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摘】《雞冠天下》
比如花型冠這種華麗的變異,可追溯到中古世紀時,統治西西里島和諾曼第的歐洲皇室所培育出來的品種。而較小的豌豆冠在寒帶地區有其實用性,因為它可以減少體熱散逸。此外,雞冠也有灰色和鮮藍色的。
左岸文化
Apr 24, 2020


【書摘】《盧比孔河》
西元前四十四年四月,情形仍無二致。凱撒遇刺身亡後幾星期,羅馬漸漸地人去城空。那些鎖起府邸出遠門的人想必對於能離開充滿恐慌的城市感到鬆一口氣。
遠足文化
Apr 23, 2020


【書摘】《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認同、利益與價值不會自發促成集體行動者的形成,更遑論是在政治層面組織起能夠推動解放性社會轉型的集體行動者。人雖然總是擁有和別人相同的認同、利益與價值,但這些東西並不需要轉譯為型態一致的集體組織。
春山出版
Apr 17, 2020


【書摘】《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
沒有人比李光耀更把自己和新加坡視為一體,即使是說出「我的新加坡」、獨占欲極強的萊佛士爵士也比不上。萊佛士或許是新加坡創建者,但李光耀則是改造者。他常說,在短短一個世代裡,他把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帶到第一世界」。
八旗文化
Apr 10, 2020


【書摘】《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
遼國已經是一個開化、愛好和平的國家,與北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遼國沒有了,換成更加野蠻和勇猛的女真,那麼北方就再也沒有和平可言了。
啟動文化
Apr 9, 2020


【書摘】《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
「別人的小孩死不完。」蔡勝添以這句台灣俚語向我表達對國民黨行徑的感受。蔡勝添被押在景美看守所後期才曉得,原來陳水祥也一樣被抓了,到了更後期才知道就讀成大的陳欽生也遭到逮捕,蔡勝添和陳欽生是到了綠島才第一次碰面。
台灣商務
Apr 3, 2020


【書摘】《我們都是惡人》
我們略為檢視其他物種的攻擊行為時,即使是彼此獵食的動物,也不會以殘酷施虐為樂。貓在逗弄老鼠後突然殺之,其實只是在練習捕獵技巧,凡是小型移動的物體都是目標,很難想像貓會執著於殺死老鼠、以牠的恐懼為樂。
聯經出版社
Mar 27, 2020


【書摘】《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如果你是一九八○年代的蔣經國,你面臨什麼樣的局面呢?所有先前要求民主和人權的人,都被你關在監牢裡。可是問題非但沒有解決、甚至更嚴重:有更多人不怕你的監牢,繼續挑戰你,繼續要求民主。你同時也知道,國際情勢的變化讓你再也無法用內戰戒嚴體制來為你的威權統治辯護。
春山出版社
Mar 20, 2020


【書摘】《絲綢之路》
在西方人的眼中,這個地區的特徵是落後、暴政和暴力。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二○○一年時說,中亞「被衝突和分裂撕碎」已經太久,這個地方的貿易與合作被「官僚壁壘」和其他阻擋商品和人民流動的障礙所扼殺
聯經出版社
Mar 13, 2020


【書摘】《農產加工不只醬──開箱地方創生的風土WAY》
位於坪林海拔約兩百公尺的淨源茶場,泡茶桌隔了一面落地窗與層層山巒相鄰。顧問陳善嘉擺了茶席,將包種茶注入茶海。思緒搭著茶湯散發的幽蘭馨香,他的記憶回到十一年前,緩緩說起「淨源計畫」的源頭。
蔚藍出版社
Mar 6, 2020


【書摘】《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臺灣知識分子既倚賴著位於臺北新公園的放送局播放戰時訊息,也會悄悄試探公家電波之外,從他方傳來雜噪斷續的聲音裡判讀被封鎖的戰爭消息,從中得到某些預感。這是戰時被國家機器壟斷的報刊文字所不能及的「弦外之音」。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Feb 28, 2020


【書摘】《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維吾爾族不斷地遭到監視,為的是查驗他們忠誠與否,國語說得好不好?有沒有任何伊斯蘭拜墊或朝麥加跪拜的跡象?我是否聽到他們用阿拉伯語「祝你平安」(Assalamu alaikum)之類伊斯蘭式問候語,跟別人打招呼?他們是否擁有一本《古蘭經》?齋月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
衛城出版
Feb 21, 2020


【書摘】《謀算──亞洲大局與全球主宰之爭》
習近平遇到胡耀邦(被迫於一九八七年下臺的中共領導人)的兒子時,他無疑會想到將兩個家族綁在一起的因素。兩家都源自延安,是共產黨於一九三○年代時的革命基地,毛澤東和他衣衫襤褸的游擊隊在此發跡,最終取得整個中國大陸的政權。
聯經出版
Feb 14, 2020


【書摘】《「小的」與大人》
為了避免傳染病一再地從境外移入,和在島內傳染流行,「檢疫」和「檢查」就是很重要的防疫手段。因此,1896年起,臺灣總督府陸續頒告〈船舶檢疫臨時手續〉、〈臺灣傳染病預防規則〉、〈公醫規則〉、〈保甲條例〉、〈海港檢疫規則〉、〈下水規則〉、〈家屋建築規則〉、〈污物掃除規則〉、〈大清潔法
玉山社
Feb 7, 2020


【書摘】《毋甘願的電影史》
一九六○年代,臺語片影壇有個一致公認的外敵,那就是日本電影。日本電影自一九五四年起,依據外片配額限制的規定,每年的進口配額為三十四部。戰後日片在臺灣深受本省觀眾歡迎,據報載,每部日片在臺上映平均淨利能到四、五十萬,強檔影片在買斷版權後,片商三年內甚至能淨賺一百萬......
春山
Jan 17, 202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