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郭永興

中美關係起風,台灣小心感冒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最近美中局勢風起雲湧,引起國人高度注意,在這個論壇中,像是李中志博士〈冷戰的序曲〉、賴怡忠博士〈成形中的全球新冷戰架構〉、李福鐘博士〈美中衝突進行式──壓力測試、鬥而不破〉等人有很精彩的分析。不過,筆者心裡有個素人等級的疑問(個人學術專長並非國際關係):就算美國一堆大官罵中國,對於台灣的實質國家利益有多少幫助呢?


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新書披露,川普把台灣的重要性比喻成簽字筆的「筆尖」,而中國是白宮總統辦公室裡的堅毅桌(Resolute desk)。會不會川普政權在媒體前痛罵中國,關起門來,台灣在川普政權的政策優先度,還是停留在筆尖層級?


的確,從最近美國高層官員們連續對中國發表強硬談話,美國勒令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北京隨後撤銷美國駐成都領事館作為報復來看,美中之間的關係是有了大變化。看來至少在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束之前,川普政權的反中牌應該是會繼續下去。但是大選之後呢?在這個論壇中,也有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在擔心這個問題:到底是共和黨川普繼續執政,還是換上民主黨拜登,對於台灣的國家利益比較有利呢?其實選美國總統是美國人的事情,台灣人只能旁邊看戲,接受結果。(見〈美國大選與台美關係經營(下)〉)


筆者總覺得,台灣社會似乎有種氣氛,樂見目前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然後預期台灣會獲益。並且期待不管是川普繼續執政,或者是換上拜登,美國會繼續對中國強硬。換句話說,中美關係吹起跟過去不一樣的風,台灣目前正享受著這清風,期待日後不管誰當總統,這徐徐反中風能持續下去。


然而筆者擔心的是,台灣如果只是坐著吹風,不趁著風勢作點事情,最後風停之後的結果,只是換來一場無意義的感冒。如同筆者一位長期旅居美國,在大學裡教書的友人,最近寫給筆著的email裡面說道:「不過我覺得台美關係,如果是用股票的市場來看的話,股價衝高,如果實質面沒有跟著向上調整,那麼衝的越高,跌的越慘。


除非有正式的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BIA),或者是正式納入印太防衛體系(我說是正式),不然的話,可能是短多長空,那些美國政府的官員,今天把台灣說成是民主的燈塔,明天又來個什麼三不四不(筆者註:友人應該是指,一九九八年柯林頓總統在上海時提出的「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以國家為入會資格的國際組織),還是回到原點,這樣的話,國內的挫折感是會很高的。」


筆者的友人是位台灣本土意識很強的長輩,他不會故意唱衰台灣,但是他親身體驗過台美斷交、美中蜜月期,瞭解美國是隨時會為自身國家利益而轉身。台灣一直期待美國吹反中風,他怕最後結果是空歡喜一場。


筆者跟這位友人也是頗有同感。舉例來說,當台灣都只在注視美國大官們在罵中國的時候,曾任日本《讀賣新聞》美國總局長的資深媒體人斎藤彰,前幾天在日本媒體寫了一篇文章〈要警戒!アメリカの「新海軍戦略構想」〉,他說美國國防部內部正在構思未來美國海軍的佈局,而基本方向是朝著減少航空母艦打擊群的數量,從目前的11艘航空母艦減少到9艘。如果減少到9艘航空母艦,勢必會影響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威嚇能力。這樣的美國海軍編制調整,會明顯影響日本的國家利益,所以斎藤彰提醒日本要注意。


斎藤彰的分析源自美國軍事專門媒體Defense News的報導,有一定的可信度。所以這代表的可能意思是,美國大官開口罵中國,是不用成本的事情(中美貿易戰之後,雙方交情已經很差了,多這幾口罵也不會讓彼此感情更差),所以就盡量罵。但是維持航空母艦是非常貴的事情,為了美國國家利益,還是能省就省吧。當筆者看到斎藤彰的報導時,不禁想起年少時,跟筆者同住的女友,總是口口聲聲說要永遠在一起,可是卻偷偷的把隨身衣物慢慢搬回家。等到筆者驚覺發現女友嘴巴說的,跟身體做的是不一樣的事情時,為時已晚,只能每天一個人流淚聽著金門王跟李炳輝那片〈流浪到淡水〉的CD:「…感情用這厚,才知影癡情是第一憨的人…」。


筆者的想法,跟旅美的友人一樣,不管美中之間吹什麼風,美國官員嘴上說出多好聽的話,若是美台之間的友好沒有落實為政策,到最後可能都只是讓台灣人辛酸的一場空。友人提到的,美國將台灣正式納入在印太防衛戰略之內,儘管筆者的專長不是國防戰略,也是覺得這樣的美台合作方式,政治敏感性太高,恐怕機會很低。


筆者友人另一個提案是台美FTA合作案,就筆者專長的國際經貿來說,這個提案可行性很高。台灣與新加坡與紐西蘭都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是也都簽訂了FTA協議,因此在國際政治層面上,與美國簽訂FTA的可行性高。事實上,美國也與台灣長期洽談《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在這個既有的架構上,台美是有可能達成FTA的。


然而TIFA自2016年10月召開後,已經快四年沒有召開了。台灣政府的說法是這樣的:「至於未能召開的原因,官員先前表示,先是因為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副貿易代表人選未定,後來又因為美中貿易戰,美方優先處理與中國的問題。」(見〈美中尚未簽貿易協議 台美TIFA今年恐再停開〉)


然而美國因為人力調度的問題,所以無法與台灣召開TIFA的說法,連《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都聽不下去了:「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這些年總是說:美中貿易戰開打,現在沒時間跟台灣談判,誰都知道這是藉口,事實上美國與南韓、墨西哥、加拿大、日本的貿易談判,先後全都在進行,問題卡在哪裡?政府內部人盡皆知。如果台灣做好了開放準備,美國絕無再拒絕召開的道理,否則豈不坐實是在繼續邊緣化台灣?」


鄒總編輯所說的台灣做好開放準備,應該是說台灣應該要開放美豬進口這件事。美國之所以蔡英文總統上任後,跟台灣只開了一次TIFA會議,就不爽開了,寧可讓台美之間最重要經貿合作中斷,也在所不惜。筆者是猜測啦,大概是2016總統大選前,民進黨與美國有某種程度的默契,選後會開放美國豬肉,選後開了一次會,美國人發現不是那回事,那就以後不用開了。


鄒景雯總編輯這篇文章的標題為〈新冷戰的台灣對策〉。她的想法筆者很認同,美中之間正朝向冷戰般惡化,台灣最佳戰略,應該是趁機會落實台美FTA(但是筆者的想法又比鄒總編輯灰暗點,覺得若沒有落實台美FTA,一切都可能是空歡喜一場)。鄒總編輯力推台美FTA,不僅因為台美FTA的可行性高,而且台美簽訂FTA成功後,會是一個重要指標,開啟台灣以後跟其他重要經濟體簽訂FTA的機會。那台灣到底是誰在阻擋美豬進口?是誰在阻擋台灣脫離國際經貿邊緣化的悲慘?


美中關係惡化中,美國是很有可能打台灣牌,但是要做到正式的防衛合作,這張牌太重,美國應該是還沒有打算跟中國徹底翻桌,美國比較有可能打的台灣牌是經貿牌,但是從蔡英文總統上台以來,經貿合作上,美國已經「杜蘭」台灣多年,連TIFA會議都不願意開。所以美國吹起反中風,卻無法打出漂亮的台灣牌,這也不能全怪美國,是台灣讓美國無好牌可打。如果到最後,台灣只能乾坐著吹風,最後感冒傷心收場,這只能說民進黨政治人物只考慮到美豬開放的短期選票衝擊,不管台灣被國際經貿邊緣化的長期影響。台灣人選出的政治人物,為了選票犧牲了台灣的未來,一切自作自受,怨不得人。




作者為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