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大選日即將到來,台灣的相關討論也非常熱烈。其中最有趣的現象大概就屬於人們在討論到底該支持誰的問題。本文將討論台灣人對川普的支持現象,以及背後所牽涉到的價值觀對之後政黨政治可能的發展影響。
台灣有不少川普的熱情支持者
台灣人(尤其該說是「台派」的台灣人)支持川普是很可以理解的,因為川普政府的強硬對抗中國政策當然是我們樂見,而近幾年來台美關係的發展的確相當好。相對來看,民主黨方面對於中國的譴責力道就沒有這麼強烈,甚至還有很多主要策士仍然鼓吹要跟中國在「某些議題」上面合作,對中國抱持天真想法的人仍不少。
我們可以判斷,假設川普連任,對台美關係的進展,短期內絕對會比拜登上台來得好很多,這應該是可以確定的事。川普政府成功地終止了過去美國奉行了四十年之久的對中國「交往政策」,不再認為中國自然而然就會走向改革開放,這當然是一大成就,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
然而,在川普政府對中國政策以外的各個面向,台灣人的態度就呈現出非常有趣的狀態。隨著川普總統不斷稱呼政治對手為「極端左派」、聲稱自己要力抗「社會主義」的力量,台灣也有不少人開始到處攻擊別人為「左膠」,而且在「某一些人」(不知道是多是少)的眼中,似乎是只要批評川普、沒有表達支持他的人,都該被稱為左膠。
更有甚者,只要講了哪些對共和黨不好、對民主黨有利的論斷,就有可能會被說是「中共同路人」。當大家談起川普的國內政策時,有些人甚至進一步攻擊「都是你們這些左膠、進步派團體,才會讓2018年民進黨輸成那樣。」檢討同志團體、女權團體、勞動權益倡議團體、環保團體、以及人權團體們的聲音,不絕於耳。
我在〈談「出征林淑芬」──網路輿論對「資訊戰」的免疫失調症候群〉提過,從2018年震撼全台的韓流現象以來,網路輿論有一個不健康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在所謂的台派陣營這邊,常出現支持者「出征」同陣營人物的現象。人們愈來愈無法忍受對於執政黨的批評,很多時候,就連善意提醒政府施政、督促政客們實現承諾的聲音,都會被打為「要求一步到位的不理性意見」。甚至在某些時候,有不少網路上的意見領袖或者高人氣專頁,會把那些批評執政黨的人罵為國共黨工、中共同路人。現在大家針對川普的討論,也有部份的輿論是以這個風格在發展的。
自由派怎麼看川普
台灣的「自由派」看待川普的方式說來很簡單:贊同絕大多數的中國政策,反對絕大多數的國內政策(註:關於什麼是自由派與保守派,左右意識形態光譜,請見下方註解)。在繼續論述之前,這邊要先來說一下我個人的立場。
在社會議題意識形態的光譜上,我是一個標準的「自由派」。自由派們所看重的核心價值主要是:平等、多元,同時認為政府應該扮演積極角色來捍衛人身自由。舉個例子,像詹森林大法官在提名聽證會上面一口氣講了七大議題立場(廢死,同婚,性別平等,通姦除罪化,安樂死,代理孕母,原住民自決),他就是標準的自由派。
目前蔡英文政府所推動的許多重大議題,明顯地也是自由派取向(有時也可以稱為「進步派議題」,英文是progressive,但這邊還是要強調一下,「自由」與「保守」都只是意識形態的標籤,沒有優劣之分)。例如:推動綠能產業、每年提升最低工資、各項社會福利措施、所得低者減稅所得高者加稅、歡迎東南亞移民移工,通姦除罪化,當然更不用說的是婚姻平權法案的通過,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不得了的大事。
事實上,2012年的時候,蔡英文所提出的「十年政綱」,就被許多政治學者們指出,這是台灣選舉史上首度有政黨以「社會正義」這樣子很左派的議題為競選主軸,被稱為民主化以來「最左」的競選政綱。後來,完成蔡英文獲得勝選「最後一哩路」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是婚姻平權、轉形正義、環保政策等價值,都是蔡總統在競選時大力強調的,這也是年輕選民所重視的價值觀,是動員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對來看,台灣目前有許多政策,在川普總統的眼中都是「極端社會主義分子」在推動的。例如他整天攻擊全民健保的計劃,不願意實行主動積極的防疫措施,甚至還鼓勵人們去抗議實行強制戴口罩以及關閉經濟活動的各州政府,並且反對各種開放與多元的移民政策,認為移民會帶來犯罪;他也大力反對各種綠能產業的發展,認為政府不需要花錢介入市場,而且認為提高環保標準會讓各種產品售價變高,然後也不認為氣候變遷是現在進行式。
他身邊團隊的人(如副總統彭斯),有很多都是非常保守派傾向(再次強調,「保守」是意識形態的名稱,沒有任何貶意),例如他們反同志、認為不需要刻意推動性別平等、反墮胎、反槍枝管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他的政策之外,美國媒體上面對川普的討論與批評,其實還有一個主要部份是關於他的行為、語言、行事風格。這方面見仁見智,我就不多論述了。
台灣人當然可以多支持川普的外交政策、中國政策,但是針對這些國內政策,以及川普常被人批判的某一些行為模式,其實是可以不需要太深入去為川普政府辯護,更不需要去攻擊那些不喜歡川普國內政策或者是個人行事風格的人。畢竟,這些國內政策方面,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主要路線和川普的共和黨政府路線選擇,處處都有扞格,但這些內政問題的施政方針是各個執政黨自己要面對國內群眾,而個人風格方面則是每個政治人物自己選擇的面對選民的方式,在外交上的合作不必然會碰觸到這些。
如果你是自由派的台裔美國人,那麼在投票的時候大概會有選擇困難。因為,民主黨這邊的表現實在也沒有很吸引人(兩大黨在很多方面的態度其實是很相像的),而且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年齡是創紀錄地最老候選人,且他過去長期在國會當中的投票紀錄,是屬於最中間派的那種,任何事情都走最主流最中間的路線,沒有強烈的立場可言,很難把他歸類成一位自由派倡議者。
真正的自由派人們應該是不太可能喜歡民主黨到哪裡去,因為正如許多觀察家指出,正是因為民主黨過去的主流政策,太過背離了勞動階級、沒有好好處理結構不平等的問題,因此才會造成選民的不信任以及川普的崛起。
如果你是沒有投票權的台灣人,那麼我們更可以趁此機會來重新審視美國現在的這些重大政策爭議。
區分內政與外交議題的重要性,以及為何不需要選邊
為什麼我們需要去區分不同的議題面向呢?首先,從台美關係的角度來看,美國大選是美國人的選舉,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美國的投票權,對大選的影響力幾乎是零。在這種狀況下必須要提醒大家的是:民主政治當中,政黨輪替是常態,我們不能假定會有哪個黨可以一直贏得選舉,因此我們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先前已有許多人提出類似的提醒:Formosan Enterprise Institute、洪聖斐、蕪菁雜誌、拙文)
我們當然可以表達對候選人的支持與否定,但是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討論不同政策的好壞,而不是站隊選邊,更不是去攻擊另一邊的人。因為,不管誰上台,我們仍然得繼續想辦法和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打交道。現在網路上有不少人,正在大力攻擊那些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甚至是指責「沒有支持川普」就是如何如何,這些行為其實是有待商榷的。事實上,批評或支持川普的「某些政策」,並不一定代表否定或贊同他的「全部其他政策」,針對不同陣營的人們的評斷也是如此。
對台灣人來說,台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外交關係。因此,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是討論如何面對美國的執政團隊(不管誰執政);如何維繫國會當中,目前兩大黨對台灣議題的高度共識;以及如何幫助美國政策圈的討論,更能夠認清楚中國這個政權的性質。
重點在於,美國政治並不是用親中與反中在區分的,對大多數群眾來說,中國並沒有像台灣所面對的那種立即危險性。尤其,過去四十年來美國跟中國是準同盟的關係,美國政壇跨黨派中,友中的政治人物非常多。中美之間的在某些面向開始實行「脫鉤」,但其實是很晚近才開始的事情,而現在國務卿蓬佩奧為首的對中強硬派,在主流政策圈當中其實也是非常少數的一群人。改變需要時間,川普成功地改變人們對中國的想法,但美中之間的經濟互賴太深了,真的需要時間來實現各種改變的政策。
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對峙成形?
另一方面,從台灣自己的國內政治發展來看,思考這些政策與價值觀念,也是相當重要的事,因為這會和之後政黨政治的路線發展有關。
川普受歡迎的理由之一,是許多人覺得現在那些推動自由派、人權與環保價值的人非常討厭:我奉公守法一生所守護的價值,憑什麼你們這群提倡政治正確的人來教訓我們說是錯的?(參考王宏恩〈誰挺茶黨和川普〉)連帶的,台灣最近也出現很多人在討論是否已經有「過度政治正確」的事情發生。一位平權倡議者、政論家的觀察指出,有不少保守派的台灣人現在的心態是:「川普可以幫我們教訓那些得寸進尺的同性戀和女權份子,以及帶領世界打倒那些政治正確的左派。」
但是有這種心態的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蔡英文總統在競選的時候,要把人權、女權、環保議題等,當成最主要的競選政見?道理很簡單,蔡總統及其團隊覺得這些議題很重要,而且也有相當部分的選民覺得很重要。
台灣的政黨政治最理想的狀態是像許多民主國家一樣:本土政黨分成保守和自由兩派的對抗,政權的輪替是在左派和右派之間擺盪。然而,因為國家認同的分歧,讓這個狀態一直很難實現,因為每次要討論重大議題的時候,總是會回歸到國族認同、藍綠兩派的爭議。而目前國家認同分歧的狀態繼續之下,左右之分反而是讓本土政黨這邊,隱約現出分裂局勢,這個現象在之後只會更明顯。
一直不願意放棄大中國意識形態的中國國民黨方面就不用說了,他們的主流聲音在社會議題上就是擁抱所有的保守價值,暫時看不出來有改變的可能。然而,民進黨近年出現的「都市中產階級化」,推行各種人權、環保等自由派的價值,肯定就是會讓傳統非城市地區的選票出現鬆動,這在2018─20年的選舉時已經很明顯了(參考葉高華〈從催票率看藍綠政黨版圖重組趨勢〉)。
其實,民進黨從黨外時期開始,以及成立之後在民主化的過程,本來就是由各種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團體們共同組成,在政治過程當中也會與各種社會團體較為接近。然而在執政之後,畢竟不可能做到完全貼近自由派的立場,而必須要採取較為中道的路線,顧及到更多選民的想法,因此在那些自由派所推動的進步(progressive)議題當中,自然會有更多的衝突產生。
小結:一起討論台灣共同體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對於「台派」的群眾來說,更該思考的是:除了「抗中」,還要拿什麼價值來擴大支持基礎?特別是,要如何才能更貼近年輕一輩的、沒有什麼特定政黨支持的、雖已不再把中國國民黨當做選項但也希望能夠有人制衡民進黨的那些選民?
對於台派、護主權派、自詡為抗中護台路線,但是同時又覺得人權議題優先性沒這麼高的人們來說,可以想想看,接下來在政黨的競爭方面,是要跟中國國民黨來比拚誰比較擁護保守價值嗎?現在網路上某些風向好像是如此,甚至包括先前號稱是「左獨」的新興小黨都直接說自己是「川普側翼」,許多人都說要大力提倡保守派價值。接下來,前陣子開始的譴責環保團體、人權團體、女權與平權運動團體等的風氣以及價值取向,會如何發展呢?這些動作之後會造成的政治版塊變化是很值得觀察的。
最主要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保護主權」與人權議題之間到底是有哪邊有衝突?當主權底下沒有人權、或者為了主權而把人權當成「奢侈品」,那主權的正當性何在呢?
台灣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民主政治以及人權的保障。人權和民主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實踐,也是我們形塑台灣共同體的重要元素。我認為,如果有些人覺得,當台灣有危險的時候,人權和民主就可以不要了、不必堅持了,那只是自己在內部先瓦解這個共同體而已。
電影V怪客的經典台詞:「理念,是刀槍不入的。」那麼,當我們要對抗中國的文攻武嚇、船堅砲利的同時,台灣的理念是什麼?
註:關於左右意識形態的分類和說明,請參見:〈美國都是「左派」在亂?談什麼是左派、右派〉。一個最簡單快速的問法,可以檢視自己偏向哪邊:「請問你覺得,一個人之所以會貧窮,是個人因素造成的(例如自己太懶或太笨),還是有結構因素的存在(例如教育機會不平等,階級差異等等)?消除貧窮的方法主要必須靠個人努力讀書、努力工作,抑或要靠政府實行政策弭平不平等的陷阱?」回答前者的偏右,回答後者的偏左。在美國,是否認為結構性不平等因素的存在,同時也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最大的差異。保守派的人們傾向認為結構性的問題不存在,每個人要為自己負責,「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自由派的人們傾向認為的確有許多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存在,所以政府必須要額外付出行動去減少這些不公平的因素。
作者為密西根州大政治學博士,在美國待了八年多,讀博班以及帶小孩,現旅居華府。平常感興趣的研究題目包括:威權政治與民主化,政治行為與民意調查,民族主義,美台中關係等等。目前擔任「菜市場政治學」以及「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