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蔡總統似乎在各項民調中已經展現領先的氣勢,且不斷拉大與韓國瑜的差距。顯然除非換瑜,否則一對一的對決下,大局似乎已然底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假若為真,為何民進黨在立委選舉的評估上仍顯落後。一旦立院無法過半,總統也註定施政跛腳。而情勢為何呈現如此,為何蔡總統民調領先無法助長民進黨在立委選舉的氣勢呢?這一切都要從數據迷思的背後談起。
無論是政治科學研究,或是選舉預測分析,大家都將數據捧為至高無上,用數據推演民眾的需求或態度。但過度依賴量化分析數據,將有可能對於事實真相有錯誤理解,以致於做出災難性的決策。在歷史上,因為過度依賴數據而導致災難後果的,越戰算是經典一例。
蔡英文支持度成長。圖片來源:華視youtube
美國越戰時期的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1961─1968年在任)以數據分析著稱,曾任福特汽車總裁,十分重視數字管理。因此,在他任內越南戰事擴大至史上高峰,由於美國軍隊經常目標不明,因此國防部要求將越戰的一切事物都量化,其中最重要的數據就是:敵我死亡率。
這項指標一直讓美軍堅信自己在打一場勝仗,而且很快就能分出勝負。事實結果證明,只看數據的結果就是美軍不敢也不願撤退,最後狼狽離去,越南仍然赤化,白忙一場。
Robert McNamara在隔了數十年後自己反省,他除了承認美國國力有限之外,更強調美國政府要有正確判斷離開戰場的能力。要能斷就斷,而且不失政府尊嚴,以及對盟國的信譽。他甚至提出有五個時間點美國該走卻未走,導致了難堪的後果。
若回到台灣政府施政也相同,我們或許暫時不必面對戰事,但面對很多爭議事件,政府該怎麼斷?看數據?若猶豫不決最後倉皇而逃,後果不亞於戰爭。
我們在此暫且舉二個例子來做評論:一例一休與管中閔事件。民進黨重返執政伊始,就以七天假取消換取各行業強制一例一休。在台灣其實已經落實周休二日的情形下,民進黨部分決策者未能體察為何有些行業休息方式較為特殊,而逕行將其定義為不放假就是過勞。
最終導致排山倒海的反彈,而且是雙面的反彈,勞工不滿資方更是不滿。這讓民進黨冠上資進黨惡名,種下與過去不少盟友為敵的惡因。
結果最後收場方式,是強制再更改為有彈性的一例一休,卻讓勞方更為不滿。進退之間,筆者聽到青年朋友直言:十年都不投民進黨。但年輕人如今又是民調挺蔡主流,象徵數據變化之速,可依賴度實在不高。
但我們不解民進黨是怎麼評估這樣的重大勞動政策,到底有無事前了解每個行業每個勞工的處境?自行定義好的勞動政策,就一如美國自認有解放全世界為民主國家的責任,都與事實不符。
而管中閔案亦同,一開始管中閔出乎意料勝出,但發現重大瑕疵時,該斷卻未能斷,一路卡住動彈不得。明明行政機關已經做出駁回當選結果的處分,卻依然無法挽回台大的局勢。最後卻是以九合一選舉結果的數據,自證該撤守戰場,結果是讓整個民進黨都差點掀翻屋頂。總統與閣揆在不同議題之間,只看數據的結果,就證明每件事都可能出錯。
Robert McNamara在回憶錄反省越戰時說,美國過分的以為自己可以決定每個國家的理想生活方式。執政當局眼下此刻,面臨的《難民法》困境也正有類似問題:台灣政府真知道香港人民要的是什麼?香港人真的都想逃來台灣?台灣人民都大方地願意提供庇護?若只能從台灣民意對反送中事件的民調,逕行推論台灣該在《難民法》適用港澳,恐又有誤判可能。
筆者認為,台灣多數人對香港的憂慮在於擔心中共敢於對港不利,未來必然不計代價的對台灣動武。但是否因此願意接納香港避難者,可能答案未必如不少關心者所期待。香港的來台房地產投資客,恐怕才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
民進黨不可忽視初選的影響。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執政的底蘊,靠的應該是了解民意,而非只以數據論斷表現。當前執政當局或許民調領先,但是底蘊是恐韓已成主流。若只將這樣的結果,定位為可以忽視路線之爭乃至於初選傷痕,恐怕災難性的結果還在後頭。
台灣大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