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女士。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2020年的總統與立法院同時選舉,最終蔡英文總統破紀錄的勝選連任,加上民進黨維持立法院過半的優勢,順利維持了全面執政的地位。由於蔡英文總統以超過817萬票,破台灣選舉史上總統獲票數最高的紀錄,加上立法院區域選舉民進黨拿下許多「預期以外」的選區,選舉結果可以說是一面倒的重創了國民黨。在這場選舉背後,透露出了幾個重要的訊號,包括民粹主義在台灣明確的踢到鐵板,以及台灣主體意識的路線成為明確的主流意識。
先就總統選舉來看,在韓國瑜確定民粹與極化的選舉路線之後,給台灣的民主政治發下了一張嚴峻的考卷。韓市長的競選風格向來不重視理性的政策辯論,而是把自己標榜為庶民,將對手貼上權貴標籤,接著用謾罵、仇恨來擴散與渲染選民憤怒的情緒。這種民粹與極化的競選風格,嚴重造成社會的對立,甚至拉高非理性的競選文化。儘管可以極端凝聚鋼鐵粉的支持者,但對於溫和的、理性的、政黨認同偏低的中間選民而言,一點都沒有吸引力與說服力。
從選舉結果來看,韓市長獲得552萬票,而國民黨的政黨票則是472萬,只多出80萬張選票。反觀蔡英文總統則是獲得了817萬選票,而民進黨的政黨票則是481萬,足足多出了336萬張選票。個人的選票和政黨票的落差,可以視為非政黨支持者,也就是兩黨政認同偏低的選民。蔡英文總統在這一個部分贏了256萬張選票,幾乎等於蔡英文贏韓國瑜的總數。大致上說來,這意味著非兩大黨認同的中間選民,或是說政黨票投給其他小黨的選民,在總統選票上幾乎全數投給了蔡英文總統。韓國瑜市長的極化選舉,只鞏固了基本的國民黨政黨支持者的選票。
韓市長民粹與極化的選戰,在造勢場合上可以氣氛激昂,人數壯觀,但都是政治效能感強,會主動積極去參與政治的政黨支持者。但對於沒有深厚政黨認同的選民來說,不僅為數眾多,而且本來就不會主動前往候選人的造勢場合。這些中間選民,以往在選舉時可以說兵家必爭,所以候選人才會往中間靠攏,出現政治學上所謂的「中位選民定律」(median voter theorem)。韓市長此次大敗265萬張選票,和他的極化選舉、民粹式打法可以說有一定的關連性。
其次,再就選舉議題與結果來看,此次競選的主軸,蔡英文和民進黨多位候選人,以及友黨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等,主要訴求「抗中保台」、「顧主權」的國家認同、捍衛主權等議題。而韓國瑜和國民黨則是訴求「反貪」、「庶民」、「發大財」等經濟議題。在學理上對社會分歧(social cleavage)上來說,國家認同屬於前物質分歧的議題,而經濟發展與分配,則是物質主義。兩者並不是在同一條心理軸線上進行競爭。此外,還有一種後物質主義的社會分歧,內容是精神層面的價值主張,例如永續、環保、人權等價值議題,也可以視為主張改革價值的自由主義和主張傳統價值的保守主義之分。
此次總統與國會的改選,在這三種社會分歧上,依據世代差異出現了合流的趨勢,前物質的捍衛主權,和後物質主義的廢核、同婚、年改等改革主張在年輕世代中成為一種進步與光榮的訴求。相對的,物質主義的反貪與發財,和後物質主義的「以核養綠」、反同、反年改等反改革主張,在年長世代成為追求穩定與緬懷過去的訴求。在這次投票前夕,網路上大量動員年輕人返鄉投票,而投票率最終也高達近75%的情況下,對於社會分歧的主張也釋放出了一些明顯的訊號,可以成為未來四年蔡英文政府和民進黨立法院多數施政的依據。
台灣撐香港。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在兩岸議題上,除了抗中保台的口號之外,國民黨在不分區提名了退役將領吳斯懷,成為許多區域立委拉高競選格局的突破點,甚至據此順利翻盤,奪下立委席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屬台中市第二選區基進黨的陳柏惟,翻轉了台中海線由黑派長期壟斷的顏家勢力,也是現任立委顏寬恆。
另外,像是台北市前時代力量的林昶佐擊敗國民黨老將林郁方、新北市民進黨最年輕候選人賴品妤擊敗國民黨老將李永萍等,都是主攻「下架吳斯懷」,拉高競選議題到主權層次,以新秀之姿擊敗基層實力雄厚的老將。另外像是吳怡農、洪慈庸也屬此類,雖然沒能當選,當整個選舉競爭膠著激烈,凸顯出了下架議題確實具有動員選民的力量。
就立法院選後的政黨勢力而言,民進黨守住60席以上的關卡,維持過半優勢。加上時代力量的3席,顯示了捍衛主權的訴求在立法院擁有過半民意的支持。相反的,對兩岸議題呈現親中的國民黨則是38席,遠不如選前預期。主張和平統一的政黨新黨,不分區首位提名力挺一國兩制的邱毅,在選舉期間極力呼籲兩岸統一。最終從上屆的4.2%崩盤到只剩下1.04%,未達政黨補助款的標準,可以說徹底泡沫化。取而代之的是台灣基進,拿下3.15%,跨過政黨補助款標準,取得了未來發展政黨的補助款基礎。
從總統、主要政黨、小黨、象徵性選區等這些指標來看,在兩岸議題上,台灣的民意可說是提供了相當明顯的政治訊號,那就是對於台灣主權意識的捍衛、以及對於一國兩制的反對。在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之後,當晚就對兩岸關係發表重要的談話,指出「和平、對等、民主、對話」是未來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希望能重啟良性互動,以及長久穩定的發展。
兩岸議題在大選中完全發酵,除了藍綠陣營的差異性太鮮明以外,外部因素的催化也是重要因素。過去一年來,香港的反送中抗爭越來越激烈,美台關係持續升溫,北京對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堅持,以及在國際上對台灣的打壓越來越重,都是催化了兩岸關係在選舉中成為「有感」的競爭議題。未來四年,內政上的深化改革勢在必行,而兩岸關係是否能有所突破,就要看北京對於此次大選的認知,以及是否能尊重台灣如此強勢的民意展現了。
韓國瑜的敗選證明了台灣民主的韌性。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儘管如此,就政黨票而言,民進黨在2016年取得了537萬票(44.06%),這一屆則是481萬(33.98%)的得票,在投票率提高的情況下,反而減少了56萬,得票率更是大幅下降了約10%,不分區席次從18席降為13席。即使是加上時代力量與台灣基進,在政黨票的部分也大概是635萬票,約為44.9%的得票率,仍是不及於上一屆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的總和。這意味著民進黨在取得此次勝選的背後,除了對年輕人捍衛台灣主權的有效動員之外,也有許多選票可能僅是基於討厭韓國瑜才流向蔡英文總統及部分區域候選人。
無論如何,激情的選舉結束了,韓國瑜的敗選,先是證明了台灣民主的韌性,對民粹主義、極化政治、以及不負責任的政治人物投下了反對票。這對未來台灣民主政治的深化以及選舉文化的成熟而言,有了重要的指標意義。對於敗選的國民黨而言,立即啟動權力改組,是否會調整政黨立場,並且讓政黨權力結構年輕化,是未來觀察的指標。
而民進黨方面,蔡英文總統在正向支持與反向討厭韓國瑜的相加下,拿下了歷史新高的817萬張選票,立法院則是維持了超過60席的鞏固多數。在維持了多數一致政府的情況下,未來四年持續推動改革有其正當性,而兩岸關係是否能夠順利解凍,則要看北京是否願意正視此一選舉結果及意涵。
大選落幕了,選舉期間的紛擾與對立結束後,台灣人民也終將更加團結,展現出對於民主價值以及主權的擁護,也彰顯了島嶼價值最偉大的一面。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