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運鴻/《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在只有一人生還的世界,能否大家都活下來?
甫播出就大受好評的日劇《今際之國的闖關者》(今際の国のアリス,下簡稱《今際之國》),其同名原作是屬於青年漫畫中的「死亡遊戲」類型。
鳴人堂
Jan 2, 2021


把台南的日常演活──《孤味》的風景
《孤味》大賣。當然,除了電影本身之外,金馬獎的加持更是功不可沒。但是在得獎之前身為台南新移民的我,就到電影院觀賞了這部主要在台南取景拍攝的國片。台南不愧是《孤味》的主場,在非熱門的時段影廳裡仍然坐了近半以上的觀眾。也的確這部作品的影像對台南人來說如此熟悉,幾乎劇中的每個場景...
蔡亦竹
Dec 3, 2020


自我指涉的趣味:從《同學麥娜絲》看台灣電影創作
今年(2020)第57屆金馬獎獲得廣泛的好評,除了如李安導演所說在全球疫情下還「能夠正常、順利的舉辦」眾人齊聚一堂的實體影展,且「氣氛還保持的這麼好,真的很令人感動」。加上今年頒獎典禮的策畫製作有著歷年最高的專業水準,沒有主持人自認幽默而令人不耐的串場,頒獎人的表現大多適切合宜,
迷走
Nov 29, 2020


那一夜,我們以台灣電影為榮
上週六晚上,我以台灣傳奇漫畫家鄭問紀錄片《千年一問》監製的身份坐在國父紀念館裡,與上千位不同世代的台灣影人,以及從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遠道而來的嘉賓們齊聚一堂,參與華語電影最高殿堂的年度盛事。那一晚,很可能是後海角時代最重要的一次金馬之夜。我們用電影重新確認了自己的面貌..
王師
Nov 23, 2020

盤點2020金曲──作為一劑腎上腺素,更看藥效過後
熱鬧的金曲頒獎典禮過去了,也許因為連假很多人出遊,收視率比去年略低;但以同時段相比,晚上七點典禮開場時為同時段第三,雖未奪冠,也絕不差,顯見這類年度典禮派對,還是頗有吸引力。
根據報導,今年有1348張專輯/單曲、19461件作品參加,經過83人評審團三審後,共有163件作品入
黎時潮
Oct 7, 2020

韓國國族主義如何透過熱門電視劇傳播?從《愛的迫降》談起
《愛的迫降》為李正孝導演與朴智恩編劇合作的電視劇,過去朴智恩編劇的作品包含《來自星星的你》、《製作人》、《藍色海洋的傳說》,在編寫過「外星人戀」、「人魚戀」的奇幻愛情題材後,《愛的迫降》則選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政治情境敏感的南、北韓間。
黃彥瑄
Feb 23, 2020


走出台劇的無王時代──從《寄生上流》談台灣影劇
在全球化的疫情時代,當全世界的人都宅在家看電視時,作為台灣影視愛好者,看到《寄生上流》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發光發熱,讚嘆韓國影視成就之餘,回顧台灣全盤影視進攻策略正是時候。
潔西卡
Feb 18, 2020


Alfredo/奉俊昊的階級想像與空間遊戲——關於《寄生上流》的思考
《寄生上流》(기생충/Parasite,2019)5月在法國坎城影展奪得韓國影史第一座金棕櫚大獎,6月底在台灣上映後旋即熱賣。
鳴人堂
Aug 3, 2019


陳煒智/電影片長 vs. 膀胱容量:從《復仇者聯盟4》談超級長片
漫威也好DC也好,超級英雄電影無疑是人類文明邁入21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它本身蘊涵的巨大商業能量以及娛樂特性,使得爆米花、可樂,加上「不可討論劇情、不准爆雷」的影迷威脅,自然而然形成屬於這種電影類型特有的觀影文化
鳴人堂
Apr 26, 2019


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國際橋牌社》看台灣的過去與未來
戲劇不須文以載道,但能夠打動人心的戲劇必然有清楚的社會脈絡。今年兩齣受到矚目與期待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的複雜面向和文明成熟度,另一部《國際橋牌社》則讓我們看到台灣的民主是如何在獨特國際處境奮鬥出來的。
潔西卡
Apr 12, 2019


曾麗心/我們與惡的距離:被留下來的我們,一切好嗎?
無差別殺人事件後,被留下的受害者家屬、加害人家屬、人權律師、還有普羅大眾們,在受到嚴重心理衝擊後,究竟是如何繼續生活?戲劇的優勢在於它可以用全知的觀點,帶著觀眾進入犯罪事件中所有牽連者的內心世界
鳴人堂
Mar 29, 2019


《流浪地球》—科幻背後的中國政治邏輯
劉慈欣最出色的藝術構思,是虛構了一個史詩級的,可以合理剝奪部分人權的完美災難故事。他最出色小說《流浪地球》和《三體》把發生在二戰時期歐美的緊急動員令的情況,延長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而虛構這種威脅,也是中國政府和整個東亞專制獨裁者維護統治的政治哲學基礎。
南山池
Mar 3, 2019


「意象」作為電影的解讀策略——看《蒙上你的眼》
電影名為「Bird box」,其中將「鳥」的意象貫穿全片。從一開始馬洛里到醫院做檢查時,他身穿的藍色上衣和大衣,正同於他飼養寵物鳥身上的青藍色。馬洛里本身,就是一隻自我囚困的鳥。在末日發生以前,他幾乎是與外界斷聯繫,唯一接觸外界的管道就是透過他的姊姊。馬洛里倔強的待在自己所搭建的
黃彥瑄
Jan 25, 2019


公堂難判,迷霧不穿——從《疑霧公堂》談歷史改編劇的嘗試與艱難
「內容力」自去年出版書籍、連續劇《憤怒的菩薩》開始,儼然成為台灣當前「非虛構」戲劇的重要團隊。《憤怒》、《疑霧》兩部戲同樣具備懸疑、偵探的元素,不過《疑霧》轉而讓螢幕前的觀眾擔任偵探的角色,從林戴氏、林應時、凌定國、李祥四個角色的證詞,陸續拼湊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當然,以不同人物
藍士博
Jan 18, 2019


張藝謀的偽娘美學:評《影》
他的新作《影》在金馬獎拿下了最佳導演、美術設計、視覺效果和造型設計等四個獎項,然而整體成績卻令人十分失望。《影》不只有著張藝謀近年玩弄形式而缺乏內涵的明顯缺點,甚至變本加厲。原著劇本《三國,荊州》改寫大意失荊州的著名故事,張藝謀則又加入黑澤明《影武者》的替身概念,且增添武俠與情慾
迷走
Jan 11,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