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健康的政黨政治,要有健康的在野黨
立法院結束吵吵鬧鬧的七月臨時會,各黨理應是休養生息之時,但在野政黨卻連環爆,各種令人搖頭的狀況出籠,國民黨最年輕的黨主席連續輸掉罷韓和高雄補選以外,說好要改革的兩岸路線,卻被已經70歲、重視臉皮更重面子的馬前總統重拾起已是票房毒藥的「九二共識」當作至寶。
另一邊,台灣民眾黨努力
林瑋豐
Aug 28, 2020


疑似違法的黨員大會之後,等高雄選舉看民眾黨實力
八月二日,民眾黨在國立體育大學召開攸關政黨存亡的黨員大會,並宣稱經「清點」後有效黨員人數為8068人,在出席人數2610人加上委託書2531人後共5141人,已超過法定開會人數,至此解決了外界甚傳的滅黨危機。
然而,為何民眾黨的黨員人數,可以在「清點」後突然從原本號稱的12,0
全面真軍
Aug 3, 2020

民眾黨參戰高雄市長補選,有哪些利基與危機?
在登記截止日前一刻,台灣民眾黨推出了保留親民黨黨籍的吳益政參選高雄市長補選。乍看之下,這個決定對民眾黨是不利的。
台灣民眾黨成立的重大任務,是協助黨主席柯文哲參選2024年的總統選舉。目前提名門檻已經拿到,但柯文哲需要持續維持聲量與民調數字,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2022縣市長選舉
王宏恩
Jun 25, 2020


「超前部署」的北市府「發言人群」!
台北市有一位正發言人,不過多數人應該不知道他是誰。三位副發言人戴于文、陳冠廷和黃瀞瑩。另外幾位陳思宇、林珍羽、李旻蔚和陳智函,雖然其中幾位堅稱他們並非發言人,而是研究員或是隨行秘書,但不論如何粉飾,工作性質全是媒體事務。
台北市政府網頁上顯示媒體事務組預算員額數雖僅有14人(不
孟買春秋
May 14, 2020


不要讓台灣成為巨嬰國!
原本在日常語境裡,「巨嬰」一詞大概泛指一些生理年齡與心智成熟度嚴重落差的人,中國資深心理諮商師伍志紅2016年底出版的《巨嬰國》之後,「巨嬰」衍生出一些大眾心理和政治性的意涵。
黃涵榆
May 13, 2020


不斷炒作防疫話題卻不停失分的民眾黨
柯文哲看起來退到二線,避免自己的嘴巴又不小心擦槍走火說出在防疫期間不得體、不得宜的話,讓已經跌落低谷的個人及民眾黨民調繼續探底。事實上也是因為柯文哲同時扮演市長以及黨主席的雙重身分,使得他的包袱越來越多,發言也因此較為小心。
全面真軍
Apr 14, 2020


當「柯學」的新衣一件件脫下
「新政治」在過去幾年成為了台灣政壇的標語、口號與信仰,這當然與柯文哲市長的崛起有關,也幾乎成為白色力量試圖與其他政黨區隔的依據。然而,甫遭揭露的緋聞不僅對台灣民眾黨、柯文哲造成重傷
藍士博
Mar 12, 2020


開始對話,建立價值
他批評我們的聲明只是意在「維護一種超穩定的大中國主義」,用反歧視的人道主張包裝「傾中立場」,指責我們「沒有站在醫療和防疫專業的立場上,提出任何客觀性的數據和論證」,反而將「我方出於自我防衛」的應對,扭曲成對『中國人』的歧視」。
王智明
Mar 12, 2020


防疫與表演藝術產業──從NSO爆發疫情談起
澳籍音樂家布萊特狄恩(Brett Dean)分別於2月28日與3月1日在台灣演出並與觀眾互動,離境之後竟然確診武漢肺炎(COVID-19);這案例不僅可能成為防疫漏洞,更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深思討論
黎時潮
Mar 12, 2020


面對病毒,堅持人性尊嚴與法治文明是唯一憑藉──評第二批武漢撤僑專機
中國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已自1月下旬在境內逐步採取封城封區措施。數以千計的國人被迫滯留受災最嚴重的武漢地區,無法順利離境返台。其中短期旅遊者、慢性病患、與老弱者亟需救助。政府經由中介人士居間協調,2月初啟動專機接運返台行動。
姚孟昌
Mar 11, 2020


台灣無須強做「所羅門王的審判」
有關兩岸政府對於將以何種模式來處理滯留武漢台人返台的爭議,近來頗有論者或政治人物以「所羅門王的審判」故事來比喻、批判兩岸政府太拘泥於政治鬥爭,而「顯不介意民眾受苦」?但筆者以為上述評論恐有「引喻失義」之嫌?
洪浩唐
Mar 10, 2020


柯文哲的布局與心機
2014年起,柯文哲倚靠著當時的幕僚塗脂抹粉而在空軍(網路、媒體)上甚有優勢。也因柯文哲非常重視媒體光環以及網路聲量,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網路聲量被人奪走,一旦聲量被蓋過,就開始處心積慮想要營造話題、蹭聲量,希望維持自己的新聞熱度,並為民眾黨2022年地方選舉,甚至為2024年的總
全面真軍
Mar 9, 2020


你是否已做好心理準備面對「柯流」的侵襲?
但是,筆者認為對於大選結果我們沒有過度樂觀的權利,真的「高興三天就好」!中國對於台灣的滲透不會隨著大選而停止,國內的政經局勢都將在選後進入新的階段,各種挑戰或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其中之一就是柯文哲和他的台灣民眾黨。
黃涵榆
Jan 22, 2020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談第三勢力選後展望(下)
在憲制面,目前的憲制體系也對第三勢力產生不小的路徑影響。簡言之,第三勢力政黨若與大黨共享社會基礎則極易被磁吸,選票遭大黨集中。導致前段所描述的「策略性思考」浮現,第三勢力意欲「創造市場」和主動分眾。時代力量四年間路線的挪移與柯文哲自2014至今的暴變都屬此類,制度誘使第三勢力劍走
吳崢
Jan 20, 2020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談第三勢力選後展望(上)
2000年,宋楚瑜在總統直選拿下466萬票,佔總得票36.8%;隔年,親民黨一舉奪下46席立委躍升台灣第三大黨。20年後,台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分別攻下158萬票與109萬票,兩者相加達總票數23%。20年來潮起潮落,第三勢力的發展究竟是空中樓閣抑或指日可待?
吳崢
Jan 20, 202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