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投不等於民主,公投門檻越低不等於越民主
這次公投綁大選的經驗是慘痛的,有不少立法委員要提案修改,例如連署要不要附身份證影本、應不應該和大選切割等等,但這次公投亂象完全是2017年12月修法後才出現的,正本清源還是要從新舊制度的差異談起。
其實《公投法》這種東西,除了瑞士和美國一些州特別愛用之外,一般民主國家是沒有的。
梁文傑
Dec 10, 2018


多數決才民主嗎?
沃準並不質疑個人基本自由和權利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們必須聚焦的問題是:當大家都同意個人基本自由和權利非常重要,但對於某項法律是否侵犯了個人基本自由和權利,我們存在不同看法、發生爭議時,為什麼不是尊重每一個人的看法,採取多數人的意見來解決,而是讓沒有民意基礎的少數人來裁定?簡言之,這
謝世民
Dec 4, 2018

用主成分分析綜觀十個公投案
透過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到這次公投一共有兩個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上主要是愛家公投三案以及平權公投兩案,佔總解釋力的56%!第二主成分是國民黨四案與東奧正名,佔總解釋力的25%。兩者相加已經解釋了全台投票分布的80%,而數據也表示並不需要其他主成分。
王宏恩
Nov 29, 2018


以核擋綠公投過關:一個廢核運動的新起點
過去四年,從核四停建到非核家園政策,廢核運動取得了具體進展,開始聚焦能源轉型的議題。但在這次公投過後,政府鬆動核電廠屆期除役的立場,媒體已經開始帶核電復辟的風向,擁核勢力打算在 2020 的總統大選時發起公投,讓核四死灰復燃。但是這也是視為廢核運動一個明確的新起點。
局勢也再明
劉李俊達
Nov 28, 2018


拋棄民意直球對決的迷思:公投選舉後的省思
從過往的經驗,支持或同情社會運動的人士似乎很難對於「公投」說不,有什麼比一人一票的選舉更為「民主」?所謂「公民運動」的講法也強化了某種反建制傾向,政治人物都是不值得信任,真正可靠的公民的直接參與。不幸的是,這種看法是立基於過度簡化的政治想像,民主當然包括投票與多數決,但是也涉及了
何明修
Nov 28, 2018


東奧正名公投告訴了我們什麼?
既然是一個有高度共識名字,為何還需要進行公投?甚至公投的結果,同意以「台灣」為名申請參加國際賽事的比率,還不到總投票人數的一半,其實這個投票正凸顯了一個問題,沒人會否定「台灣」的存在,但卻不是所有人都敢開口說我們是台灣,這個投票投的並不是你同不同意台灣這個名字,而是有沒有勇氣說出
石明謹
Nov 26, 2018


公投綁大選的幾個省思
至於是否因為公投綁大選,導致在九合一選舉上的投票意向轉移?未來選後所進行的民調也許會有結果可提供參考,但從選票的分布來說,部分縣市不但發生藍綠基本盤變動,部分既有投票者的投票意願降低與熱情不再,可以確定的是,公投綁大選的確影響到既有支持者投票的意願與拉票的動機,只是此影響程度有多
鄭任汶
Nov 26, 2018


公民投票落幕後,我們的直接民主要往哪走呢?
公民投票修法的時候,很多人都歡呼還權於民,我們終於可以自己去決定事情,不過當初這些人所未預料:相同的制度,也可由其他國民來使用。而這一點我們在未來修法之際都必須要思考清楚。再次強調,我們住在一個國家裡面,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推動任何的公民投票案或者是公民運動的時都必須思考達成的
胡博硯
Nov 25, 2018


這一次,為自己投票
今年台灣公投法修正,讓公投成為一種實際的政治行動,不同世代、階級與信仰的聲音,突然間被放得很大。雖然很多堅持理念朋友們,在倡議行動的過程中煎熬受苦,但至少在這場戰爭中,台灣人要站起來為自己說話,向全世界說話,大聲說著:我們堅持以下的幾項價值:
江昺崙
Nov 23, 2018


一位校園自治參與者看18歲投票權
在現行各種法規中,大多數的「義務」皆是在18歲即需承擔,如兵役、繳稅、刑事責任等等。像是駕照、菸酒等年齡限制,亦都是隨之解禁。但一個成年人,卻無法一同獲得參政權,這樣的年齡差距實需思考是否合理,否則就是對於參政權的不當限制。
陳建勳
Nov 22, 2018


什麼問題需要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不見得產生契合多數人偏好的政策,但卻更契合政治平等的理想。這似乎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兩難呢?就重大問題而言,即使我們不需要考慮方便和效率因素,我們有什麼理由說:「政治平等」優先於「滿足多數偏好」,因此我們必須透過公民投票來決定,而不能交由
謝世民
Nov 20, 2018

十張公投票你想怎麼投?
綜上所述,本次公投有幾層意義:一、這是門檻下修後的首次投票,因此產生十案的紛雜場面,投開票過程恐怕也將是場災難。二、從2004年到現在,政黨運用公投的手法也正進化中,從過去的硬碰硬的政治題目,到這次國民黨提出的數案都處理成經濟或民生議題,公投將越來越容易成為政治勢力繞彎操作輿論攻
嚴婉玲
Nov 19, 2018


德國的「以核養綠」為何失敗?
對於台灣而言,德國的故事有什麼啟示?首先,政黨輪替是有可能帶來能源政策的翻轉。重大國家政策的反覆與修正,雖然帶來社會與政治成本,然而,這也是民主國家不可避免的常態。也因此,2025年的非核家園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目標,很有可能在下次選舉就被翻盤。其次,核電本來就是一股巨大的政商利益集
何明修
Oct 31, 2018


伊拉克庫德族公投不喜樂
那國際呢?簡單講,無論宣布獨立的正當性有多高,一旦逆勢而為,翻臉不認人才是國際唯一的現實。
李中志
Oct 21, 2018


公投與深化民主
「選事」則不一樣。每個選民有完全的自主性。你的判斷、你的選擇,直接在形塑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面貌。所以選事的公民投票,不只是權利,更是責任。
例如,當你投下要不要恢復核能發電那張票,你是國家的主人,總統及行政院長都要聽從投票的結果,聽從你與其他選民共同做成的決定。投下那張票之前
黃武雄
Oct 15,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