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CC不夠力?看看香港通訊局怎麼做!
香港通訊局在批出電視台牌照及續期時,均需要電視台持牌人及代表舉行多場公聽會,接受公眾及立法會議員的質詢。通訊局亦會參考電視台過去的違規及懲處歷史,最後建議行政會議應否給予牌照、牌照的相關條件及有效期。香港通訊局曾經建議收回中資商人主政的亞洲電視牌照,及對商業電台的牌照續照年期減半
巫堃泰
Mar 23, 2019


真民主與假新聞──台灣該如何守護民主與對抗紅色統戰?
雖然不可能完全根絕虛假訊息的存在,但台灣應該進行損害控制,降低其對台灣民主的破壞程度。藥方有很多,但必須做到標本並治:針對社群媒體平台傳播虛假訊息及濫用用戶個人數據,台灣有必要參照先進民主國家如德國和法國的相關作法予以納管,提升其透明度與問責性。
羅世宏
Mar 21, 2019


許伯崧/外交官之死:失控的假新聞,我們反省夠透徹了嗎?
台灣方面,在幾家線上媒體跟進報導後,輿論也多以「被NHK認證的假新聞」,定位該起事件與其所導致的憾事。令人遺憾的是,NHK的報導,以及於節目中所出示的蘇前處長家屬最新聲明,不論在報導量、篇幅與報導總時數上,遠遠不及燕子颱風期間,各媒體、政黨、輿論對大阪辦事處鋪天蓋地的報導與抨擊;
事務所主持人
Mar 15, 2019


【書摘】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太陽花運動」完全是受香港占中運動的影響而發生。中國當局在處理香港「占中」運動的種種暴力與陰謀手段,讓台灣青年一代看到了台灣的將來,認為如果放任中共繼續滲透,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將岌岌可危。
何清漣
Mar 8, 2019


《祭姪文稿》赴日,中國點燃「愛國」戰火
在諸多討論中,也有中國網友認為,文物保存不是錯的,但是不該把任何事情都上綱到民族情感、民族道德之上。但,一來思想開放的人本來就是少數,二來中國媒體、教育,從過去到現在不斷洗腦的情況下,也很多中國人認為「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會在網路上持續發表相關言論,甚至將相關攻擊性、虛假
東京新生
Feb 18, 2019


資訊戰早已展開,如何遏止謠言與抹黑?
即使政府機關分別針對特定團體對於性平教育與婚姻平權的造謠與抹黑在網路上進行澄清,但該團體的抹黑與造謠行動持續擴散到YouTube平台與Line群組,而這些讓民眾感到疑惑、恐慌甚至仇恨的行動卻沒有任何一條法規能夠準確規範;這次的大選並不是執政黨與尋求革新的公民團體失去民心,而是執政
林若曇
Dec 11, 2018


選後檢討:以NCC 為例
歷史發展非常弔詭,2012年民間針對旺旺集團併購中嘉系統的交易案所發動的反媒體壟斷運動,連結2014的太陽花運動,最後掀起海嘯,造成2014與2016年國民黨的選舉大挫敗,民進黨因而重返執政。才兩年多,竟然就爆發中嘉系統最新的交易案疑似踩到壟斷紅線、NCC卻放水的大風暴。中嘉交易
馮賢賢
Dec 5, 2018


當足球員的交易異動碰上假新聞
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每個人都可以侃侃而談,不需要任何資格條件,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消息來源」,在網路上傳播難以證實的小道消息,有時候就連球員本身也在中間參了一腳,透過社群媒體發布一些曖昧的訊息,讓球迷任意揣測,或者也為自己在球隊間製造出更高的身價。
在所謂的「後真相時代」,
西門思
Nov 29, 2018

沉迷於說故事的台灣媒體
說故事的力量有多大,媒體人都知道,但新聞倫理要求的是用故事呈現背後的真實,而不是用造假資訊來編故事,讓新聞遠離事實。在此同時,台灣還是有一群人以有限的資源,不用說故事而是用純粹的事實來說話。雖然內容有點枯燥,但卻是新聞的本份。例如網路媒體「沃草」推出「即時Fact Check」的
羅慧雯
Nov 22, 2018

當公民開始Fact Check了,政治人物還能講幹話嗎?
媒體本來就負有新聞報導的查核責任,曾幾何時,這在台灣竟然成為一種奢侈的期待。《沃草》作為一個獨立媒體,希望透過「即時fact check」這樣的實驗拋磚引玉,讓許多致力於查證事實的新聞記者工作,得到更多關注。但台灣媒體的改革不能單單依靠媒體的自律,新聞閱聽人「對抗不實言論」的態度
沃草Watchout
Nov 20, 2018


俄羅斯如何利用美式足球間離美國社會?
「想要接觸到美國一般民眾,他們明確的目標是什麼?」克萊門森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Darren Linvill 說:「那就來談美式足球吧。」
而球員在國歌時的抗議行動,成了最適合操弄的議題。在2015年時,這些可疑的推特帳戶總共只有發表1,241則和NFL相關的貼文,而且大部分只是轉
西門思
Nov 15, 2018


面對中國的偽新聞政治作戰,媒體也要負起責任
如何面對中國透過假新聞及其他手段對台灣發動的政治影響戰(influence operation),成為當今必須注意的問題。
賴怡忠
Oct 1, 2018


假新聞,真實暴露了台灣的脆弱
筆者日前受邀參加一場在台北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是「對話與蛻化」,受邀發表的場次則是關於科技如何賦權(empowerment)社會運動的主題。這是個學術界長久的命題,似乎也有些學界的共識。筆者從網路科技與社群媒體如何促成太陽花學運的成功談起,並在結論中提醒,科技的賦權作...
羅慧雯
Sep 27, 2018


迎戰假新聞不能畏首畏尾
最近民進黨立委葉宜津提《國安法》第二條修法,將網路領域列為國安範疇,被統媒及國民黨批為「箝制言論自由」。台灣從解嚴至今,人民已視言論自由為理所當然。過去為爭取言論自由長期與國民黨抗爭的民進黨,對於被指控「箝制言論自由」可能會特別緊張,這不是壞事,畢竟捍衛言論自由是核心民主價...
馮賢賢
Sep 26, 2018

難道沒辦法處理極端偏頗仇恨的言論?
最近台灣的政治口水成災,各種傳播仇恨、帶有嚴重偏頗的言論四處流傳。楊偉中不幸在南太平洋溺水,有人卻幸災樂禍,宣稱「死得其所」。南部豪雨成災,在野黨則是興高采烈,因為「老天有眼」懲罰不投給他們的選民。來自中國的假新聞與網路霸凌造成一位盡職外交官以死明志,結果一位大學教授卻用假...
何明修
Sep 19,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