷於其他國家。關乎國力多寡,重中之重的其實是「社會力」,德國國民經濟學之父李斯特的名言「創造財富的力量比起財富本身更加重要」,其實就道盡了國力強弱的本質:社會穩固與否。只有自主而強壯的社會,才能渡過險惡的全球經貿環境。因此鞏固社會健全的措施,諸如安全保障(國防)、社會福利政策、重視勞工權益與重分配,其實應該要被內憂外患的台灣,當作目前首要的經濟政策。拚整體社會的經濟,而不是一昧追求與別國貿易、拚既得利益者的經濟。
簡單來說,社會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就猶如金雞母與雞蛋。如果殺雞取卵的譬喻大家都明白,那麼韓國瑜「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的經濟政策,也就是代表著重蹈馬政府時期的覆轍:失衡地、不惜犧牲主權、削弱社會保護地傾向中國,那不正好反而是削弱台灣社會的強度,損害國力、枯竭經濟發展的源泉,真正地將台灣推入「又老又窮」的深淵裡嗎?
獨立自主是拚經濟的前提
國民黨在選舉當中一再允諾台灣人民,靠向中國才能夠換取經濟上的繁榮。而台灣人民也曾如此嚮往地將權柄交給了國民黨。但是馬政府八年義無反顧地將經濟發展傾向中國的結果,除了技術外流、台灣的國際地位一再地萎縮,將台灣步步推向併吞的威脅,實際上也只產生了政商關係良好的裙帶資本主義集團,一般人民的經濟生活依然不見改善。這樣慣於採取依賴途徑的發展策略,也符應了國民黨長久以來樂於充當買辦的歷史地位。然而,除了經濟主權與社會健全是必須放在經濟發展的政治考量中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自由民主的社會當中,一個人的富有才具有意義,金錢才會服務於個人的自我實現。而這需要主權獨立的台灣作為前提。
鞏固台灣社會與作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地位,是每一個合格選民必須要拿來檢驗當今政黨與候選人的標準。只有成為一個理性、成熟、不受私利誘惑、不被微詞煽動、關心社會與同胞的公民,才能拚有意義、正派的經濟,才能正確地思考我們共同的命運與將來。
只有成為一個理性、成熟、不受私利誘惑、不被微詞煽動、關心社會與同胞的公民,才能正確地思考我們共同的命運與將來。圖片來源:Hsuan@數位島嶼(CC BY-NC-ND 3.0 TW)
作者努力學習外語、攝取外國新知卻(暫時)出不了國的、自我意識過剩的悲情研究生。關懷德國、日本,當然包含祖國臺灣在內的種種人文社會思想議題。希望有天渺小的自己能為臺灣及其周遭的弱小民族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