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石木欽案」作為司法革新契機
1990年2月,「戰鬥的法律人」故台大法律系林山田教授於《台灣春秋》發表〈拯救司法的靈魂〉一文,內容就司法不獨立的病理分析及其診治等相關課題進行探討。這篇發表迄今近30年的論政文章,於2021年1月下旬的今朝再度翻閱朗讀,讓人感慨萬千。...
羅承宗
Jan 26, 2021

兩件針對美國國會入侵事件的不當類比
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在本月6日下午持械硬闖國會大廈,並侵入眾院議場,試圖阻止國會議員確認拜登為下任總統。經武裝衝突後,闖入群眾旋遭驅離。這是美國國會大廈首次發生群眾因選舉相關問題大舉入侵的事件。根據稍後媒體報導,這次衝突造成5人死亡、52人被捕。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於7日再度就該事
羅承宗
Jan 12, 2021

民進黨政府該從eID事件學到什麼教訓
民進黨政府擬推動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以下簡稱數位身分證)政策,發展到今天,大抵已實質破局。猶記去年5月主管機關內政部還曾發下豪語稱「未來紙本身分證將作廢,未換發新證恐無法投票」云云,將重要的選舉權與數位身分證掛勾,一副勢在必行貌。所幸天佑台灣,這個「未來」在可預見的將
羅承宗
Dec 29, 2020


超過介石之惡?──新課綱公民素養教案練習
12月11日(五),《中國時報》頭版標題斗大地寫著「政府慶祝人權日我們在抗議人權!老黨外痛批:蔡政府的惡 超越蔣介石」,相當醒目聳動。
若進一步閱讀這篇由朱真楷、林縉明、趙婉淳三位記者聯名撰寫的報導內文,原來所謂「蔡政府的惡超越蔣介石」等語大抵出自於前立委林正杰之口
羅承宗
Dec 15, 2020

關於專制獨裁政權,馬英九遠比想像懂更多
為了阻礙行政院長依法進行施政報告,國民黨立委日前居然於立法院議事廳公然扔擲豬內臟。如此脫序行為不僅撼動國人,經外媒報導後,惡名更遠播國際,讓台灣民主蒙羞。
下手實施的是國民黨立委們。而周遭的國民黨人,又如何評價這次脫序抗爭?歸納而言,有採譴責立場者,如國民黨青年團長陳柏翰...
羅承宗
Dec 1, 2020


改國徽,這回該聽中國國民黨的
民進黨立委陳明文、王美惠日前連署提出《政黨法第14條修正草案》,禁止政黨標章與國旗國徽相同或相近,預計並將於本週送入立法院程序委員會排案。對此提案,黨徽與國徽高度近似的中國國民黨旋即對號入座,表示此乃操作意識形態之舉,並建議「直接提案修改國徽」。尤其,中國國民黨立委陳以信更籲請執
羅承宗
Nov 17, 2020


陈水扁「最好的一句话」
針對備受世人關注的中天有線電視台換照案,前總統陳水扁日前也發表高見,宣稱「台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他任內沒有關新聞台」云云,似乎顯露出力挺中天電視台態度。
對此,台北市議員、國民黨革實院長羅智強先於10月15日在臉書特別嘉許陳前總統,稱「這是我聽過,陳水扁說的最好的一句話」。接著
羅承宗
Nov 3, 2020


悲喜憲政十月天
這個10月,很憲法,但一喜一悲。第10屆立法院修憲委員會於6日啟動,久違的修憲又再度開啟,值得慶幸。然而由制憲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先生領銜提出,「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推動制定一部符合台灣現狀的新憲法?」的公投提案,卻於16日遭中選會駁回,則令人悲鳴浩嘆。
誠如公法學者林明昕教授剖析
羅承宗
Oct 20, 2020


先釐清扁案追殺,再跟馬前總統談和解吧
還在保外就醫狀態的前總統陳水扁,於本月一日與馬英九、郝龍斌、吳伯雄、黃大洲等歷任台北市市長,在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邀請下,出席「台北設市百年交流分享」。陳前總統於致詞中提到,不管政黨黨派、民選官派台北市長都能這樣坐下來談話,為何朝野不能坐下來談?兩岸不能坐下來談?不論是何種交流互動
羅承宗
Oct 5, 2020


促轉會是新東廠?新警總?—主席別鬧了
上週五,促轉會派人至政治大學依法封存據稱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檔案計124箱。對此行動,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於臉書稱促轉會「已不只是『新東廠』,更是民進黨的『新警總』」云云,引起輿論一番爭辯。
自2016年1月前主席朱立倫卸任以來,直到2020年3月,國民黨才產生另一位博士級主
羅承宗
Sep 22, 2020


民國憲法狂想曲
中國國民黨於本月6日召開第20屆全國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在該黨悠長歷史裡,這個會相當重要。姑且撇開當天那6個排列奇怪、悖離機械原理的齒輪如何轉動的這個科普問題,以及故宮寶物所有權歸屬這個史普問題不談,正經的重頭戲,乃是發表以「負重承擔 逆風前行」為題的黨務工作報告,以及「凝聚共識
羅承宗
Sep 8, 2020


黨主席馬英九Ⅲ:最後一滴血
前總統馬英九基金會於本月22日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針對台中關係乃至國際局勢多所批判,場面隆重盛大。全場的焦點,原本應在馬英九身上。豈料當日僅受邀出席、沒有安排上台的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72歲)一句誇讚馬英九(70歲)乃「年華正盛,經驗豐富」的8字金句,旋即反客為主,瓜分
羅承宗
Aug 25, 2020

「小明困境」的憲政癥結
從今年2月起,「小明」一詞在台灣,從原本日常通俗用語的人稱代號,也變了政治上具特殊內涵、指涉特定範圍人士的專有名詞。在減少人員流動與親情人道的左右為難下,應否讓這些人入境?這個「小明困境」,成為政府近半年來頗為棘手的政治課題之一。
姑且撇開執政、在野黨間這兩天的拌嘴爭辯不談,近
羅承宗
Aug 11, 2020


眉蓁的論文與他們的產地
中國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李眉蓁碩士論文事件引爆爭端,迄今持續延燒。在今日媒體與網路環境下,公眾論壇針對幾位核心相關人士的猛烈評判,早已相當充沛。只是倘若將眼界放遠:選舉始終會結束,李眉蓁與相關人士也將被逐漸淡忘。臧否人物後,昔日在黨國威權統治下,倒底是怎樣的學術圈佈建,才釀成今日
羅承宗
Jul 28, 2020


觀審、陪審、參審與解套
7月炙熱的台北街頭,從來不是讓人想片刻駐足的處所。然而就在立法院周遭,由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陪審團協會等團體所組成的「陪審參審一併試行推動大聯盟」,以長期靜坐方式,抗議民進黨政府於立院臨時會排入由司法院、行政院會銜提案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
6日的那場街頭記者
羅承宗
Jul 14, 202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