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選戰看台灣社會人際網絡的變化
在台灣民主化以及網路社會的急速發展下,台灣的地方政治出現了三個群體連結模式並存的現象,要理解台灣特別是地方政治的發展,有相當啟發。第一層是傳統國民黨地方派系運作模式,可說是典型傳統社會的群體連結模式,奠基在生活中多重領域的重疊累積。派系運作所不可或缺的椿腳體系,是建立在包括地方農
鄭力軒
Dec 23, 2018


我的年度代表字:怕.jpg
「怕」這個哏源自於鄉民是批踢踢流行用語,通常寫成「怕.jpg」,只是我遍索出處,依舊來源流變不明,典故不清,也造成衍生義繁複多元,凡是嗨到怕、抖到怕、窮到怕;怕被打、怕被罵、怕被吉(告)、怕被肉搜,都可以推這個字。「怕」在使用時通常有一種小孬孬的氛圍,示弱,討饒,但其真諦歸根詰坻
祁立峰
Dec 22, 2018


時間感:當代政治經濟的難題(下)
儘管如此,時間感的凝縮,使得當代民眾更為活在當下以及片段的資訊世界中,人們對於施政者的長期策略失去耐心,尋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至於那些無法及時回應的政治人物,因為抗議者的心理時間週期縮短,資訊流通迅速,在短短的時間內便足矣經歷數個階段。當憤怒的民眾紛紛走上巴黎街頭之際,法國總統馬克
沈榮欽
Dec 21, 2018

國民黨為何急著廢止《促轉條例》?
1124九合一大選結束還不到1個月,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等人就急著提案要求廢止《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促轉條例),藍委費鴻泰也擬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發動公投決定促轉會存廢,並在立法院審查促轉會預算時強力杯葛……國民黨為什麼這麼急?對促轉會的存在如坐針氈?是為了民生著想要趕快停止政治鬥
西區老二
Dec 20, 2018


時間感:當代政治經濟的難題(上)
但是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後,使得這種模式不再如過去般井然有序,而成為產業界線模糊、價值鏈彼此交疊的競爭狀態,無論是國家或企業,都面臨比過去更加快速與不確定的環境。
隨著網際網路、社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這種快速的時間感影響所及,不再侷限於國家的產業政策、企業策略、國際分工、貿
沈榮欽
Dec 19, 2018


勇武e台灣郎,驕傲的站起來
由於數十年來黨國教育的強力宣傳,多數民眾對於台灣是甚麼?中華民國是甚麼?中華民國在台灣又是甚麼?其實沒有很清楚的概念。能夠侃侃而談的,是少數經過知識分子啟蒙的運動參與者與政治工作者。因此任何關於民族主義路線之爭,還只是知識分子圈內的爭議。一般大眾,接收到的是中天電視台、中時、聯合
萬庭威
Dec 19, 2018


豬瘟可怕,但更怕的是人的疏失
為了因應疫情,《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以及相關的裁罰基準也作了及時的修正,十二月十八日起,自近三年發生非洲猪瘟之國家(地區)違規攜帶檢疫物入境,第一次的罰鍰由5萬元提高至20萬元。然而正如本文開頭所述,如何根據即時的疫情資訊修正既有政策,是相當困難的,其中涉及跨國資訊的流通與取得、
廖偉翔
Dec 18, 2018


剩下一年,蔡英文能做什麼?
綜上所述,為了捍衛台灣本土政權的延續,以及深化台灣作為獲得國家身份的準備,強化台灣與美國在各層面上的整合,大幅提高中國逆轉的成本,是重中之重。出於這個目的,能夠獲得美方信任的蔡英文總統,是繼續領導台灣本土政權的唯一適合人選。當前台灣面臨到中國加緊腳步進逼、社會對經濟不滿等內外挑戰
陳子瑜
Dec 17, 2018


在不可能的地方創造可能
從開始參選時,我出去發文宣時,鄉親們第一句話都會問:你住在哪裡?因為對於生活在這邊的人來說,只要知道你住在哪裡、住在哪一戶、姓什麼,可能就能把你左右鄰居或是你是誰的誰誰誰都細數出來。
這個現象說明了一件事,在傳統的地方選戰,依然非常重視緊密的人際網絡和血緣地緣關係,但代議士的
曾玟學
Dec 17, 2018


面對中國,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在俞振華與林啟耀(2013)的研究當中,(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他們綜合地指出,學界對於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特質獲致了初步的結論,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統獨偏好是「理念」
陳方隅
Dec 16, 2018

台灣的「包容政治」迷途(二)——小國的自虐
2016年初總統和國會大選前,某左派網媒刊出一篇文章,未點名地指控某團體是「台灣民族主義的極右派」、「蕞爾小島上第三帝國的子民」,說這些人企圖建立「說河洛話的異性戀生理男性」統治,要排除各種「異例人群」,包括東南亞移民及混血後代等。
這還得了!我發電郵問該文作者萬庭威,究竟是哪
周盈成
Dec 13, 2018

貪圖麵包賠掉的不只有愛情
聞名台灣的麵包師傅吳寶春,近日在上海開幕了新的店面,卻被中國媒體翻出過去不想依賴中國市場的發言,之後迎來了中國網民想當然爾的攻擊。他也旋即發出了聲明,指出自己身為中國人的驕傲。然而這樣猶如周子瑜的低頭,卻沒有換來普遍的同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聲明使台灣社會一片譁然的隔天,吳寶春就
陳信仲
Dec 12, 2018


大選、公投與社群媒體
今年選舉過後,讓許多朋友呼天喊地的便是「同溫層太厚」,亦即生活中接觸到的人大多數的立場都和自己相同,以至於過度樂觀地看待本次選舉的結果。太平洋和臉書都沒有加蓋,理應沒有任何實質障礙阻擋不同想法與價值觀的人溝通。
究竟為何開票結果出爐許多人才驚覺原來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
劉昌豪
Dec 12, 2018


台灣的「包容政治」迷途(一)——我們需要一個沙文混蛋,就決定是你了
台灣民族主義者典型是自由派。大勢上,偏獨派進步,偏統派威權。極右是後者的專利。向來如此。
偏獨派在「進步價值」上本來就遙遙領先,這很好,穩健前進就可,不必有被內被外逼著必須更快更徹底的焦慮。
以上重點先說。其實光是第一段的描述還得特地強調,就很無奈。一個人若曾適度留意解嚴以來
周盈成
Dec 12, 2018

西斯大帝的復仇:地方派系的復辟
如果敗戰原因出在保守派反撲,那麼朝進步派開刀,導致進步派與民進黨決裂,那都只是親痛仇快的行為,對改革、對「台灣價值」一點幫助都沒有。先找出敵人在哪裡,才知道戰爭要怎麼打,戰術要怎麼擬訂。
中南部的軍公教人員比例相對少,慘敗的原因是在沒有核心價值、完全以利益為導向的地方派系身上。
江昺崙
Dec 11,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