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江昺崙

監院提名如下棋,不是只看一子而已

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提名案,因副院長人選黃健庭引發爭議,黃健庭主動退出提名,而委員提名人選陳伸賢及陳景峻等人資格也部分遭到質疑,故陳伸賢也主動退出。此一政治風波可大可小,小的部分可以說只是溝通及權力分配問題,但長遠來看,卻是凸顯了民進黨「部落聯盟」本質上的困境,若提名案無法博取人民信心,短期最可能影響到高雄補選,長期甚至會影響到立法院的修憲關卡。


我們先不厭其煩地回顧一下最近的政治局勢:

監察委員提名名單生波。圖片來源:華視新聞Youtube


從2018年開始,台灣歷經了幾次重大的政治轉折。首先是韓國瑜崛起,民進黨在地方選舉慘敗,總統蔡英文連任之路出現了極大的危機。但在2019年年初,因習近平甩出一國兩制宣言,民進黨支持度開始止跌回升。


2019年六月後,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國民黨無力回應香港及中美台關係等議題,將兩岸話語權讓給了民進黨,民進黨進而贏得了隔年一月的總統及國會大選。


而2020年年初爆發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民進黨防疫政策得當,將傷害降到最低,支持度來到歷史新高。再加上當年六月六日,國民黨人氣最高的韓國瑜遭到罷免,民進黨至此連戰皆捷,一時暫無敵手。於是台北市長柯文哲諷此為「一黨專政」。


如果中美台局勢繼續發展下去,以蔡英文總統在國防外交上的亮眼表現,而若國民黨無法構造改革,民進黨說不定會成為台灣的自民黨——親美、保守而長期穩定執政也說不定。


但是罷韓過後,疫情稍歇,民進黨暫時沒有更多強勢的議題來主導輿論,所以就直接面對到了第二次完全執政、地方派系、黨內分配、接班人選及最容易「左支右絀」的民生內政等議題。


像是最近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民進黨的支持度下滑14%,當然也有可能是之前民意上升太快,現在只是回穩到正常範圍,但這無非是一種提醒,也是執政黨一次隨堂測驗,提供修正檢討的機會。


例如醫療器材價格上限的爭議,衛福部健保署雖然認為經歷多次與醫界開會討論,研擬多年的政策可以適時推行上路,卻突然點燃了醫療人員對於長期健保剝削、及降低補助導致醫藥退場等等的不滿,引發基層醫界強烈抗議。所以雖然說是非常細節的價格管控議題,卻意外引發了醫界認為健保介入過多、醫療產業需要部份自由化的聲音。


諸如此類的政治事件,都是可大可小,小則可以用一次政策推動過於急躁來帶過,大則可能是動搖到健保制度——近年健保赤字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基層醫療人員的不滿又亟需解決——要從哪一關節開刀,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事,就連極高人氣的陳時中部長,恐怕也很難真正大刀闊斧推動改革。


重點是,蔡總統未來面對到這些需要做出決斷的重大議題,由於已經是第二任期,又是完全執政,所以幾乎都是必須正面對決的。而監察院人事案及後續可能帶來的修憲議題,就是一場無可迴避的挑戰。


馬上要面對的就是監察院廢止爭議。


民進黨長期的主張就是廢除考試、監察兩院,縱使在經過黃健庭等人事風波後,蔡總統及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也依然站出來強調:民進黨廢兩院的路線不會改變。


而廢除兩院必須透過立法院修憲,所以下個會期「可能」會出現久違的憲法時刻,但是早在各黨準備憲法大戰之前,監察院的提名案就極度考驗民進黨的長期戰略了。


這次提名有一個很麻煩的矛盾,就是如果民進黨要推出一時之選的監委名單,那麼未來在修憲廢院的時候,會不會因為這份漂亮名單而有所掣肘(推出很棒的人選卻又要趕他們下台?)而如果推出的是準備好會下台,「亮度較低」的名單,就又很難取得國會同意及人民信任,所以可謂進退皆難。


我們試著站在執政者角度分析,確實這次名單就是一次折衝安排,也有預留了之後遭受衝擊的緩衝區。首先是院長提名人、兼人權委員會主委的陳菊,她在戒嚴時期的人權鬥士背景無可質疑,在黨內的功績及輩分也是鮮有人及,而且假設最終讓陳菊成為了末代監察院長,那麼以她的氣度及資歷,也是少數能完美鞠躬謝幕的人選。


接著是原本預定的副院長黃健庭。黃的考量除了台東派系平衡之外,也有援引國民黨形象清新的青壯派來穩住陣腳的意味。而且蔡總統團隊的特色就是低調謹慎,所以刻意保密了一個月,讓消息不致走光。但也因此讓國民黨有了「不願買單」的理由,事後阻擋了黃健庭的副院長之路。


但這其中也顯現了另一個困境,就是民進黨決策圈的思考太過高端,經常用大戰略去「下一盤好大的棋」。但民意上,或者民進黨的支持者可能不是這樣思考的,民進黨的支持者,或者泛本土派、泛社會中堅人士,政治思維是偏理想性的。


大家看到黃健庭,通常第一個反應就是三個字「美麗灣」——美麗灣是台東海岸上的一座旅館。因為在環境生態方面,破壞到當地加路蘭部落的傳統領域,所以引發了當地居民及社會人士的長期抗議。這個運動具有原住民部落及公民社會對抗大財團及政府的意義,也成為保護台灣東海岸生態的象徵,更是了原住民運動的一次重要標竿。


「美麗灣」已經成為某種重要的文化抵抗符號,現在他的軀體還留在杉原海邊,好像是意識形態戰場的遺跡。但是因為執政黨核心圈疏忽了這樣的文化符號,僅從黃健庭的執政績效去看,認為黃算是優秀人才,所以才會意外碰了泛本土派支持者的軟釘子。


又例如陳景峻的提名案——其實民進黨結構很像是部落聯盟,是透過理想及權力意志結合起來的各路英雄好漢,各自有各自的兵馬與地盤。所以這類「政治組」的提名人選並不意外,例如葉宜津也是因為立委初選失利,與勝出的賴惠員陷入僵局,所以為了解開地方上的難題,黨內也必須替葉宜津安排出路,這都是很能想像的人事策略。


但陳景峻就比較微妙,陳景峻在2018年的北農事件當中,在許多關鍵發言上,陳景峻的話語都被詮釋成「對總經理的不信任」,幾乎可以說是公開批判,例如在第一市場改建上,陳景峻對媒體發言批評吳音寧:「魚目混珠、放話、找麻煩」。


但其實當時北農是處於北市府(柯文哲)、農會派(張榮味、韓國瑜)、民進黨(農委會、吳音寧)這三個勢力對峙的局面,陳景峻身為北市副市長、又是民進黨黨員,其立場就動見瞻觀,所以陳偏向北市府那邊,就間接造成了北農事件在輿論上的失利。而民進黨2018年的選舉大敗,北農事件也是重要因素。黨員之間這樣內鬥並不合理,各方其實都應該要付政治責任的。


而且在2018年底選舉的時候,民進黨因為基層民意對柯文哲不滿,於是提名姚文智作為市長參選人,當時李文英辭去北市府工作,但陳景峻仍舊擔任台北市副市長,而且公開幫柯文哲站台,事後讓姚文智非常不滿,希望黨紀介入處理。


從這幾件事情看出,民進黨決策者跟泛本土派支持者看政治問題的角度非常不一樣,泛本土派認為北農事件是國民黨與柯文哲陣營的一次政治惡鬥,而陳景峻2018年選前的腳踏兩條船,選後卻對白綠合作也沒有明顯幫助,這樣的政治角色對基層泛本土派支持者來說,是非常混亂的。


為什麼黨內政治人物有些支持柯文哲有些支持姚文智?為什麼與柯文哲決裂之後,支持柯文哲的政治人物又能獲得監委提名?所以這裡大概不像是《上報》評論所說的「只因他台北市副市長任內沒有幫吳音寧說話,就成為不適任監委的罪狀」?恐怕《上報》編輯部門沒有全面了解到網路上多數網友對於陳景峻的評價。


既然民進黨的監委名單都要推出「政治組」的名單,就不能迴避政治上的爭議,不是不能推,而是純就「政治力場」上要有說服力。其他黨派選民不論,至少要說服泛本土派的支持者說,這樣的提名是有意義的、有力量的,可以打敗國民黨的。而諸如林濁水等大老,雖然發文說「一個好人卻以這樣態度被提名當監委」,但卻沒有明確說出陳景峻哪裡好,只是個好人,那黃健庭的朋友可能也認為黃健庭是好人,這樣的溝通方向,還是會讓人民感到疑惑的。


所以討論這些細細碎碎的提名案,不是為了蝸角之爭,也不是像陳景峻說的一樣總是鬥來鬥去,而是想到未來立法院修憲的戰場,總是需要支持者的「底氣」去支撐。雖然泛本土派支持者一方面希望廢除兩院,卻也希望看到民進黨提名的監委是英挺地走進立法院的,也才能用最堅定的姿態雄辯、用優雅的身段謝幕;並且在往後的修憲推進上,是能獲得民意支持的。


而對於其他泛中間選民來說,看到漂亮整齊的監委名單,也的確會增加對執政黨的信任感。因為選民並不能直接監督到監察院,也很少有人會一直在意監察院的動態(誰會記得多數監委的名字呢?)大家就是看到名單漂亮就滿足了。


所以有人在那邊嘲諷說,監察院最後變得很像「聖人院」,但其實就現有制度來說,本來監察院的合法性來源就是那種華國的「高風亮節的御史台形象」,所以那把形象好的人選推進監院,也是目前執政黨戰術上最穩健的辦法。


我認為民進黨應該在監委名單上跟人民有更多的溝通空間,至少讓監委提名人選,像是選舉民代一樣,主動提出人民能理解的政見,如同不只是要跟立法院,也還要跟人民面試一樣,總之就是要讓頭家覺得爽。也可以像是做出前監委黃煌雄,在任內出版《全民健保總體檢》類似的承諾,可以讓更多社會進行更多交流。


這樣對未來憲政改革,筆者本人相信會有正面的幫助。




作者現定居台南,目前是自由工作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