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樣艱困兩樣情──陳柏惟與洪秀柱
民進黨在力保國會過半的情況下,聯合推薦台灣基進的發言人,以戰韓聞名的陳柏惟,挑戰把持地方數十年之久的顏清標家族。筆者認為,民進黨與台灣基進的首次合作,有其在台灣民主史上的重大意義。
張博洋
Aug 23, 2019


算一算,大綠小綠誰幫誰?
時代力量兩位立委接連退黨,僅存的一位區域立委黃國昌,又宣布不自己在自己選區拚連任。許多人開始回顧,四年前的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與個小黨合作的往事。一些人批評時代力量不知感恩,但也有人認為時代力量光環幫了民進黨一把。假如從事後來看2016年的立委選舉結果,到底這三席時代力量的區域
王宏恩
Aug 22, 2019


文協的遺產和民進黨
民進黨是在文化協會的精神基礎上誕生的,某種程度是台灣民眾黨真正的繼承人。但是當民進黨組織越來越龐大,執政經驗越豐富時,也離這樣根源越來越遠。我們很難過看到蔣渭水成了統派和國民黨利用的符碼,台灣民眾黨的名號被盜用,而一般民眾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也很有限。
民進黨能不能有個論述,強調自
王昭文
Aug 19, 2019


初選結束,階段性路線革命開始
中國國民黨終於完成了總統黨內初選,確定由剛就職高雄市長半年的韓國瑜出馬。而民進黨經歷了三個月纏鬥,也確定提名蔡英文總統爭取連任。暫且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是否會分裂出其他候選人,但就此時此刻而言,兩黨都產生了各自不符其傳統黨性的候選人,實際上是兩黨路線革命的盤整。
默聲
Jul 22, 2019


理解海外老台獨的苦悶
蔡賴之爭已然在前些日子以蔡英文民進黨初選勝出告終。然而以年輕獨派為首的辣台妹派,與擁護賴金孫的海內外深綠獨派大老們之間的緊張關係,似乎更難以彌合。筆者希望藉由分享北美獨派族群的生命歷程,促進獨派年輕世代與北美獨派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建立更健康的溝通橋樑。
陸凌
Jun 30, 2019


民進黨總統初選結果的意義
六月十三日,近三個月的紛擾之後,確定由現任總統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與2020年的總統大選,爭取連任。在三方對比民調中,蔡英文以35.67%的支持度,與賴清德的27.48%相比,以8%左右的差距勝出,可說是贏得毫無懸念。然而,民進黨支持者與本土陣營在鬆了一口氣之餘,依舊不可掉以輕心
張大博
Jun 13, 2019

民進黨總統初選紛擾的癥結──規則的制定要共同承擔
經過數度延宕,民進黨中執會終於在5月29日以共識決方式通過2020總統提名初選辦法。然而塵埃未定,這個通過的辦法得不到雙方的認同,雙方都自認吃虧。
李中志
Jun 3, 2019

民進黨初選的癥結:推出最令人信服的候選人才是重點
民進黨中執會於5月22日開會討論初選時程,但初選方案仍然難產,主席卓榮泰宣布再延一週開會。為什麼方案會難產?表面上來看是支持蔡英文和賴清德的雙方陣營對初選辦法沒能達成共識,但背後的原因恐怕是因為,這陣子以來黨內權力核心大多數的人都反對直接以現行規定的民調方式進行初選。
陳方隅
May 23, 2019


指尖上的民調--探討社群政治興起下,民調抽樣變革之必要性
台灣民眾日漸接受以行動載具上富含多樣複雜的選戰資訊與社群互動中的對話,可作為重要的政治生活與選舉投票決策資訊來源參考,甚至是全部的依據,而此一政治社會情勢的全球變遷,正是影響2020台灣總統大選投票行為的核心。
廖凱弘
May 10, 2019


借鏡幕末維新的日本,想想2020年的台灣──關乎你我存亡的最後之役
選舉是種很有趣的遊戲,因為這種遊戲表面上都是理論的對決,但私底下根本都是人和人的問題。對一般民眾而言,就把這些歸類成藍綠惡鬥、甚至加上白也沒有關係──紅的跟藍的那種發大財的我們就不提了。畢竟民主時代,我們都有用選票參與這場遊戲的權利。但是2020,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謹慎看待了
蔡亦竹
Apr 17, 2019

「初選機制」怎麼看?「政治協商」真的壞嗎?
以正反為界,剛好反蔡與挺蔡的界線,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論述都是以擁護自己屬意的候選人出發,並沒有碰觸到所謂政黨「初選機制」的演進與目的,讓這些近乎直覺反應的論述自我矛盾。若非只是表態選邊,難有說服力。
李中志
Apr 7, 2019


獨派該怎麼選擇?捍衛「進步本土」路線
原本在野時期高舉進步價值的民主進步黨,逐步取得政治權力後,為了穩固政權,也不免權衡選票得失,選擇在某些議題上進行程度不一的妥協,傾向沿用國民黨人的政策手段,舉步維艱地改造共同體的體質,有時仍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但最終仍是要以延續執政做為根本目標,因此面對選民的期待時,黨內必然會有
鄭曦
Apr 4, 2019


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總統候選人?
挑戰者賴清德深知自己在全民調中佔有的草根優勢,所以選擇奇襲登記,這招的重點正在於蔡英文可能措手不及而無法改變其在選民心中的感性形象。如果支持蔡英文繼續競選連任的選民都仍然等著看協調是否成功、輿論風向有沒有變化、媒體如何發酵,時間就會在這些靜態地、被動地等待中過去,選舉結果也明顯可
嚴婉玲
Mar 25, 2019


為了守護民主,要有接受錯誤的勇氣──來自年輕民進黨黨工的告白
2012年的年終,當時的我坐在自由廣場的地板上,與一群年輕朋友共同呼喊著台灣的民主自由。那時,我從沒想過會加入民進黨,更沒有想到對民進黨會有如此深的感情。直到多次的運動經驗後,才開始認知:與其期待英雄,不如親手去做,因而在16年正式加入民進黨,成為擔任黨務專員。如今,假使被開除黨
陳健民
Mar 25, 2019


黃爾璇被解聘事件:他在民主抗爭期間的角色與時代的反諷
黃爾璇事件的連鎖效應是,東吳政治系不止犧牲一位專任老師,還直接導致了端木愷校長在簽准解聘黃爾璇的人事公文後同時辦理退休,原任政治系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杜蘅之教授也隨後辭任,並於1985年辦理二次退休。東吳政治系不但因此受到減班處分,隨著繼掌系務者的學術專業問題和政治性格爭議,東吳政
黃嘉光
Feb 17,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