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凃峻清

台港學生,風雨同路


香港自今年六月爆發反送中運動以來,至今已經接近年尾,依然看不見盡頭。經歷幾次上百萬人上街,已有多人死亡,許多人受傷,數千人被捕,數百人遭到追訴。香港社會全面惡化,軍警進攻校園,包含中文大學、城市大學與理工大學都面臨武力威脅,學生受困校園,學習的空間成為人間煉獄。

香港校園。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面對香港的局勢,台灣的各界以各種方式來對香港提供支持。台灣與香港同為中國以各種形式介入與滲透最嚴重的地域,台灣與香港的命運相互聯繫,我們不希望今日的香港是明日的台灣,而要透過我們守住台灣的民主,使台灣的民主不受動搖,讓台灣的現在,可以成為明日的香港,攜手並進邁向更好的社會。


中共在地協力者的裡應外合


自六月以來,包含學生團體、公民團體等不同單位集結,針對香港不同的情勢變化發聲,明確的對國際社會發出「台灣社會關心香港現況,同時反抗中國的極權統治」。反觀台灣內部許多親中的在地協力者,持續對國際發出「台灣人民支持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聲音,造成國際社會的混淆。


國民黨近日提出的不分區名單,正是在進行這樣的工作。將最親中與傾共的人選送入立法院,不但可以直接接觸國防相關資料,更可以利用立法院內的發言機會,將原先「一介退將」的發言,轉化為「國會議員」的發言。其象徵意義是「台灣人民的正式民意」,更可以透過宣傳系統對外詮釋台灣人的意向,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


「民主台灣」與「極權中國」的對比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場詮釋權之爭。在香港局勢惡化,軍警進攻校園的同時,台灣的各大學也盡速撤離在港台生,並且爭取香港的學生以及外國其他學校即將赴港的學生來校,就是在積極地打造與發聲,台灣在「中文世界」裡自由民主的象徵意義。香港是一個血淋淋的案例,告訴全世界,獨裁的中國不可信任,自由民主的台灣,是更值得給予支持的國度。


對台灣來說,香港所有事件的再現就是在台灣上空另一場戰爭的投射。不同人們如何敘說,不同媒介如何呈現,香港抗爭中受傷的百姓、不願回應的港府,以及背後的北京政府。支持港警施暴者,往往面對台灣的社會運動及其參與者,也認為他們不需要被善待,面對台灣主權,則是不需重視之事物。同情香港人民者,大多面對台灣社會不同的聲音,願意好好理解,而非視他們為應該被鎮壓的暴徒。不同人群對於香港的意向,就是對台灣的意向,就是對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意向。


因此,可以很明顯看到,國民黨不分區中的警大教授、退役將領,常在中國的節目中出現的來賓,對比願意站出來的公民團體與學生,這之間的距離,就是民主自由與人權的距離。


這場戰役,台灣與香港所共同面臨的,是中國共產黨,是北京中央政府,是捍衛既得利益而與統治者站在一起者,是支持國家暴力的社會保守力量。要能守住自由民主,需要的是台灣堅實的主權基礎,才有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存續,保有香港的自主性,才能邁向香港的自決。這場戰役不只是維護權利,更是詮釋的爭奪,需要的不只是自由民主,或是和平理性,更是積極的重新詮釋自由民主之於台港的意義以及辨明社會不同群體在運動中的位置。


行動:給予制度與精神層面的支持


對於在台灣的香港學生、自香港返台的交換學生,乃至從香港轉到台灣就讀的學生,台灣的民間各界與學生組織,努力的整合諮商資源,提供面臨心理極大衝擊的人們撫慰,對返台的在港台生來說,香港經驗的打擊,可能面臨接下來的低潮,對於在台港生來說,家鄉不斷傳來的壞消息,對處在異地者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


對於「人」的最基本支持外,台灣學生與學生團體可以在制度層面與象徵層面持續努力。在制度面,雖然多所大學宣示接納港生來台以不同形式就讀,然而後續提供怎麼樣的實質支持,更是需要透過學生組織的持續監督,才能使學校所給予的協助實際有效。而返台的赴港學生,在心理層面、生活上與課業也都需要許多支持,才能夠重新銜接;對於原本預計將要前去香港就學或交換的學生,對於投入許多成本申請卻面臨客觀條件難以成行,也需給予行政層面的協助,以及心理層面的支持。

香港校園。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在象徵層面,台灣學生可以提供的是社群的實質接納與包容,許多校園中設立聲援香港的連儂牆,成為一個可以表達輿論公共支持的空間,不論是停下腳步留言或者駐足觀看者,都是在公共領域中拓展聲量。而在互動的層面,許多學生尤其是港生,鑲嵌在既有的人際網絡中,能夠從中「被接住」,不會在時代的巨流沖刷下無法承受而潰堤。


歷史關頭的行動可能


在這個重大的歷史關頭,台灣人與台灣社會有許多行動的可能。在台灣內部,需要持續讓與中共裡應外合的在地協力者失去社會輿論的附和,並確認台灣社會的立場,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同時,也可以在文化與教育的層面,接納在香港無法繼續下去的學業與生活,也提供心理層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一切社會行動的意義都是被創造,並且需要積極地被詮釋的,香港之於台灣,映照出許多原先說不出口的政治意向,我們更須把握機會,指認過去受到隱蔽的意識形態,揭露許多既得利益與國家機器的暴力。


在天亮之前,我們仍須繼續前行,才能在風雨結束的時刻,到達下一個遠方。




作者為台灣大學學生會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