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吳音寧臉書
最近林雨蒼揭露許多疑似中國人士收購台灣FB粉專的訊息(「中國資訊戰」),配合長期關注資訊戰的沈伯洋(〈中國政府如何利用假消息影響台灣選舉?〉)、邱泰然、王立第二戰研所等人發表關於中國媒體統戰的文章,引起輿論譁然。
中國對台灣的「超限戰」,一直都默默潛伏在我們難以察覺的地方,日侵夜蝕。 超限戰的意思是「超越傳統界限的戰爭」,或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戰爭」,是1999年由中國解放軍大學方面提出來的理論。超限戰其中一種叫做資訊戰,說淺顯一點,就是「帶風向」。這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戰術,以前國共戰爭會相互用空飄氣球進行「心戰」,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到了現代社會,透過FB、LINE、抖音等社群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很簡單地散播資訊,傳播成本相對低廉很多,也就多了許多政治操作的空間。
農業超限戰
同樣的理論,也可以套用到農業領域上面,原本冷門的農業議題,近年來網路上卻出現激烈的空戰,而且越演越烈。雖然不一定跟兩岸統獨有關係,也不見得都是中國發動,但確實也左右了新聞輿論,造成了台灣公共領域的混亂。
超限戰的勝負不在表面的叫陣輸贏,是要造成公共領域癱瘓,就達到了發動者所期望的政治目標。如同電影《脫歐之戰》(Brexit)裡,脫歐派的操盤手柯明斯(Dominic Cummings)的目的就是:造成前所未有的政治亂局。
當民眾看到太多似是而非的消息,覺得煩、覺得累而不想追根究柢的時候,保守派或者民粹派就趁虛而入,釋放更多消息,從中獲取政治利益。
2018年春節過後發生的「北農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北農事件因為總經理吳音寧溫和的公關模式,媒體找到了大作文章的機會—從休市風波到改建爭議,輪番的泥巴攻勢,讓綠營應接不暇,間接導致綠營與柯市府矛盾加劇,甚至幫忙北農前總經理韓國瑜清出了英雄戰場,可以說是藍營在資訊戰上前所未見的大勝利。
先不說個別政黨之間的得失勝負,農業作為台灣產業一環,其發展原本應該在公共領域上廣徵各界專家,經由專業理性的討論來制定政策,無論最終政策走向如何,至少都有根據可循。
例如2012年的「美牛進口爭議」,由於美牛有萊克多巴胺的疑慮,雖然馬英九政府最後是以符合聯合國標準的Codex來放行美牛,但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食安風險、工業化畜牧與自由貿易代價等問題,也在公共領域有過一番論辯。
但這樣公共空間,似乎越來越少,2018年的日本福島周遭五縣食品進口公投,就缺乏對話的機會,最後變成了選戰的操作手段而已,非常可惜。不同立場互貼標籤本來無可厚非,監督政府也是公民職責,但近期大亂鬥的結果,讓重要的農業議題都變成了口水戰—芭樂的產銷調控不重要,一斤多少錢,農民把芭樂丟到哪裡才是重點?
為了避免更多錯誤的消息影響農產業,近期農委會動用1450萬的預算,計畫進行農業政策宣導,結果卻在網路上被藍營譏諷為「1450」網軍,只要幫忙政府澄清農業相關消息,就會被貼上1450標籤。結果現在雙方陣營都轉向人身方面的攻擊,「我用胸部思考」最終點出某些網紅的身家背景,雖然筆者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但不免為這樣的公共領域走向感到哀傷。
資訊難民自救守則
要如何才能避免成為農業資訊戰下的難民呢?請各位先記住一個重點:「農業領域又深又廣,非常複雜,了解越多的人,越是謙虛。」
農業領域有多複雜?舉個例子,以台灣大學生農學院來說,內部就有十一個系,以及十四間研究所,跨足農業化學、農藝、園藝、農業經濟及農業推廣等學門,非常高深遼闊,不僅如此,了解農業不僅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掌握歷史人文政治經貿等社會動態。
精通其中一門學問,不見得就能掌握農業的全貌。現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他是中興大學的農業經濟教授,但假設要處理育種問題,他也必須跟農藝學者請教,這就是農業的奧妙之處。
大概是下面這個圖片的意思:
但也由於農業領域牽涉範圍太廣,進入門檻很高,一般人光是懂得種菜或買菜就很厲害,所以也造成了很多稍微懂一點農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把農業講得太單向,好像熟悉特定部門,就能掌握所有產銷環節一樣。就連曾經當過北農總經理的韓國瑜,都會不小心把絲瓜講成瓠瓜,這種滴滴答答的小錯誤,在農業領域都是在所難免,所以還是不要太相信有「什麼都懂」的農業名嘴或農業網紅比較好。
另外我們要建立一個概念,農業很多時候,答案不會只有一個,而是多元複雜的原因。例如今天某種作物的價格下跌,我們要找出產量過剩的原因,有可能是天氣太好,有可能是去年高價所以今年面積大增,也有可能是因為國民飲食習慣改變等等;而農業又因為不用繳稅,生產數據特別少,很難掌握整體農民的盈虧,所以到底要怎麼制定政策,其實非常困難。政府到底是要低價收購次級品,還是發轉作補貼,還是把錢都拿去加蓋冷鏈,很難找到單一正確的做法,所以集思廣益,良性討論是有必要的。
那種「只有我知道問題在哪裡」的言論,通常問題都是在他自身的。唯有謙虛面對自身不足,認真與他人交換意見,才能找到比較合理的解方。農業議題就是這麼複雜,也這麼麻煩。
已經算不錯的公共討論示範
舉一個最近比較光明正向的例子——鬼王劉志偉算是目前比較願意理性辯論的農業網紅,他跟台大農藝系的教授郭華仁辯論:「『糧食自給率』是否是假議題?」 討論過程是這樣的:
1. 鬼王認為「糧食自給率」是假議題,政府不該繼續補助稻米產業(鬼王來鬼扯)。 2. 去年鬼王就有跟政大徐世榮教授討論過糧食自給率的問題(文青別鬼扯)。 3. 前陣子鬼王又寫了一篇專欄,介紹新加坡糧食安全指數世界第一的新知(文青別鬼扯)。 4. 郭華仁在臉書上回應,認為糧食自給率關乎國家安全,不是假議題(郭華仁)。 5. 鬼王在專欄上再度反擊(文青別鬼扯)。 6. 郭華仁也再度陳述自己的論點(郭華仁)。
筆者認為,鬼王所提的糧食自給率,在邏輯上可能沒錯,但在實務上卻窒礙難行。首先取消補貼,諸多小微型稻農(大多偏高齡)會面臨生計上的困難,接著會有數十萬公頃的稻田被迫要轉作。但台灣蔬果類作物產銷調節困難,例如彰化溪州的芭樂田約在四、五百公頃左右,氣候稍微溫和,供給就會過量,導致敗市。萬一溪州一千多公頃的稻田再轉作加入芭樂生產行列,市場又如何調節?在國際貿易戰煙硝頻仍的今天,蔬果外銷又談何容易?與美日中進行貿易談判,代價又何嘗不高?
鬼王的「反稻作補貼」農業理想,最終還是要回到政治談判桌上處理,或者必須先讓台灣雜糧的生產條件跟上(氣候與土地問題很難克服)。這就證明了先前說的,農業討論不能只聚焦在單一的範圍,而是必須盡可能地跨界合作,廣納各項領域專業,才能解決問題。
但至少,鬼王與郭華仁老師的討論,算是一次理性的討論,過程中雖然不乏人身攻擊,但至少跟低層次的網軍混戰比起來,已經可以算是時代典範了。
小結:鄉民的自我修養
原本農業就是冷門的議題,能掌握確實資訊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這個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下,當代網路社群又分崩離析,加上中國超限戰又大軍壓境,要認真且客觀地討論農業議題,實在非常困難。
所以此時也只能呼籲各界鄉民,未來在討論農業相關事件的時候,以及在監督政府的過程中,要對「專一獨斷的評論」特別小心,盡量先多看一般媒體的消息,再參考《上下游》及《農傳媒》等農媒的深入報導,最後如果有空,也可以透過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或友善生產的農業組織(溪州尚水等),去接觸一些有建立跟消費者溝通習慣的農友,或與友善中間商(如好食機等)交換意見,這樣可能可以避免許多極端值的誤解。
總歸一句話,要在資訊戰的猛烈砲火下,保護珍貴的公共討論空間,就只能靠各位鄉民的自我修養了,一起努力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