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摘】《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
第六章 設計過的新聞 當演算法變得至關緊要,新聞媒體不只是要適應演算法的存在,也不只是單純在新聞實踐中使用演算法系統。 身為新聞記者或出版人的意義,和新聞及其價值已經改變。 「大家開始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事」—這是麥格理字典(Macquarie...
台灣商務
Mar 19, 2021


【書摘】《愛你的敵人》
我們的問題是競爭嗎? 當他們禁了躲避球,我開始懷疑美國的競爭精神出了問題。 二〇一三年三月,新罕布夏州溫漢市的校董會以四比一的票數禁止在學校進行躲避球運動。在全國各地的學區也已經禁止躲避球。溫漢市學校董事會的副主席在解釋這項決定時提到了桑迪胡克(Sandy...
商周出版
Mar 11, 2021


【書摘】《反抗的共同體》
8 台灣篇
香港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宣稱目的是為了把一名涉嫌在台灣殺人者(陳同佳)引渡到台灣。《逃犯條例》引起的反抗運動,結果對台灣政治以至二○二○年台灣的總統大選有相當的影響,影響了兩岸關係以及台灣在區域和國際上的自我定位和格局。這可以說是「蝴蝶效應」的最佳說明。
左岸文化
Nov 19, 2020


【書摘】《身分政治》
路德、盧梭、康德、黑格爾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尊嚴。但他們都算是普世主義者,因為他們相信,基於人類追求內在自由的潛力,全人類的尊嚴是平等的。但爭取承認的要求常化為一種更特別的形式出現,圍繞在特定被邊緣化或不受尊重的族群尊嚴上。對許多人來說,需要被彰顯的內在自我不是一般人類的內在自我..
時報出版
Nov 13, 2020


【書摘】《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
第七章 台灣:亞洲的柏林
就像冷戰時期的柏林,台灣是與中國大陸涇渭分明的自由前哨站,又是整個西太平洋政治與軍事情勢的領頭羊。若是台灣的實質獨立受到中國的衝擊,美國的盟邦,從日本到澳大利亞將悄悄重新評估他們的安全地位,並且可能會調整姿態以接受中國的崛起。台灣身上所繫,不僅是它自
麥田出版
Nov 12, 2020


【書摘】《印太競逐》
海上事實:中國的危險推進
但隨後的發展並不是如此。就在中國開始在離家很遠的海上合作執行打擊海盜行動的幾個月之後,一場完全相反的場景(對抗)就在它的家門口上演。南海和東海緊張情勢的故事,在別的地方說過很多了。但這次衝突的方式,和印太地區戰略競爭有所關聯,卻不是大家都能夠了解的。南
商周出版
Sep 11, 2020


台灣視角看美中對抗:(一)脫鉤與中國經濟走向
美中關係長期而深刻影響台灣的政經局勢,在經濟領域,攸關台灣的發展策略與產業升級;在政治領域,牽動台灣的民主進程(民主化或民主倒退疑慮)、政治認同、國家安全、主權與國家條件。
過去幾年,美中對抗局勢快速發酵,尤其今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加上中國在香港閃電部署國安體制,
吳介民
Sep 9, 2020


「以獨攻毒」──新興冷戰下的台灣時刻
台灣方面,社會上因為疫情、因為中國因素而日益成形的「想像共同體」,是否能進一步推至「獨立建國」的共識?持續加溫的香港與台灣民族主義,又是否會為東亞的地緣政治造成不安因素?
江昺崙
Apr 19, 2020


張宇韶/爭取青年認同?國民黨「上對下」思維不變,只是新瓶裝舊酒
國民黨高層顯然並未明白當下年輕人的想法,真以為透過青年團與青年部進行政治動員,提出「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的八股論述,或是應景式的丟出討好年輕人的議題,並宣稱海選媒創幹部,如此就能爭取青年選票嗎?這種想法恐怕離青年世代還有段距離。
鳴人堂
Apr 4, 2020


政治資訊來源的黨派歧異
假如想知道民眾為什麼支持特定候選人或政黨,需要先知道他從哪接收到政治資訊的。
過去三十年來通訊科技快速發展下,台灣民眾對於政治資訊的接收方式、乃至於候選人的資訊傳遞方式也勢必有很大的不同。
王宏恩
Mar 5, 2020


「成功不必在我」與「我一定要成功」──理念小黨的困境
這次選戰中綠黨放棄原先環保優先的創黨路線,大談主權議題,甚至在最後幾個月毫不避諱與台灣基進競逐誰是小綠,看在民進黨眼裡當然樂見其成,畢竟把時代力量打成背刺黨後,確實有效召回原先認為時代力量是小綠的支持者,加上這一年亡國感的操作有成,主權議題成為本次大選的主戰場
嚴婉玲
Jan 21, 2020


英國大選之後:脫歐成定局,蘇格蘭和愛爾蘭也生變
脫歐大戲除了貿易談判的第二幕外,也很有可能演變成為另一戲外戲,從脫歐大劇轉為脫英大戲。2016年的公投,蘇格蘭與北愛都是反對脫歐的。這次的大選結果也反映了這樣的民意,蘇格蘭國家黨大獲全勝,在蘇格蘭59席囊括48席,而北愛爾蘭更是破天荒的首次讓愛爾蘭黨派(新芬黨+社會民主自由黨)拿
墨謙
Dec 18, 2019


韓「關鍵少數」興亡史:政壇新星安哲秀的暴起暴落
第三勢力要發展本來就有很多挑戰,而安哲秀失勢,歸根於他未充分考量既有支持者的屬性,也沒評估好兩大意識形態、在尋求交集時會產生的衝突風險,最後變為了選票,他沒有勇氣同時突破保守與進步派的框架,理出新的路線尋求支持,而是吸了進步派的血後,再吸保守派的血,最後被雙方唾棄。
楊虔豪
Dec 18, 2019


張宇韶/韓國瑜選戰策略,已進入理性絕緣體的困境
對於候選人來說,民調不僅是調整自身選戰策略的客觀憑據,同時也是與社會進行理性對話的管道,一方面用以強化自己的支持群體,另方面經由民調分析結果,可進而調整論述與政策補足目標對象。
鳴人堂
Dec 7, 2019


張宇韶/紅色套利者:為何藍營學者與政客總跑北京刷存在?
熟悉中共黨政運作的人大抵理解,「宣傳」與「政協」是統戰工作兩把利刃,前者扮演洗腦的作用,後者則是落實組織的功能,兩者巧妙搭配成效匪淺。在美中經貿大戰趨於白熱化與兩岸關係詭譎之際,輿論戰遂成為北京銳實力攻勢的矛頭。
鳴人堂
Jul 6,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