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清金Apr 9, 2020疫情期間的資訊戰防禦模式當一個訊息被翻譯成多語言的狀態時,他要突破同溫層就會變得很容易,因為有翻譯過文章的人就知道,你要在短時間內將一個資訊翻譯成多種語言,除了動員政府機關內的人才,可能還需要將資訊給民間自發性的民眾翻譯,所以它的資訊轉發就會變得又快又廣,那中國的操作資訊攻擊就會很困難,因為資訊已經去中
宋承恩Dec 15, 2019台灣需要《反滲透法》嗎?趕在大選前國會最後會期,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於十一月底提出《反滲透法》草案,並以最快速度排入議程,強力動員將全案逕付二讀,待一個月冷凍期過後,於十二月底院會以多數通過。箭在弦上,蓄勢待發。
事務所主持人Oct 11, 2019【書摘】《崩盤》二○○八年九月十六日星期二,這是「雷曼兄弟破產隔天」,也是全球貨幣市場失靈的一天。九月十六日,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聯準會開始祭出緊急計畫,對世界各國的央行釋出數千億美元。華爾街的目光全都瞄準美國國際集團(AIG),要看這個全球保險巨頭能否撐過這一天?還是會步入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後塵,
事務所主持人Oct 4, 2019【書摘】《廣場與塔樓》李維僅騎馬奔馳了十三英里,挨家挨戶敲門警告士兵正朝每個城鎮開拔。但他的消息傳得比任何馬匹實際上可能傳播的還要快、還要遠,在凌晨一點就傳到了林肯(Lincoln),凌晨三點傳到薩德伯里(Sudbury),凌晨五點傳到距波士頓四十英里的安多弗(Andover)。這一切從頭到尾只靠口耳
林雨蒼Sep 25, 2019資訊戰怎麼開打?從蔡英文的論文羅生門說起蔡英文的博士論文,眼看就要變成羅生門了。 一開始,這個論文疑似造假的議題是彭文正、妖西等人,在民進黨總統初選期間就不斷炒作。很多人都認為,論文議題實在太扯,不可能有人會相信。真的如此嗎?我們先從《劍橋分析》這部紀錄片開始說起。
羅承宗Jun 4, 2019對抗中共最前線──《國安法》補強計畫是否能順利完成?從好的角度來看,首次由非國民黨主導多數的國會,的確氣象煥然一新,令人嘉許。只是讓人憂慮的是,以《國安法》為首的諸多國安的法律修正案,來不及在這個會期完成修法。
李筱雯May 29, 2019位於善/惡交接處的新科技──談深度偽造(deepfake)帶給民主的挑戰網路上有愈來愈多的色情合成圖像與影片,惡搞名人明星或公眾人物的性愛影片,例如,某個好萊塢明星的臉,會出現成人色情電影中,或者某人為了報復前任,將前任男朋友或女朋友的臉,植入色情影片,然後在社群網站大肆分享。由於這項技術不是太難,而且電腦程式的原始碼隨手可得,使得 Deepfake
阮氏清金May 26, 2019下一個資訊戰兵家必爭之地──逐漸竄起的「東南亞移工、移民」媒體的立場和觀眾的意識形態是互相餵養成長的,除了東南亞媒體是透過語言和文化及現實狀況作為傳播以外,其他都是以意識形態作為傳播的軸心。也就是說今天要形成一群意識形態者,需先行創造一種意識形態的媒體,這個媒體會繼續透過資訊和宣傳讓他自己的客源穩定收看。這種手法從傳統電視媒體到新媒體、
李筱雯May 12, 2019臉書最新研究計畫──社交媒體如何改變民主四月底臉書宣布一系列研究計畫,探討社交媒體對民主的影響。將有超過六十位學術研究人員,能夠使用「臉書的隱私權保護資料」(privacy-protected Facebook data)。
羅慧雯May 9, 2019「你知道你媽媽在看中天嗎?」從法規增訂到全民動員,一起防堵紅色滲透基於有部分的小吃店、學校餐廳被鎖特定新聞頻道而不能轉台的現象,最近有網友發起「新聞頻道轉台運動」,呼籲消費者自主使用遙控器,對抗媒體洗腦、奪回閱聽權。也有大學生發起抵制和拒看某新聞台的運動。這些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顯示台灣閱聽人對於目前電視新聞品質和整體視聽環境的不滿。
江昺崙Apr 14, 2019超限戰下的「資訊癱瘓」效應—從農業議題談起最近林雨蒼揭露許多疑似中國人士收購台灣FB粉專的訊息(「中國資訊戰」),配合長期關注資訊戰的沈伯洋(〈中國政府如何利用假消息影響台灣選舉?〉)、邱泰然、王立第二戰研所等人發表關於中國媒體統戰的文章,引起輿論譁然。 中國對台灣的「超限戰」,一直都默默潛伏在我們難以察覺的地方,日侵夜
李弘祺Mar 27, 2019比言論自由更重要的事情:保障可靠資訊流通的自由什麽東西會令我們比失去自己的認同更恐怖呢?有,那就是你的「認同」被改變了。你收到的訊息看起來都是正確的─格式、文字、指涉等等;連你的親朋名字都正確──但是它的内容卻是假的,扭曲的,別有用心的,目的是改變你的認同。現在這一類的活動已經提升到國家的層級,成爲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極為重要
林若曇Dec 11, 2018資訊戰早已展開,如何遏止謠言與抹黑?即使政府機關分別針對特定團體對於性平教育與婚姻平權的造謠與抹黑在網路上進行澄清,但該團體的抹黑與造謠行動持續擴散到YouTube平台與Line群組,而這些讓民眾感到疑惑、恐慌甚至仇恨的行動卻沒有任何一條法規能夠準確規範;這次的大選並不是執政黨與尋求革新的公民團體失去民心,而是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