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全球社群政治的影響之下,亦起了不可逆的政治生活變遷。手機民調的興起,是對民主選舉的影響所不得不變革的舉措。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民進黨正為總統候選人誰出線而大傷腦筋,誠如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所說,如果依照黨內總統初選已公佈的規則來看,五月底之前,若要以民調結果分出勝負,所採用之民調方式,必須以家戶民調為限;但另一對手,也是尋求連任提名的蔡英文總統,卻與賴前院長意見相左,建議黨中央應加入手機民調,以正確反映當下年輕選票的真實情況。
坦白說,雙方說法皆有理,但各有所本。首先,賴前院長站在統計抽樣的原理,即從統計學的角度,家戶民調以抽取各地區的家戶電話為本,各地區或選區樣本數分佈均勻,抽樣時更可按照人口數比例分配,可代表各地區或選區,擁有家戶電話者的民意。然而,問題在於,接受家戶電話受訪的人與受訪時間不一,很容易影響家戶民調的正確性。亦即家戶受訪者本人,不一定能代表全家戶個別成員的投票行為。若此,手機民調本就以擁有手機號碼的個人為抽樣單位,有機會彌補家戶受訪者並不具代表全體家戶內投票者的缺憾。
另一方面,蔡英文總統陣營方面則堅定認為,初選民調「加入」手機民調(亦即混合式民調),更能反映年輕選票以及實際民眾使用手機的情形,其實著眼於手機抽樣所能預期達到的普及率日增,在民調時更能達到抽樣目的,納入更多家戶民調所無法觸及的個人。然而,手機抽樣也非沒有問題。最大的憂慮在於,如何確認樣本的代表性? 若是以台灣四大電信業者為取樣的來源系統時,樣本所代表的,是四大家手機號碼的使用者,而非明年總統大選的合格選民。
亦即,C家可能偏重在中部;T家可能偏重雙北;F家偏重桃竹苗;A家偏重南部。但東部或離島的選民,很可能因抽樣方式無法按照各地區或選區比例分配,因而被系統性的忽略了。而這個缺憾,正是家戶民調的優點,因為家戶抽樣時,即可按地區或選區,按比例平均抽取當地的家戶代表訪問之,而不用擔心偏頗特定地區。
慶幸的是,目前雙方陣營皆認同,家戶民調不能真實反映年輕選票的問題。是故賴前院長認為,應透過按比例加權或回推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蔡總統更認為,以台灣使用手機的普及率,必然更能反映更真實的民意,當然包括被家戶民調忽略的年輕選票,民進黨應與時俱進。
然而,所謂年輕選票的忽略,只是此番初選民調方式中,一個比較沒有爭議的爭點而已。各方應從台灣選舉宣傳機制的演變,來看初選民調爭議。亦即,手機民調的興起,其實是因應全球社群平台的興起,對民主選舉的影響所不得不變革的舉措。凡手機民調贊成者早已預設:台灣在全球社群政治的影響之下,亦起了不可逆的政治生活變遷。
換言之,台灣民眾日漸接受以行動載具上富含多樣複雜的選戰資訊與社群互動中的對話,可作為重要的政治生活與選舉投票決策資訊來源參考,甚至是全部的依據,而此一政治社會情勢的全球變遷,正是影響2020台灣總統大選投票行為的核心。
與此相對的,即是過往台灣家戶受訪者習慣以接收傳統媒體,如電視新聞或政論節目的選戰資訊,而所採取家戶民調結果加以比較,就會很難反映出當前以臉書政治粉頁與支持社團、Line群組,甚或政治人物紛紛登上的YouTube網紅節目等為主要選舉訊息接收者、甚至庶民行動者之民意。這也是為何各陣營皆在搶攻網路、行動手機的新選民(而非僅年輕族群)眼球與手指的根本原因。而這個部分的確是單純用過往家戶民調,所難以反映的「新」民意。
綜述上面的分析結果來看,此時執政黨初選雙方陣營,根本無需在民調抽樣的規則上浪費過多時間爭辯,因為採取家戶民調與手機民調,不必然某一方會真正得利,而另一方就會吃虧;而是應該各自努力補足雙方候選人陣營的弱項,實質利用各式傳統、新興媒體去接觸更廣泛的選民,理解新的選民結構與新的需求,以拓增自己的民氣與選戰實力。
筆者更建議:辦理初選選務的政黨,應更積極從打贏明年大選的現實面考量著眼,採取民調折衷方式,即同時、但分開執行家戶與手機兩種民調 (同步分離式民調),接著,再將此兩種民調的結果,事先取得各陣營同意之比例加權(例如:手機三成;家戶七成)、最後再將兩者加總,進行雙方總體支持度的比較,便可決定誰能勝出。為了明年大選勝選考量,此舉將更能反映全體民眾明年的投票意向與更真實民意。
作者於大學教傳播,曾是一名文字工作者,業餘從事新聞翻譯,相信民主,喜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