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史塔克

從心理學看「台灣民眾黨」的後續發展

在台灣社會還在討論柯文哲到底會不會投入2020總統大選時,柯文哲突然宣布組黨,其名稱為「台灣民眾黨」,事實上就是想要借用蔣渭水醫師參與的「台灣民眾黨」之概念,與柯文哲從政時所稱「承繼蔣渭水醫師之遺志」相互呼應。故而就算外界乃至於蔣家後人不斷抗議,柯文哲依然故我,因為這塊招牌一旦放下,柯文哲的「中立路線」便會顯得蒼白無力,對台灣意識強烈的族群失去號召力,對親大陸意識強烈的族群失去談判籌碼。

柯文哲身邊的人,決定的台灣民眾黨能走多遠。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然而,細看「台灣民眾黨」的組成,除了原台北市政府的局處首長,幾乎都是非第一線的政治人物,另外在黨員組成上,除了賴祥蔚這個泛藍色彩極強的媒體人,還有林富男這位可說是兩岸旅遊代言人的韓粉,甚至還有張鈞凱這位曾因詐欺而被判刑的前議員候選人,使得台民黨從成立到現在,正面聲量一直都沒有起色。


更別提在宣布組黨的那天,站在柯文哲一旁的,一位是鍾小平,另一位是徐立信,還傳出童仲彥、李婉鈺,以及柯昱安、黃瀞瑩等將被列入台民黨的不分區名單中,這也引起了輿論的疑惑,難道要進軍國會,這樣的能量就足夠了嗎?柯文哲會不會太高估自己了?


事實上,細看柯文哲自2014年起每一次選舉的表現,我們或許就不會對這一次「台民黨」的組成太過意外了。201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以一介政治素人之姿,憑藉長年累積起來的社會正面能量,成功召喚了一批團隊幫助其進行選戰。然而,沒錢沒人沒經驗,當時的柯文哲所能販賣的,只有打贏選戰的夢想,因此,他的初始競選團隊,其實看在一般政治圈人眼中,並非是正規軍等級。


雖然後來與民進黨整合之後,傳統民進黨的選戰部隊正式進駐其競選團隊,但整體來看,依舊像是隻「雜牌軍」。這也是為什麼,柯文哲及其幕僚,在選後常常以「流浪狗團隊打贏大連艦隊」自嘲,但也隱隱透露出柯文哲對於自己的自信。簡單來說,不管什麼樣的團隊,只要有我柯文哲在,就能達成目標。


於是同樣的邏輯出現在2016年的台北市立委選舉,柯文哲試圖以非正統國民黨的泛藍政營政治人物來組成「台北監督連線」,想要藉此扳倒在台北市根深柢固的國民黨立委們。無奈選民結構還是現實的硬傷,就算民進黨禮讓甚至暗助,「台北監督連線」依舊鎩羽而歸,不過得票率卻是創下非國民黨系統的新高,強化了柯文哲以一己之力席捲政壇的企圖心。


因此再來的2018選戰,還有隨後2019的立委補選,柯文哲的團隊與競選策略,都是走這種「廣納百川」的風格,來者不拒。好處是吸納各派系不同背景之力量,然而壞處是不同背景就有不同的習慣做法,更有不同的意見,這都有賴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心來統合,而柯文哲就是那個中心。畢竟從2014的選戰開始,他就習慣自任「競選總部總幹事」了,而事實上,在更早之前的台大醫院急診部,他也是那個組織中絕對的權威。


可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講究的是關係與利益分配,目標雖然是己方團隊人越多越好,但人一多就無法一條鞭式管理。因此分工合作,也就是讓整支隊伍中除了領頭的那個,還得多幾個小隊長,讓這些小隊長為了這些隊員及自己的利益去拼,領頭的那個只要負責做出協調分配的仲裁即可。


這樣的體制講究的是人員的平均素質,太過突出的反而會造成團隊內的困擾。但醫學院那套看重的是專業領導,在生死交關的現場,不容許錯誤的發生,所有人只能遵循那個最高的指示去行動。在這種體制中,對於人員素質的要求,變成「服從」及「鞏固領導中心」為主。而若把這套強行套用在政治場域上,或許可能在短時間之建立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然而要再向外擴張,就會有相當的難度。


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柯文哲的團隊,其實相當符合兩個心理學的定律,其一是「帕金森定律」,這是由英國歷史與政治學者,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於1958年所提出。大意是在描述行政體系為何到最後都會發展成一個臃腫無效率的組織,帕金森先生這樣描述:「今天有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在面對競爭時,可能有三條出路,其一是乾脆退休,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其二是找一位能幹的助手來幫自己工作,其三是找兩個沒自己厲害的人當助手。」


讓我們分析一下,第一條路是不可能走的,因為那樣會讓自己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走不得,因為那個能幹的助手有一天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起來就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合自己。於是,兩個比自己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扮演發號施令的角色即可。而既然兩個助手比自己還平庸,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平庸的助手。於是乎,這一個組織最終就變得臃腫無效率,而整個組織看起來最強最好的,永遠就只有那一位。這個邏輯套用在柯文哲的各種團隊狀況,可說是相當的吻合。


儘管柯文哲到底是不是一個稱職的台北市長,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他的團隊中,絕對不會出現一個可以跟他分庭抗禮的角色。這除了是要貫徹以他為絕對領導中心的概念外,更大的原因是,柯文哲不會讓另外一個人分享他的光環。這也是為什麼2014年之後的各種選舉,柯文哲並不能成功轉移他的支持度到有他輔選的候選人上。這更是為什麼,就算外界再怎麼批判「台民黨」的成員,柯文哲完全不當一回事,只要這些人聽我的話,又不會搶我的光環,是誰來都沒有差別。


不過柯文哲依舊需要讓整個團隊在外在的認知上是好的,因此,這就用到了另一個心理學理論:「光暈效應」。這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提出的,這個理論是在描述人類在對事物的認知上,不是全盤了解後再形成一個印象。而是認知到幾個特點後,藉由對這個特點的想像與社會經驗,就可以推演出事物的印象。


比方說,兩個不管學經歷或是家世背景都相同的人,一個被描述成熱情的,另一個則被描述成冷漠的,那麼大多數人都會傾向認為熱情的那一位較為優秀。這是因為熱情的這個特質,在社會普遍的認知上,是與「友善、親切、樂於助人」畫上等號的,而冷漠則是與「獨善其身」相關連,這就是光暈效應發揮的效果。


放在「台灣民眾黨」上,柯文哲會想要藉著自身的優點,利用光暈效應擴及到外界對於整個黨的認知。用這樣的方式,不僅藉由外部的認知,讓「台灣民眾黨」真正的成為柯文哲的一人政黨,同時也讓其他黨員更加服從柯本人的領導。


那「台灣民眾黨」的後續呢?首先,由於柯文哲團隊的特性,就是不能有人比他強,或是分享他的領導權威。因此,就這一點來看,郭台銘是不會入黨的,而入黨傳聞甚囂塵上的黃國昌,也不會入黨。因為這兩者的知名度與性格,是不可能乖乖聽從柯文哲的領導的,反而還有可能裂解組織尚不穩固的「台灣民眾黨」。因此,在「台灣民眾黨」的後續發展上,恐怕還是只能尋求未能在傳統兩大黨,甚至是時代力量等勢力中,卡到戰略位子的政治人物入黨。


如果發展的走向是如此,台民黨的政治能量將全部取決於柯文哲一人。然而,離選舉越近,藍綠歸隊的動力將會越強,依照目前柯文哲的聲勢,僅能利用國民黨與郭台銘、王金平二人之間的矛盾求取生存空間,並期待國民黨真的在之後發生如同「換柱」一般的戲碼,這樣2020才有「台民黨」的舞台。但這又牽扯到,柯文哲到底要不要投入總統大選的問題,這也變相決定了「台民黨」在2020,究竟是要專攻立院,然後在總統選舉上與人合作,還是採用傳統總統帶立委的選戰打法。


不過,策略與行銷再怎麼修正,商品本質的好壞,還是決定了成敗。換句話說,選民終究想要看到的,還是一個符合自己期待的候選人,並不是一個「因為柯文哲說他很好,他就真的很好」的候選人。但柯文哲又無法找到,也無法包容其他比他還要強,或是至少不輸於他的人選,加入「台民黨」投入選舉。因此,「台民黨」在2020,甚至是後續2024的發展,恐怕沒有任何讓人樂觀的本錢。




作者身為一個國會助理,需要有鋼鐵人般的體力,鋼鐵人般的十八般武藝,還有鋼鐵人般的聰明才智,然而更需要的是東尼史塔克的人性,因為政治不外乎人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