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2020 年 6 月 6 日,台灣人宣告兩波積極防疫行動告一段落,開始進入「防疫新生活」階段:一是已在全世界造成 700 萬人感染、40 萬人死亡、難以計算的經濟損失的武漢肺炎,另一則是 2018 年夏末起,橫掃島嶼南北的「韓流」。高雄人以跌破所有人眼鏡的近 94 萬超高票數,通過罷免市長韓國瑜。韓國瑜在高雄暴起暴落的歷程太過戲劇性,所有人都為高雄人的性格與氣魄大感震驚。
除了「落跑選總統」之外,所有今天被羅列為高雄人「非罷韓不可」的理由,像是親中、反民主、不懂也無心市政、言行粗鄙、甚至威震四方的「韓粉出征」,每一件都是他在競選高雄市長期間,特別是選前電視辯論,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事。高雄人明知韓國瑜是個無德無能的草包,政見更是荒謬可笑,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為何當初竟讓他高票當選?
同樣,整個罷韓行動進行期間,韓國瑜的辯護者提出的種種質疑也非全無道理:論政治操守、論能力、論格調、論政治美學品味、論背棄競選承諾,韓國瑜可能都不是政壇中最糟的,為何不罷免別人,偏要罷免韓國瑜?落跑選總統真的有這麼十惡不赦?高雄人真的如此愛恨分明嗎?
的確,韓國瑜在這些面向的言行與作為,每一項都很難單獨成為「非罷不可」的理由,韓國瑜的辯護者和台北中心的主流媒體與政治評論,便只能一再重複了無新意的刻板印象 ,「不在乎政績」、「容易被無關緊要的小事煽動情緒」、「講情重義」、「敢愛敢恨」等等,所謂「高雄人的 khuì-kháu(『氣口』)」。
直到當天晚上傳出現任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墜樓身亡的新聞,北、高政壇的回應一天比一天荒腔走板 —— 蔡正元說許「殉國殉黨」,連勝文也將許比為張自忠將軍,隔日高雄市議會黨團協商更無異議通過追謚許崑源榮譽議長(其後,因許崑源遺孀捥拒而作罷),國民黨支持者醞釀上凱道追悼許崑源,韓國瑜更加碼將惡名昭彰的黑道議長比作鄭南榕 —— 主流媒體與政治評論圈卻無法有效指出這些言行的荒謬與惡劣,以正視聽,我這才驚覺到,兩年來韓國瑜在高雄狂起暴落,引發所有人好奇,「高雄人到底在想什麼」,但這股「韓流」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總統級的全國性政治議題,高雄只是剛巧成了韓國瑜演出的戲臺而已,就算把戲台換到台灣任一縣市,也不會有太大不同。
主流媒體和政治評論素來自有一套標準,用來區分公眾人物與公共議題的「全國VS.地方」、「中央VS.邊陲」位階,決定著政治人物的重要性與發言分工:哪些政治人物的言行與作為能夠進入首都天龍國的議程,誰具有全國性知名度與份量,誰只能是地方土豪。在這套排序與分工之下,我們總能看到台北市議員對任何地方、任何議題發表高見,其他地方民代首長就算受邀上政論節目,也只能作為「地方意見代表」的樣版,針對獲得天龍國媒體與政治圈青睞的議題發言。王世堅可以談三倍券,黃捷就只能談韓國瑜,其他縣市議員則連上台北主流媒體露臉的機會都沒有。
韓國瑜之所以兩年來話題熱度不斷,並非因為他參選高雄市長,而是他被台北中心的主流媒體與政治圈認定為拯救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救世主,給予大量媒體版面強力放送。而不論韓國瑜是否曾落跑參選總統,他在當選高雄市長後,都確立了作為「總統級」政治領袖的地位;在他參選總統慘敗之後,也再無法回到「高雄市長」的身份與位階,而仍被當作有機會和意願,挾廣大韓粉再上一層樓的全國性焦點人物。
只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韓國瑜本想利用這媒體優勢維持住韓流熱度,卻不料自己的荒謬脫序言行 —— 許多其實是他弄巧成拙的結果 —— 同時也因此被放大聲量。這也是他極其享受自己連洗頭、雙鏟炒菜等無關市政的鬧劇,都能被放大成為媒體造神素材的光環,上任後卻每在聞消毒水比例、「爛瑜衝樹」等事件上,抱怨自己「被不公平地放大檢驗」的理由。
從 2018 年挺韓到 2020 年罷韓之間,年輕世代展現了「翻臉比翻書快」的行動力。誠如許多分析與評論都指出,青壯世代,特別是離家在外求學就業的返鄉投票青年,不僅在高雄市長選舉與罷免兩次投票扮演關鍵角色。實際上,自從年輕人在 2014 年太陽花運動喊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並大舉投入政治與公共事務之後,從 2015 年縣市長選舉起,一直到甫落幕的罷韓投票,可說台灣每一次重大選舉,青壯世代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多數評者歸因於年輕人生長於戒嚴後的民主自由時代,經歷教改後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洗禮,加以嫻熟網路與新媒體,資訊收受快速,因而較無意識形態包袱、不受任一政黨綁架。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但除此之外,我認為最關鍵,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高鐵、雪隧開通、台鐵普悠瑪列車開行之後,旅外遊子返鄉投票的時間成本大大降低,造就了大量原本不在家鄉參與公共事務的年輕人,往往因特定重大事件的引爆,或者親友同儕的推波助瀾之下,在短時間內成功動員,成為決戰選舉勝負的關鍵。
相較於大多數民主國家,年輕世代政治冷感、投票率極低的常態,台灣年輕人勇於投入公共事務,並排除萬難透過手中的一票,來決定家鄉和國家的未來,當然是可喜的事。但這其中最大的弔詭在於,從中南部「北漂」到北部求學就業,只在每年三節和返鄉投票才回家的青壯世代,對全國性,甚至國際議題比對遙遠的家鄉地方事務更熟悉。如此一來,在地方選舉的層次上,當這個族群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那麼地方選舉結果就更容易受全國性議題,而非在地議題的民意取向總和決定。
2018 的高雄市長選舉,和 2020 的高雄市長罷免,就是這種難得的全國性地方選舉。兩次選舉之間,台灣人尚未嚐到韓國瑜親中政策的果實,就先見證港人失去民主自由,甚至繁榮與安定的悲劇。今年大選結束後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武漢肺炎疫情,更讓台灣人真切體認到,經濟上依賴中國不但無法成就韓國瑜所承諾的「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反而在全球疫情失控之下,造成不折不扣的「貨出不去,人進不來,經濟大衰敗」。
而與中國距離太近、人員往來頻繁,而被各方預期將在武漢肺炎疫情中傷亡慘重的台灣,卻反而因對中國提高警覺,加上高度民主、資訊透明,而在防疫上成為世界模範生,甚至有能力對國際伸出援手。在「韓流」和「武漢肺炎」兩波瘟疫之間,台灣人從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抵抗中國、不依賴中國而生存,轉變成對自己的民主、自由與國家醫療和產業實力生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光榮感。這個轉變使台灣主流民意決心立刻拋棄韓國瑜所代表的親中路線;高雄人只是承載了台灣人的高度期許,代為投票做出這決定罷了。
罷韓開票結果公佈後不到三小時,竟傳出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墜樓身亡的死訊,並旋即成為政治炒作素材。國民黨政客對許崑源極盡能事地荒謬吹捧,顯然以為許崑源並不具全國知名度,他們就能夠把鄉里間惡名昭彰的黑道議長和鄭南榕畫上等號,並成功洗腦全國人民,就像當初他們成功地把草包吹捧成救世主一樣。畢竟,儘管許崑源擔任直轄市議長,他在議會與鄉里間的諸多惡形惡狀,卻不曾也不會像韓國瑜一樣被全國性媒體「拿著放大鏡檢驗」。
但韓國瑜終究只是個境外移入的瘟神,他和他的空降團隊來來去去,對高雄市政和政治文化的影響都是暫時的,許崑源代表的才是盤根錯節,找不到源頭也看不到盡頭的本土大規模社區感染。沒有許崑源的力挺和黑白政商運作,韓流再怎麼狂掃也不至於滲透高雄市的政治肌理。「為什麼高雄人要投給韓國瑜」和「為什麼高雄人不讓韓國瑜做好做滿」,這些問題都遠比不上「為什麼高雄人一直投給許崑源」更重要。
只要高雄年輕選民對王世堅、梁文傑、苗博雅比對許崑源更熟悉,那麼年輕人縱使既能挺韓,也能罷韓,也很難以同樣的方式或力道來決定許崑源的去留,甚至在許崑源意外喪生後,眼見國民黨政客與支持者毫無底線地扭曲事實,也難以用檢視韓國瑜的萬分之一規格來矯正視聽。只要這套決定「全國VS.地方」、「中央VS.邊陲」的媒體言論分工潛規則不改變,這些問題就難有被完整討論與檢驗的機會,只能任憑台北中心的媒體與政客一再用「高雄人的 khuì-kháu」這個廉價、偷懶的刻板印象,來解答所有他們無法理解的政治問題。
作者為自由譯者、哲學星期五@高雄策劃人。1 歲時隨父母落腳定居高雄,18 歲起北漂多年後返鄉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