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海報。 圖片來源:取自Marvel
日前《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The Avengers: Endgame)宣布了電影片長為3小時1分鐘,引起全球影迷熱烈討論。網路上處處可見揶揄攜帶超巨大爆米花和可樂桶端坐影廳的各種想像圖,甚至還有電影院戲稱欲將販售配有「包大人」紙尿褲的入場券套裝。
漫威也好DC也好,超級英雄電影無疑是人類文明邁入21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它本身蘊涵的巨大商業能量以及娛樂特性,使得爆米花、可樂,加上「不可討論劇情、不准爆雷」的影迷威脅,自然而然形成屬於這種電影類型特有的觀影文化。
然而,超過3小時的片長似乎不在一般觀眾預設的觀影習慣當中,乃至這個訊息一經揭曉,瞬間點燃激烈的口水討論。還有不少自詡為藝術電影忠實觀眾的朋友打趣取笑,要超英電影的觀眾也學學他們觀賞貝拉塔爾(Béla Tarr)電影的耐心。
電影片長 vs.膀胱容量
其實,影片的長度長也好,短也好,還是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說得好——最適宜的電影片長應和觀眾膀胱的容量成正相關——如此一來,看電影沒有負擔;既不需強忍內急,只為捨不得丟開銀幕上的喜怒哀樂,又不必匆匆去回,還憂心自己錯過什麼了不起的謎底大揭曉。
如今的電影消費世界,我們大概可以說是「藝術片」和「商業片」一刀兩斷切的情形;距離那個全民看電影、大部份作品追求的是藝術與娛樂效果兼備的美好年代,已經很遠很遠了。
一般所謂的「商業片」,時長多約在100分鐘上下,有的成本高、場面大、特效多的鉅片,可能會是兩個鐘頭多一點,130分鐘左右,最長大概150、160分鐘,差不多是極致。像《魔戒》(Lord of the Ring)或《阿凡達》(Avatar)那樣的長片,在近年的商業電影的範疇裡,例子不算太多。
換言之,當前的商業電影觀眾還真的不太習慣時間很長的電影,有時甚至也會望之卻步。反觀常跑影展的朋友,還有那麼一小群專愛追逐超長電影。無論是以電影規模拍攝而成的電視劇集——如瑞典大師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傳世珍品《芬妮與亞力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電視版超過5小時,濃縮成電影版本也超過3小時;又或者是作者風格一向使然的貝拉塔爾,《撒旦的探戈》(Sátántangó)全長約480分鐘,放映時切成三個時段,號稱7小時(又有宣傳資料稱其為9小時,無論如何,它都很久)——都有死忠的支持者。
今(2019)年金馬奇幻影展,還特別選映了長達14小時的《花系列》(La Flor),這是導演馬里亞諾伊納斯(Mariano Llinás)費時17年的超級力作,號稱是阿根廷史上最長的劇情電影,僅僅是片尾字幕就長達40分鐘。此片基本上也就是類似電視劇集一段一段堆連在一起,切割成三部超長劇情長片,於影展期間分別推出,影展的介紹文章裡還寫了一句極其誘人的話:「是影癡就該挑戰」。
超級長片與roadshow放映
撇開這些挑戰觀影耐力極限、將「超長片長」也當成表現形式和創作意圖之一的藝術奇片,當代社會的確愈來愈少見片長在3、4小時左右、雅俗共賞的作品。但在1990年代之前,這類長片還是頗受觀眾歡迎。信手拈來,《鐵達尼號》(Titanic)、《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時長都在3小時左右;再早一點1980年代則有2.5小時左右的《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等等。
再往前數,1950年代到1970年代,差不多20多年的時間,是好萊塢超級鉅片的年代。尤其自1950年代初期開始,電影產業為與新興電視產業一別苗頭,特別主打豪華彩色闊銀幕超級巨製,而且以「roadshow」的方式呈現。
這裡所謂的roadshow,近年有人採中文直譯,說它是「路演」,並將之視為金融業、廣告行銷界的重要概念。事實上電影圈裡的roadshow觀念來自劇場,早年在綜藝秀大行其道的年代,市井小民晚上的娛樂不是上網,不是看電視,而是走進劇場觀賞綜藝節目。
這些節目多半由抽屜式的段子組成,每個段子獨立成局,每個段子有自己的創作團隊、演員和經理人,經理人想盡辦法打進院線系
統,爭取排秀主導者的青睞,如此一站一站串連成線,是為「road」「show」。換言之,就是「巡迴演出」的概念。
小段的折子可以巡演,來自紐約或芝加哥的豪華大秀當然也可以巡演。樂團演奏可以巡演,古典鋼琴獨奏家或者爵士小樂隊自然也可以巡演。觀眾買了票走進劇場,紅絲絨大幕徐徐揭開,燈光照上舞台,這一晚上的「秀」——無論是折子戲組成的綜藝大秀,或者是擁有故事線、人物發展、起承轉合的一整齣戲劇——都是「秀」。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海報。 圖片來源:取自Marvel
roadshow的諸多講究
這些1950、1960年代的超級豪華鉅片便是主打:當豪華劇場的紅絲絨大幕打開來,觀眾看到的是精致非凡的「秀」,只是它不是真人加布景、道具的演出,而是彩色豪華闊銀幕的特級電影巨獻。
這一類的roadshow電影,豪華、氣派是必然的特色,更有甚者,它們在呈現給觀眾的時候,還有更多細致的講究。電影公司會直接派發詳細的放映規則,希冀影院的經理和放映師一同協助打造最完美的觀影經驗。
這樣的講究,在業界的習慣稱之為「showmanship」,那是「娛樂家」(showman)展現他高超手腕的抽象指涉。舉凡名副其實的宣傳噱頭、惹人叫好的驚喜、徐徐引導觀眾走入電影世界的雍容技巧,都是showmanship的一部份。
這些roadshow鉅片自大都市如紐約出發,一開始可能只在單院獨家上映,幾個月後其他一線城市加入聯映,一年半載之後再有二線、三線城市開始獻映,原本的roadshow至此也轉換成為所謂的「general release」,也就是一般的、普通的各地聯映。原本roadshow時最講究的儀式感、豪華感,到了一般聯映,很多細微的環節便較少有人繼續把關,繼續在意了。
一部roadshow電影,也都會模彷真正的戲劇演出,在正片之前加上暖場序曲,片長較長的,更會在影片裡設計中場休息的位置,如此一來,上半場結尾自然形成一個戲劇走勢上的高潮點,下半場開始前同樣有暖場序曲,劇終之後還有散場音樂。這才是一個完整的roadshow套裝。
而這個套裝來到巡演後期,差不多進入一般聯映的階段,因為沖印電影拷貝的關係,中場休息有時便會被犧牲掉,成為一連到底的3、4小時電影。好萊塢有兩部比較知名的作品:《巨人》(Giant)和《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前者3小時21分,後者2小時38分,電影公司方面決定不以roadshow含中場的特別獻映方式推出,走的是一次映畢沒有中場的一般聯映,至今原因不明,也就這樣莫名地成為影史上難得的特例。
本文原題〈電影片長 vs. 膀胱容量:從《復仇者聯盟4》談超級長片〉,圖文經鳴人堂授權轉載。
作者為Edwin W. Chen,自由撰稿人,電影史研究者,亦為編劇、作詞、導演。2018年甫獲頒廣播金鐘獎最佳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