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鳴人堂

張宇韶/何以國民黨始終在香港反送中議題進退失據?


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香港反送中運動持續加溫,在北京與港府誤判情勢下,此一社會運動早已超越港人對於司法獨立與人身安全的訴求。除了是累積近年來反基本法23條、反國教、雨傘革命的社會能量,同時也是對一國兩制與香港未來前途的高度隱憂。


逃犯條例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主因是香港人連年來對於政治宰制、言論自由、經濟文化殖民、社會矛盾與相對剝奪感的一系列「恐懼總和」,讓港人不滿的情緒一次引爆,更將反送中的性質直接上升到「反中反林鄭」的狀態。


面對香港反送中,國民黨為何蒼白無力?


相較於民進黨在兩岸關係與香港問題上的立場,國民黨則陷入左支右絀失去話語權的窘境。關鍵在於,國民黨本身即欠缺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又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更遑讓還有遊走兩岸之間的「制度套利者」與買辦投機政客。


因此,在複雜的權力/經濟/文化霸權的交互作用下,面對香港爆發反送中的各項爭議,藍營無法在道德高度與價值理念取得制高點,回應的內容與態度更顯蒼白無力。


這種「論述貧乏、失去正當性」的窘境,早在習近平十九大政治報告時已經浮現。深入觀察,面對台灣進入公民社會與各項轉型正義的主張,國民黨始終抱持負面看法與洪水猛獸的立場,保守主義掛帥而讓自己失去了論述典範轉移的契機。


在兩岸關係上,只能延續馬英九時期的「九二共識」旗幟,這種被黨內菁英包裝為新自由主義的制度,本質卻是「政左經右」類似新權威主義的內容,從2014太陽花運動,與2016年的總統大選結果看來,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對「九二共識」的揚棄,而國民黨卻抱殘守缺、奉為教條。


諷刺的是,韓國瑜現象的崛起轉移、模糊了國民黨沒有核心論述的事實,人進貨出發大財的廉價物質主義稀釋了重建論述體系的必要,滿天口號取代藍營菁英對於公共事務的理性思辯。


乍看之下,「九二共識」似乎取得了新的生命與舞台,然而其「一中各表」的意義早被韓國瑜掏空腐蝕。關鍵在於,韓進中聯辦當下看似無意識的政治舉動,卻為當下國民黨面對香港問題的困境埋下伏筆,「九二共識」彷彿成了眾矢之地。


往前追溯,黨內放任洪秀柱提出「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義涵之異」也是災難的開始,這讓九二共識逐漸被北京「偷樑換柱」或「騰籠換鳥」,導致年初習五點講話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兩岸關係政協化」與說詞時,國民黨隨即噤若寒蟬或不知所云。在該處境下,被民進黨撿到槍,並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劃上等號剛好而已。


諷刺的是,此時的國民黨竟然反向操作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若與韓國瑜進中聯辦相互結合,遂造成當下難以抹滅的道德包袱。


台灣建制派坐實「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恐懼


反送中運動可視為港人對於一國兩制實踐失敗的批判,也驗證了北京的政治承諾存在了高度的欺騙性;面對歷史與政經時空背景,藍營內部在論述上,往往出現相互矛盾與分裂的狀況。


國民黨樂觀理想派無法從國共互動的歷史中得到教訓,始終認為「交流可以帶來改變」,且篤信「中國經濟現代化可以帶來民主化」,因此主張上了談判桌未必居下風。試想,如果美國民主黨的接觸交流派都面臨論述上的修正,過去在國共談判中往往陷入慘敗的國民黨又何以不再歷史重演?


這些人全然忽視,習近平掌權下的中國已成了「新型態數位極權主義」的面貌,對於中共採行的各項社會監控與維權運動視若無睹,自然也不在乎近年來,廣東一省的維權預算高居全國之冠(原因為何不言而喻,香港必然是重中之重)。這些人雖然同情香港處境,但「基於尊重兩岸交流的友善氛圍」,對於港府暴力處置態度保持冷漠。


對於紅統人士來說,雖然刻意高舉孫文理念企圖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訴求下,偷渡自身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通關密語。但說穿了,這些人的認知就是民族主義與經濟物質的混合體,推崇的是強人政治領導下經濟高速成長,社會同質單一的「那個美好年代」,這些人始終想把台灣的時間擺回蔣經國威權時期的黃金歲月,現今只能投射在習近平揭櫫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裡。


這些人的面孔稍做轉換就成了香港當下傾中建制派,這些人過去未曾在六四天安門紀念日或劉曉波逝世時譴責中共的暴行,我們有如何期待這幫「台灣建制派」聲援香港反送中的訴求?


果不出其然,正值中共面臨美中經貿大戰與香港變局的困境時,洪秀柱或黃智賢等人樂於穿梭兩岸替中國現代化歌功頌德為其解套,在台紅色媒體與港澳辦、港府口徑一致批判運動具有暴力傾向,吳敦義大言不慚聲稱中國政權日趨溫和「逐漸開明」,這些人的言行剛好坐實本地社會對「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恐懼。


至於直接進中聯辦的韓國瑜,他已用身體力行的方式,闡述他對香港反送中的立場與態度。這點不僅是鐵的事實,也是被香港民眾唾棄的源由,無須贅述。





本文原題〈何以國民黨始終在香港反送中議題進退失據?〉,圖文經鳴人堂授權轉載。


作者為政大東亞所碩博士。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致理科大及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媒體專欄作家,復興電台兩岸櫥窗節目主持人。

 

推薦閱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