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鳴人堂

吳介聲/暗箭難防?中共滲透美國智庫,美國務院要求公布外資實況


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長期以來,中共滲透多國智庫以及學術機構已不是新聞,而且越演越烈。尤其在美國,知名智庫、大學以及學者,已經明目張膽為中共進行宣傳。為此,美國國務院10月13日要求與國務院往來的智庫與學術機構,應該上網公布接受外國政府資助之實況,以作為合作之重要依據。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聲明中,點名中共與俄羅斯透過智庫與專家惡意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為了「保護公民社會機構的完整與誠信」,要求與國務院來往的智庫等組織,必須公開披露外國政府資助訊息,包括來自國營附屬單位的資助。


保護公民社會機構的誠信


多家媒體轉述《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報導,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在2010年至2018年之間,曾經接受中國華為公司約40萬美元資助,促其為華為以及中共當局宣傳,並且協助中共發表反對美國政策之言論。據傳,該研究所亦另從香港親共富豪以及中共組織取得數十萬美元資助。


對此,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曾於今年5月底表示,在過去20年來,中共已經整合經濟和安全戰略,系統性地武裝全球經濟機構和作業程序,美國對此卻反應遲鈍。霍利當時批評,彼得森研究所積極幫助中共吸收接受北京觀點的美國精英,包括華府的智庫研究員以及大企業董事,並且強調:「中共是對所有自由人民的威脅,它追求的就是統治,它想得到的就是全世界的權力。」


蓬佩奧指出,國務院為促進美國利益,與學術界、智庫和各種外交事務專家保持密切聯繫、歡迎各種意見。他也表示:「我們必須小心」,因為智庫在外交事務的角色特殊,更凸顯了外國資助透明化之重要性。國務院的要求「並非規定」這些機構披露外國資金資訊,但會作為國務院決定是否合作之依據。聲明強調,此時公布這些機構的資金來源,顯得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為重要。


中共(或中資)涉嫌滲透知名智庫由來已久,對中共與相關利益共同體而言已非秘密。兩年多前,我曾發表一篇論及以親中共聞名於世的前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在遠離澳洲政壇後轉任於美國智庫要職的文章,可見一斑。


陸克文在亞洲協會持續中國夢


2007年,50歲的陸克文代表工黨,以壯年活力形象擊敗長期執政的霍華德(John Howard),當選澳洲總理。其親共立場以及鼓吹中國市場為其勝選主因,然而陸克文執政後內憂外患不斷,短短三年任期未滿,就於2010年被同黨同志趕下台。


其後,根據維基解密中國密件,陸克文下台主因為介入中國派系利益,在澳洲礦砂鉅額交易與北京回扣之間擺不平,上海派系把陸家涉及不當獲利的證據交給同黨政敵,使得陸克文閃辭。澳洲當局察覺,北京可能利用高額投資滲透澳洲高層與國防機密,開始對北京提高警戒。


陸克文2013年宣布退出澳洲政壇轉赴美國,但在國際仍以自居中共橋樑沾沾自喜,被暱稱為「中共前駐澳書記」。2014年陸克文被美國紐約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聘為政策研究所首任所長,這個看似顯赫的職位是該智庫為他量身訂做的。2017年陸克文還到英國牛津大學讀博士班,研究主題竟是「習近平的世界觀」,儼然是中共與習近平大粉絲。


知名智庫「亞洲協會」為1956年由美國洛克斐勒家族創辦,而今早已不是以前的「亞洲協會」。2018年,該智庫兩位聯席主席之一,為香港親共富商、香港最大地產集團董事長,身兼中共國務院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顧問。


陸克文以「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所長以及澳洲前總理之名號,為「中國夢」努力不懈,包括唱衰美國、譏諷當今澳洲政府之抗中政策,甚至美化習近平以及中共政權。此外,2018年3月在美國西點軍校演說時,還盛讚習近平超越鄧小平,是毛澤東以來最強的中共領導人;多年來更努力宣傳「一帶一路」,稱之為偉大的「泛亞歐大陸基建計劃」,並稱讚中共在南海的擴張是「大戰略」。


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中國戰略中心主任、美國國防政策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2018年曾經發表《中共對外干預活動:美國等民主國家如何應對》報告,警惕「跟共產黨跑的西方人」助長中共國際擴張。


報告指出,中共在海外每年花費約百億美金向民主國家擴大影響力,其中投資知名智庫,甚至設立偽智庫進行大外宣,正是主要模式之一。對此,白邦瑞強調正統智庫應該認真研究所謂「Western Enabler」(樂於與中共合作的西方人士),並且呼籲國會與政府加強立法防禦。


從蓬佩奧近期對智庫與外資關係的釐清,到回顧陸克文與「亞洲協會」之案例,以及白邦瑞與哈德遜研究所之報告,對於台灣產官學研常見的「跟著共產黨跑」的現象,足堪借鏡。


作者為管顧公司與趨勢論壇創辦人,前網路與投資高管,曾旅讀波士頓、新加坡。

 

推薦閱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