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獨派該怎麼選擇?捍衛「進步本土」路線
原本在野時期高舉進步價值的民主進步黨,逐步取得政治權力後,為了穩固政權,也不免權衡選票得失,選擇在某些議題上進行程度不一的妥協,傾向沿用國民黨人的政策手段,舉步維艱地改造共同體的體質,有時仍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但最終仍是要以延續執政做為根本目標,因此面對選民的期待時,黨內必然會有
鄭曦
Apr 4, 2019


一中各表能帶來戰略模糊?也許你該重新思考「中華民國」
在台灣,除了已經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之外,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同意我們的國家國名叫「中華民國」(ROC)。現在兩個主要政黨的國家政策差異是:「中華民國」能不能被縮寫簡稱「中國」?同樣地,絕大多數生活在台灣的讀者都同意「我們都是中華民國國民」,因為我們拿中華民國政府發出的身份
陳瑞麟
Apr 3, 2019


台獨跟統一真的是假議題嗎?我們從來沒有距離「被統一」如此貼近
隨著中國官方在歐陽娜娜事件後「不支持兩岸統一就等同於『台獨』」的最新定調,此時此刻的台灣,鑑於中國幾十年來「入島、入戶、入心」的統戰工作成績斐然,以及執政當局的反共意志不堅,如今台灣人民早已沒有爭辯「統一」與「獨立」的選項,剩下的只有要不要「被統一」的餘地。
羅承宗
Mar 28, 2019


為何曾經反共的國民黨,今日成為和平協議的擁戴者?
時至今日,在1996年台灣進行總統直選,4年之後失去執政權,國民黨把自己頭號勁敵視為奪取其政權的民主進步黨,反之,中共已成為其次要敵人,必要時還是一股助力。因此,我們看到國民黨在2004年再度失敗後,開始勤跑中國,開啟第三次國共合作,接著三不五時就喊出和平協議,但這難道是因為中共
默聲
Feb 24, 2019


為什麼兩岸和平協議是個假議題?
乍看之下,與中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不是可以幫兩岸和平建立更具制度性的保障,且吳敦義要簽協議的過程,還強調要根據台灣自己的法律框架約束,因此這有何不可呢?
但是台海現狀不是台灣對中國宣戰,而是中國宣稱要以武力解決與台灣的爭議。因此是中國單方面對台灣採取武力恫嚇,還以低於直接戰爭
賴怡忠
Feb 18, 2019


柯韓的親中競賽與台灣的未來
然而,無論是柯文哲或韓國瑜,都只是從狹隘的兩岸關係來面對台灣的前途,不管二人是否有參選總統的考量,對台灣而言都不是好事。在美國亞洲政策沒有重大調整的過往中,台灣政治人物的傳統思考邏輯,自然是讓自己成為美國和中國都能夠接受的人選,至於滿不滿意,倒是其次。這就是為什麼民進黨參選人都強
張博洋
Feb 17, 2019


解讀台灣九合一選舉(上)
說到選戰的過程,一直到去年(2018年)初為止,還是民進黨占有優勢。雖然蔡政府的滿意度已經持續低迷中,但是國民黨也沒什麼引人注目的敗部復活表現。整體觀察來說,民進黨現任的縣市長與代表民進黨的候選人,較之國民黨而言更為強勢。
局勢翻轉的時間點是在六月,從民進黨決定對抗台北市現任市
小笠原欣幸
Feb 13, 2019


一國兩制的前生今世
針對西藏的《十七條協議》可謂是一國兩制的濫觴,卻維持不到八年,隨著軍事後勤部署的完成,協議變成了一紙空文,承諾更是徒託空言。對於西藏,不論是按照中共意志簽訂的十七條協議,或是中國自己頒布的《憲法》,中國政府都完全可以不當一回事,更遑論遵照執行。
針對香港的《聯合聲明》應該是國際
達瓦才仁
Jan 16, 2019


一個九二共識,各自表述
但是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內容呢?從諸多文件以及歷來的國民黨領導者的說法來講,九二共識似乎就是所謂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中國的定義由雙方各自表述。但這樣的一中各表的說法,長期以來卻不為中國政府所接受,中國政府在提到九二共識的時候往往就會連結一個中國,換言之,沒
胡博硯
Jan 7, 2019


習五條向維持現狀宣戰、2019美中印太對決在台灣
但同樣的,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傷,也讓中國先前營造的高科技大國泡沫被戳破。美國對中姿態沒有最硬只有更硬,美國還積極策動其盟邦採取對中制約作為,即便川普上台後美國與盟邦關係不睦,但大家在對中立場上卻異常的一致。加上美國支援台灣的力道日益加強,如果不積極有所動作,台灣勢
賴怡忠
Jan 7, 2019


老調重彈背後的見獵心喜——談習近平「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講話
其次,習近平的講話始終圍繞著一個概念展開,那就是「兩岸一家親」。他說,「家裡事,要家裡人商量」,這是「兩岸一家親」的概念;他說要讓「台灣同胞」分享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的成果,這也是「兩岸一家親」的概念;他反覆強調要依靠「台灣人民」,也無外乎要彰顯「兩岸一家親」的概念。看來,在未來的
王丹
Jan 2, 2019


勇武e台灣郎,驕傲的站起來
由於數十年來黨國教育的強力宣傳,多數民眾對於台灣是甚麼?中華民國是甚麼?中華民國在台灣又是甚麼?其實沒有很清楚的概念。能夠侃侃而談的,是少數經過知識分子啟蒙的運動參與者與政治工作者。因此任何關於民族主義路線之爭,還只是知識分子圈內的爭議。一般大眾,接收到的是中天電視台、中時、聯合
萬庭威
Dec 19, 2018


面對中國,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在俞振華與林啟耀(2013)的研究當中,(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他們綜合地指出,學界對於台灣民眾統獨偏好的特質獲致了初步的結論,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統獨偏好是「理念」
陳方隅
Dec 16, 2018

台灣的「包容政治」迷途(二)——小國的自虐
2016年初總統和國會大選前,某左派網媒刊出一篇文章,未點名地指控某團體是「台灣民族主義的極右派」、「蕞爾小島上第三帝國的子民」,說這些人企圖建立「說河洛話的異性戀生理男性」統治,要排除各種「異例人群」,包括東南亞移民及混血後代等。
這還得了!我發電郵問該文作者萬庭威,究竟是哪
周盈成
Dec 13, 2018


台灣的「包容政治」迷途(一)——我們需要一個沙文混蛋,就決定是你了
台灣民族主義者典型是自由派。大勢上,偏獨派進步,偏統派威權。極右是後者的專利。向來如此。
偏獨派在「進步價值」上本來就遙遙領先,這很好,穩健前進就可,不必有被內被外逼著必須更快更徹底的焦慮。
以上重點先說。其實光是第一段的描述還得特地強調,就很無奈。一個人若曾適度留意解嚴以來
周盈成
Dec 12,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