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守捷成功,鬧劇告終
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於2月6號結束,鳳山市民以6萬5391張不同意票,中斷了國民黨的報復性罷免浪潮,也守護了高雄的民主價值,為這場自去年六月起的高雄報復鬧劇正式劃下句點。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頻道Youtube 回顧本場選戰,我們能發現罷捷團體不斷的主張該行動是為了要「反制...
張博洋
Feb 7, 2021

保時捷有必要,但行車不要開中間
週末好像要投黃捷的罷免票了。 其實我不是鳳山人投不了票,但先前桃園的王浩宇罷免案過關讓大家覺得原來一萬多票當選的議員有機會催出八萬多票幹掉他,這下讓某黨開始信心大振,覺得可以報一下去年韓總在高雄的老鼠冤了。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蔡亦竹
Feb 5, 2021

趙少康和中國國民黨的生命史
趙少康要「重返」中國國民黨。趙少康七十歲了。要是不特別說,趙少康的年紀並不特別顯眼。他沒有馬英九災難性的眼袋,但趙少康和馬英九是同一個世代的中國國民黨政治菁英。要是不特別說,在當代政局的脈絡中,恐怕並不特別顯眼。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石牧民 Tsio̍h Bo̍k-bîn
Feb 2, 2021


台灣入CPTPP,2021年日本起風了
來自外務省的友善建議 疫情之前,台日之間還能自由來去的時候,2019年的夏天,筆者在東京銀座的一家洋食餐廳,和一群外務省的朋友一起午餐交換意見。筆者是想瞭解台灣加入CPTPP的可能性,但是看得出來,外務省朋友們更關心中國加入CPTPP的可能性。一位曾經參與TPP談判的課長級...
郭永興
Feb 1, 2021


年輕的台灣,莫跟極端路線走!
台灣是個年輕的民主國家,非常年輕,只有34歲,對許多人而言不難想像台灣民主化之前是什麼樣子吧?民主不是免費的,有時甚至是犧牲許多生命而來,而最珍貴的是,民主允許各種進步或是倒退的聲音,不論好壞。 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Phil Smith
Jan 31, 2021

獨裁時代的鷹犬與民主時代的阿Q
近來,諸多國民黨公職與過氣政治人物紛紛發表謬論,引發軒然大波;他們原本想藉著新聞風向,火攻民進黨政府,不料卻遭輿論的熊熊怒火反噬,成為萬人公敵或笑柄。 在SARS疫情期間擔任台北市衛生局長的邱淑媞。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陳文瀾
Jan 27, 2021

罷免王浩宇後,黃捷危機浮現
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16日遭到罷免通過,即將下台,也成為全台第一個被罷免成功的直轄市議員,開創先例。而三個禮拜後,另一個同被歸為泛綠陣營的無黨籍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也要進行投票。原本罷捷案被認為通過機會比罷王案低許多,但是在罷王案通過之後,藍營及反民進黨陣營士氣提升,黃捷被
林瑋豐
Jan 22, 2021

史詩般的抗疫回顧
回顧過去這一年台灣抗疫的奇蹟,最早的關鍵就是那位不睡覺的疾管署醫師。他在Ptt上看到中國不明肺炎資訊的警覺性,讓疾管署即時啟動了針對武漢班機的檢疫,緊接著就是更全面性的邊境管理及防疫措施。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海人
Jan 21, 2021

罷免制度的爭議與社會走向極化
上周末,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的罷免案,以低空通過門檻遭到罷免。這次的罷免案是降低罷免門檻後,在複數選區下的選制下第一個通過的民代罷免案。從政治競爭的氛圍來看,也被視為泛藍與韓粉在韓國瑜遭到罷免後,發動報復性罷免的第一步。就制度設計、政黨競爭而言,有多個層面的問題值得冷靜省思,畢竟罷免
沈有忠
Jan 19, 2021


口嫌體正直的矛盾綜合體──馬英九
與李登輝、陳水扁相較,馬英九更是口嫌體正直的矛盾綜合體。馬英九從政歷程,言行矛盾之處族繁不及備載,但最受注目的,當是其對民主政治素養薄弱,與國族認同錯亂;兩言以蔽之,他不僅「打著民主反民主」,且「一個美國人逼著台灣人去當中國人」。
陳文瀾
Jan 17, 2021

在野黨算計下的荒誕大戲——談王浩宇罷免案
2020年高雄市長韓國瑜遭到罷免,成為第一個被罷免的直轄市長。2021年1月16日,才剛從綠黨轉籍到民進黨的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則在同意票8萬4582票,不同意票7128票,投票率僅2成8的情況下遭到罷免,成為第一位遭到罷免的直轄市議員。...
藍士博
Jan 16, 2021


指鹿為馬為哪樁?──紅藍對衝入國會的解讀
2021年1月6日,川普支持者在川普的鼓動之下,衝入了美國國會大廈,試圖阻止國會議員認證美國大選結果,引發美國各界批判;中國政府及官媒將此事件與2019年香港示威者衝入立法會比較,質疑美國方面「雙重標凖」;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現任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也稱「在美闖國會秒趴,在台占立
林雨蒼
Jan 11, 2021

《0-2歲公共托育專法》立法芻議:為何要訂?如何訂定?
2019年聯合國人口基金發布報告(Sobotka, Matysiak&Brzozowska, 2019)指出,回顧二十年來的少子女化學術研究,以國家政策「提升生育率」已經證實可行。其中,效率最高的政策工具是「高品質、低經濟門檻、服務時間與父母需求一致的公共托育」,育嬰假和可以靈活
王兆慶
Jan 10, 2021


從紐時報導看台灣與新加坡防疫方針差異
最近《紐約時報》刊出一篇回顧台灣防疫成果與展望的報導,文中過去曾大力讚賞台灣防疫成果的史丹佛教授王智弘擔心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尚未施打疫苗的台灣是否還能再守六個月?國立新加坡大學傳染病學教授費雪(Dale Fisher)則質疑台灣嚴格邊境管制的作法能否持久,並帶點挑釁的宣稱:
李尚仁
Jan 10, 2021

給下一輪台南盛世的備忘錄
最近看到許多媒體報導:由於台積電在南科投資新廠,造成2020年台南的房價強勢上升,漲幅甚至將近10%左右。
台南房價上漲原因很複雜。首先,台南市升格十年,是六都裡面房價最低的,而2020年台灣沒有受到 COVID-19 影響,整體市場活絡,所以資金流向了相對低價的台南房市。再來
江昺崙
Jan 7, 202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