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四百年,天朝回歸
2019年的4月30日,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北京舉辦「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在他的講話中,他將五四後的一百年,形容為「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而同時,他也界定了「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方向、使命」——堅持共產黨領導,與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
曾昭明
May 5, 2019


火鳳難燃劫後灰──讀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的回憶錄是一部「自由人心路」,雖然只是「上半部」,卻已足夠精彩——作為排山倒海的大時代的見證者,余英時親身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共產黨席捲中國,他從安徽潛山到沈陽、北平再到香港,最後遠走美國。儘管他沒有像流亡學生王鼎鈞那樣九死一生地走過大半個中國,卻也因著中國政局的劇變
余杰
Jan 14, 2019


再談余英時的學術與中國情懷
讓我回到我一開始就講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分別。顯然地,余先生是一個愛好民主(他比較少講自由)的世界性學者,但是他的行爲和感情絕對屬於中國。他是用理性和對民主的憧憬來愛中國的。而他一生的努力也充分反映了這樣的信念。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行爲有時不免帶有中國知識階層的一些缺點,這是不
李弘祺
Dec 9, 2018


漫談余英時的學術與中國情懷
我其實不是余英時先生最好的詮釋者,他的學生很多,我只是他不及門的私淑學生。但是由他的入室學生來寫,究竟不是很合適,而我不是他的學生,或許反而可以讓我對他有更爲客觀的剖析。我對他的學問不僅可以提供一定的客觀態度,而且由於我與他非常相似,原先都是對西洋史比較有興趣,因此應該可以有一種
李弘祺
Nov 23, 2018


余英時先生的「擇善固執」
每次去余先生家跟他聊天,我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覺得自己從小看歷史,看了那麼多的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故事,而余先生,就是典型的,甚至是中國最後的一批士大夫。什麼是「士大夫」?為什麼說余先生是典型的「士大夫」?其實我也無法清晰說明。這說起來有點玄妙,但是我必須說,他內在的氣質散發出來形成
王丹
Nov 19, 2018


時代鴻儒:一個余迷的微觀察
文章,他論點高瞻遠矚時常提點不少後進,對於知識渴求,有更開闊的視野。當我還是小學生,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屠殺學運份子,在美國的余院士就為文聲援受難學生,不畏強權,他反共立場堅定,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然而,余院士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不用多言,他上承錢穆(1895
劉韋廷
Nov 15, 2018


做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
「做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這十個字我不只常聽Monica說,也親耳聽余先生說過。也就是說,他聲援哪一種行動,參與哪一種連署,取捨都是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是看接洽者是什麼人。講話是否有人聽,做事是否馬到成功,他並不放心上。
許多別人覺得重要的事,他都不放心上,我想這是為何我每次看到
顏擇雅
Nov 13, 2018


余英時先生對臺灣一個六年級前段班歷史家的影響
加上余英時先生最近出版的回憶錄,雖說我的研究興趣為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地方政治史,但我的手邊也積累了九本余先生的著作。若看買書的時間,最早的兩本應該是大學時因為修課所以讀了余先生的《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1993再版)以及《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4再版)兩...
羅士傑
Nov 11, 2018


傳承胡適的薪火:閱讀《余英時回憶錄》的感觸
和胡適的生命道路展現的多重面向一樣,余英時的人生旅程,也絕對都不是汲汲營營只為著述藏諸名山而苦守書齋者流,可堪比擬。身為深切關懷中國現實處境的知識人,胡適眼見中國處於「大火的時候」,絕對不忍袖手旁觀,願意效法以翅膀沾水以圖滅火的鸚鵡,就算「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
潘光哲
Nov 7, 2018


從余英時的志業看價值的定錨
其次,余院士引用了陳寅恪對於中西文化優劣的評語,認為中國即使實現了「實業發達」、「經營商業之長技發揮」,乃至成為「世界之富商」,但在「學問、美術之造詣」方面「則決難勝人」,就此,余院士感嘆今天中國比陳先生一九一九年發表議論時不但未有改進,反而更落後了。這段文字令我想起自己唸大學時
顧忠華
Nov 5, 2018

【書摘】余英時回憶錄
五四運動是一個極大的題目,這裡當然無法展開討論。我只談從鄉間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對於「五四」理解的變遷過程。在這六十多年中,我的理解不斷在修正、在改變,最後得到的看法大概和今天的主流觀點很不相同。但我只想直抒己見,既不敢自以為是,更無意於說服別人同意我的見解。
我最初知道有陳獨
余英時
Nov 2, 2018


意外的岀版旅程——《余英時回憶錄》出版故事
出版《余英時回憶錄》是一條漫長的旅程,也是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在普林斯頓停留的三天兩夜,更是人生中非常難得的心靈之旅,我從也沒想過可以這樣登堂入室,和余英時教授熱烈自在地交談,重新洗滌心靈,獲益良多。我在必須離開普林斯頓的同時,也暗暗立下重返的心願。
很多朋友好奇這本回憶錄到底
廖志峯
Nov 1, 201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