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摘】《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蘇致亨─侯孝賢,《尼羅河女兒》,一九八七 天才何以成群地來?臺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 一九八七年,侯孝賢在蟾蜍山上拍《尼羅河女兒》時過了他的四十歲生日。與侯孝賢在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搭檔演出的蔡琴(彼時剛嫁給楊德昌),還特別拎著蛋糕,到山上為侯慶生。同一年年初,五十多位關心臺...
春山出版
Dec 18, 2020


【書摘】《台語片的魔力》
白蘭女士本名「傅錦滿」,1956年報考中華影業公司演員,雀屏中選之後,公司負責人孔志明以其「蕙質蘭心」的特質,為她取了「白蘭」這個藝名,開啟了她不凡的演藝生涯。無奈,中華影業招募了她,自身公司體質卻不健全,一直苦無片子開拍。不過既然已經簽下白蘭,中華影業乾脆出借白蘭給其他公司..
游擊文化
Nov 26, 2020


【書摘】《毋甘願的電影史》
一九六○年代,臺語片影壇有個一致公認的外敵,那就是日本電影。日本電影自一九五四年起,依據外片配額限制的規定,每年的進口配額為三十四部。戰後日片在臺灣深受本省觀眾歡迎,據報載,每部日片在臺上映平均淨利能到四、五十萬,強檔影片在買斷版權後,片商三年內甚至能淨賺一百萬......
春山
Jan 17, 2020


《陽光普照》:過度保護背後的貞節牌坊
本文重雷,請小心服用。
盧郁佳
Nov 10, 2019


《小丑》與惡的距離
甫於威尼斯影展奪下金獅獎的美國電影《小丑》,上映以來不僅票房亮眼,男主角瓦昆菲尼克斯的驚人演技、以及電影內容所涉及的道德、社會議題,都引起全球熱議。《小丑》究竟向我們丟出了哪些議題?這些議題又為何令人沈重、不忍逼視?
洪浩唐
Oct 18, 2019


Alfredo/奉俊昊的階級想像與空間遊戲——關於《寄生上流》的思考
《寄生上流》(기생충/Parasite,2019)5月在法國坎城影展奪得韓國影史第一座金棕櫚大獎,6月底在台灣上映後旋即熱賣。
鳴人堂
Aug 3, 2019


鮮浪潮之後,香港電影是否陸續有來?
過去幾週,我們回望了2018年中國電影和台灣電影的年度表現,這次,我們把焦點放到曾經在華語片中獨占鰲頭的港產片。經過一陣低迷期之後,香港電影在21世紀又再次吸引大家的注意。2011年,第48屆金馬獎劉德華講台前激勵著香港電影未來的努力,2016年,敢言敏感題材的《十年》拿下香港金
Pony(馬曼容)
Apr 1, 2019


多事之秋的好萊塢:爭議不止的第91屆奧斯卡
回歸典禮本身,沒有主持人對於今年奧斯卡確實有利有弊。好的是,在沒有主持人的狀況下,符合學院預期,典禮順利在三小時多圓滿落幕,收視率雖意外比去年主持的來得更高,但仍是二十一世紀後第二低的收視成績。
然而壞的部分,也在於沒有主持人的笑果串場,讓典禮少了趣味的亮點。如過往總還會記得休
Pony(馬曼容)
Mar 4, 2019


百家爭鳴的農曆春節檔期,誰又能闖出一條票房血路?
今年,依然能顯見票房如何影響電影上映的走向,但重要的是從電影內容來看,不管是台灣勇於嘗試不同文本的電影,中國揭開科技題材電影的序幕,香港則再次聚焦本土賀歲片。票房或許不再能定義一部電影的好壞,從長遠面向來看,今年的農曆檔期,對中港台三地來說,都會是日後影響電影類型發展的關鍵轉捩點
Pony(馬曼容)
Feb 20, 2019


是該與時俱進的陸片配額制
娛樂圈人士對於陸片配額制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一般民眾在討論此議題時,除了針對各年度抽籤片單品頭論足,為遺珠作品感到可惜,對奇葩片的籤運感到不可思議,順便暗啐:「怎麼被這種陸片佔到名額」外,不乏有對制度提出疑難者,從商業機制、兩岸政治對峙現實到台片保護等觀點均有之。
筆者認為,
鹹尼斯
Nov 20, 2018


回歸電影本身,談金馬獎得獎名單背後的巧思
不可避免,藝術是離不開政治,我們能見得香港動畫短片《一毛所有》所回望的香港回歸二十年歷程,也能嗅出姜文在《邪不壓正》大膽挑釁借古諷今,婁燁也讓《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成為中國體制下的現實犧牲品。《傘上:遍地開花》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更在紀錄片題材上,清晰對照港台社會運動和政治環境
Pony(馬曼容)
Nov 19, 2018


這可能不是一本魔法書,而是青少年使用手冊──《滴答屋》
大人常常覺得因為年紀,覺得小孩不用知道太多,只要「聽話」、「服從長輩的規定」,有趣的是,長輩眼裡的小孩永遠都長不大,不管到幾歲,依舊是小孩。好奇心殺死一隻貓,愈是被禁止,就愈好奇。但這樣不溝通的下場,往往都造成更大的反彈,就如同電影後續的發展。
再來,電影裡對於青少年的校園生活
小影
Oct 26, 2018


古代文青養成術
當時錄影機才剛問世,就算有影帶也是以好萊塢娛樂片及日本摔角、卡通、志村健為主,要看世界各國電影難,看電影教科書提到的經典電影更難,若是禁片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當時文青只能囫圇吞下「新潮」這幾本書,從中想像世界名片的風華。像是《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大國民》、《四百擊》、《愛情神話
苦茶
Oct 24, 2018


我的「新潮文庫」書誌蒐藏史
人的生活終究離不開吃,包括各種物質與精神上的食糧。
在那早昔物資環境匱乏、年輕人紛紛尋求精神寄託的時代,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之於台灣讀者以及書店眾多愛書人的心中,就好像各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平民美食─台灣小吃:道地的古早味、用料飽滿、菜色多樣且又價格實惠。
如今我似乎已然記
李志銘
Oct 16, 2018


出版家張清吉先生二三事
電影學者劉森堯英雄出少年。大家原以為「新潮文庫」不碰電影,劉森堯卻讓張清吉願意把「新潮文庫」拓展到電影藝術/論述的領域。其實,張清吉並非不理會電影,早先已有曹永洋、鍾玉澄或譯或寫,關於黑澤明,關於卓別林。
李幼鸚鵡鵪鶉
Oct 11,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