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王子榮/從「移工」到「移人」——司法如何同理?
近日,一則網路報導吸引了我的目光,一群移工朋友們自發性地發起假日淨灘和淨山活動,在工作後(尤其移工朋友從事多為大量勞動的體力活)本該休息的週末,他們卻選擇在台灣的海灘或山上,撿拾被人們隨意丟棄的垃圾。
鳴人堂
Sep 28, 2019

如果殷海光先生還在──回顧一甲子前的思想遺產
身為哲學家與思想家的殷海光,並不是今日學院型的學者,而是實踐型的思想家。因此,討論殷海光先生的思想遺產也應該同時從理論與實踐兩個面向切入:在理論面是以「批判思考」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在實踐面基於自由主義而從事政治評論、文化批判與思想啟蒙。
陳瑞麟
Sep 27, 2019


論文爭議與心理變態
論文只是學術生涯,或是未來的各種事功的開始,本身只是證明了基本的能力。正常人把原稿留下來其實已經是少見的事了,而把原稿放在隨時可以拿得到的位置更幾乎是沒有。把原稿弄到隨時都可以拿出來,那依我就正常學術人的認識,那代表的是這個人心理變態,過份執著在資格與功名,而不關心社會與學術本身
TMWSTW
Sep 26, 2019


為學當思曹永和,行動應想施朝暉——《台灣人四百年史》是怎麼寫成的?
史明與《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寫成不是天啟,也並非偶然;是台灣人在歷經殖民地統治,透過教育、文明、開化,在暴力鎮壓與經濟剝削的夾縫中逐漸意識自己是誰,並且用書寫做定位的結果。雖然史明的書寫不是個案,但他高度行動主義的傾向,終於還是讓《四百年史》成為一本相當特殊的書籍,幾乎可以說是台灣
藍士博
Sep 26, 2019


資訊戰怎麼開打?從蔡英文的論文羅生門說起
蔡英文的博士論文,眼看就要變成羅生門了。
一開始,這個論文疑似造假的議題是彭文正、妖西等人,在民進黨總統初選期間就不斷炒作。很多人都認為,論文議題實在太扯,不可能有人會相信。真的如此嗎?我們先從《劍橋分析》這部紀錄片開始說起。
林雨蒼
Sep 25, 2019


永遠的革命家──史明
十五年前,我並不是這麼了解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
2005年,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他跟幾個台獨長輩(對我們來說也是年紀很大的),搭了個棚子,一起在台大校門口靜坐,抗議流氓般霸道的中國政權。那時候台大學生認識他的人不多,兩旁腳踏車來來往往,學生們趕著上課、下課、吃午餐,經過老者
江昺崙
Sep 24, 2019


連子彬/「歧視三明治」:當明目張膽的歧視成為台灣日常
「歧視」指的是基於特定原因,針對一群人階層式的差別待遇。這種待遇可以是系統性的直接、或間接的差別待遇;也可以是個人生活政治中,依照刻板印象而進行的差別「歧視語言」、「歧視行為」或是「歧視待遇」。
鳴人堂
Sep 22, 2019


張宇韶/郭台銘退場後,台灣大選的骨牌連鎖效應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日前做出重大的決定,表明不參加總統大選連署登記,核心幕僚隨後也補充郭不接受任何政黨推薦,這意味郭台銘已經選擇了「退黨不參選」的道路。
鳴人堂
Sep 21, 2019


在這裡,我才像是有家的人──九二一大地震20周年
921大地震的記憶。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20年前,在台北工作的我,一陣天搖地動在焦慮心慌中等待天明。只見螢幕裡石岡壩崩裂怵目驚人的景象,瞬間想到頭社國小後方的頭社壩,我的老家、我的親人、我的同學朋友們都還在那裡,「我要回家」。 我回家,可是它不見了...
蔡培慧
Sep 21, 2019


世紀末的九二一,二十周年回顧
如今,「九二一」震災二十週年、「八八」風災十週年。反思來看,「九二一」震災重災區受創者,過往在「人定勝天」的觀念下,重視改變外在環境,對於苦難記憶的往往刻骨銘心。這是鮮明的集體意義建構,事件本身改變了認同,重新察覺城鎮的進步與變異帶來兩種驚嚇的經驗。
林耀盛
Sep 20, 2019

選總統當煙霧彈,談判撤資中國?──郭台銘沒有說的祕密
終於,在一片紛紛擾擾中,郭台銘宣布不選2020總統大位,由於其他的黨派或獨立參選人影響力微乎其微,藍綠對決的態勢已經大致底定,即便柯文哲想要中途參戰,當選的機率也極低,但郭台銘「辭鴻海、選總統」這場戲卻足足讓媒體跟了五個月,到底郭台銘葫蘆裡賣什麼藥?
藏紅花
Sep 17, 2019

從地方經濟樞紐觀點來看高鐵延伸屏東
2019年9月10日行政院蘇院長宣布定調高鐵延伸屏東,對屏東而言是個歷史上一天,近日來連維基百科也將高鐵延伸屏東議題開始納入。
張桂鳳
Sep 16, 2019


誰在販賣亡國感?
近來台灣社會出現一個有趣的新流行語:芒果乾。不明究理的人,或許會以為這是某種新的水果產品,但其實這是年輕族群對於「亡國感」的諧音稱呼。亡國感其實不是新的現象,只是在2019年的現在,引起非常高的關注與爭論
張博洋
Sep 16, 2019


人道支援不只是道義,也是國家利益的一環
有部分人認為,在國際政治現實之下,人道援助與人權外交只是徒然花錢,更可能「霸佔」其他維護國家安全與主權的資源。然而,以人權、民主為主軸的軟實力外交,不只該被視為「購買國際社會會員資格」或維持國家顏面的手段。就台灣的國際關係發展來說,人權、民主援助並不是與國際政治利益相斥的抉擇,而
林倢
Sep 15, 2019


鄭仲嵐/林鄭「撤回」條例有用嗎?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9月4日正式宣布將動用議會「撤回」逃犯條例,5日也再度召開記者會表明自己的立場,承諾未來將走入社區,聽取民意,跟社會賢達請益研究。林鄭月娥在4日的影片中,語氣顯然緩和許多,並表示抗爭者所提出「雙真普選、獨立調查委員會、撤銷抗爭者控罪、收回暴動定性與徹底撤回修例
鳴人堂
Sep 14,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