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中衝突進行式──壓力測試、鬥而不破
近兩年的美中關係變化,只能以高潮迭起、拍案驚奇來形容。今年1月中國副總理劉鶴訪問華府,雙方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原本以為雷聲大雨點小的美中貿易戰,最終還是歹戲拖棚,又要回談判桌打持久戰。
沒想到一場武漢肺炎(COVID-19)攪局,美國在短短五個月內罹病死亡超過14萬人,全國染
李福鐘
Jul 28, 2020


從不敢到依法戴口罩──英國的民主與法治
在 Covid-19全球大流行病的疫情下,「戴口罩 」一事,在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就是「政府首長一聲令下」,民眾乖乖地戴口罩,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然而在老牌民主的英國,卻花了四個月的時間,被嘲笑政府沒有魄力沒有效力。
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四個月來,英國的公民與政府作了一連串的
施芳瓏
Jul 27, 2020


高學歷:政治人物的化妝品與毒藥
在高雄市長補選中,選情原本就居於劣勢的國民黨候選人李眉蓁,因爆出碩士論文抄襲,選情雪上加霜。對國民黨而言,此役雖是必敗之戰,但僅能拱出李眉蓁此等下駟候選人,口才、氣勢皆遠不如被高票罷免的韓國瑜;相信於可見的未來,在高雄市立委、市長選舉,很難再威脅民進黨。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高
陳文瀾
Jul 27, 2020


回歸市政看高雄選舉:試析高雄輕軌對選舉的影響
2018年五都選舉,綠營失守經營長達20年的高雄市。由於這出乎眾人意料,這兩年有許多評論試圖探討其原因。過去最盛行的一種解釋是「韓國瑜政治奇才說」;但此論點在罷韓成功後已被證偽,國民黨亦為此看法付出慘痛代價。另一個常見的解釋則是蔡英文改革不得民心說;民進黨接受了此看法,並重新調整
佘健源、劉玉皙
Jul 26, 2020

韓國瑜之後的高雄
上個月我專程南下到高雄親臨罷韓盛況,在這個二十多年來只有路過未曾真正踏入的城市停留了五天。因為得天獨厚的海港和總是艷陽高照的藍天白雲,高雄給我的印象和其他台灣港都非常不同,加上近年來圍繞著港邊極具特色的建設,更讓去國多年的我驚艷不已。
英國籍的丈夫亦是不時盛讚高雄,上下數回旗津
孟買春秋
Jul 26, 2020


王臻明/有限資源下的高難度訓練:海陸特戰化的問題與操舟意外
今年度的漢光36號演習在預演時不幸發生意外事件,海軍陸戰隊的IBS突擊艇因大浪而翻覆,導致2死1重傷1輕傷的重大傷亡。台灣各界在沉痛哀悼殉職官兵之際,也從各個角度來檢討這起事故,包括海軍陸戰隊的角色定位、訓練簽證制度是否有落實、IBS突擊艇是否適合作戰使用等。
鳴人堂
Jul 25, 2020


張宇韶/李眉蓁論文抄襲爭議,亂了北京「雙城論壇」的政治布局?
正當李眉蓁論文抄襲爭議鬧得沸沸揚揚,全台灣應該有個人非常不高興,因為他處心積慮搞來或被「下條子」的雙城論壇乏人問津,各大媒體不僅找不到報導篇幅,更別說想要掀起什麼討論風向。
鳴人堂
Jul 25, 2020


疫情大流行下基本工資調整的必要性
自蔡英文總統執政以來基本工資每一年都溫和、漸進的調漲,但因過去數十年來長期壓抑的結果,目前的基本工資仍然偏低,無法展現台灣擺脫低薪血汗的企圖。事實上,從實際的經驗觀察,過去凍漲或低幅調整基本工資都不利於經濟發展,而近四年來每年約1,000元的調整,非但未出現雇主團體擔心的經濟衝擊
孫友聯
Jul 19, 2020


賀軍/「搶房」怪象充斥,中國房企市場已成高風險漩渦?
中國經濟下行嚴重,加上受到美中貿易戰以及肺炎疫情重重打擊,近期房企倒閉成災,成為北京當局心頭大患。然而,近兩個月部分城市突然出現爭相搶房、量價齊升等「榮景」,引發中國房市是否瀕臨迴光返照之議論,特別值得投資人留意。
鳴人堂
Jul 18, 2020


此疫綿綿無絕期─COVID-19大流行會結束嗎?
COVID-19疫情在武漢爆發迄今半年,短短期間就散播全球,造成一千三百多萬人罹病、近五十九萬人死亡(迄7月16日),並對國際政治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然而,現今國內國外對疫情的反應似又進入新的階段。
台灣在境內在沒有社區感染與半鎖國的邊境管制下逐步放鬆管制,在「防疫新生活」指引下
李尚仁
Jul 17, 2020


這樣的馬英九,就是背叛!
過去馬英九多次聲援香港及中國民主運動,港人上街爭取真普選、上街反對「送中條例」,做為東亞民主國家的前總統,馬英九也不吝呼籲中國要走向自由民主,畢竟惡法再怎麼樣施行、極權的手怎麼樣干預,都是發生在對岸。
如今,港版國安法的細則出爐,「全世界都歸中國管」的時代來臨,網路上也嘲諷「習
林瑋豐
Jul 16, 2020


解讀台灣人認同趨勢:台灣共同體成形
日前(7/3)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了兩個趨勢圖,分別是1992年以來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以及1994年以來台灣民眾對於兩岸統一或台灣獨立的看法,這兩項調查皆有戲劇性的變化:台灣人認同感來到史上最高的67%,而傾向台灣獨立的民眾則有27.7%,相較去年成長了5.9%,
李昱孝
Jul 15, 2020


德國就像浮士德──它出賣自己的靈魂
近來看德國越來越不順眼的人會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德國對中國不敢大小聲,一個看似人權至上的國家,在2007年德國總理梅克爾還願意接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2015年可以張開雙手接收從敘利亞、阿富汗戰區湧來的百萬難民,樣樣在人權的維護上都表現的可圈可點、讓人讚賞的德國,最近到底是怎麼
劉威良
Jul 13, 2020


時代力量的力量要用對地方
台灣人們對兩大黨都不夠信任,而且近年的趨勢就是中間選民、沒有特定政黨認同的選民不斷增加,這對新興小黨來說當然是絕佳的機會。同時,人們非常渴望能夠有監督制衡執政者的力量存在,目前許多人對於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的表現當然是非常不滿意的,所以他們的政黨認同度直直落,但到底是誰會取而代之
陳方隅
Jul 13, 2020


自以為朕的台北市長
圖片來源:網路截圖,作者提供 我以為台灣社會早已脫離我成長的年代,那個「總統蔣公」說了就算的年代,看見「蔣公銅像」記得要立正敬禮的年代,寫作文崇拜世界偉人民族救星「蔣公」前面要空一格的年代,「蔣公」出巡前簇後擁夾道歡迎,朕即是王法的年代。...
孟買春秋
Jul 12, 202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