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孟買春秋

打不倒的香港

回香港以來每個週一早晨都要看見示威遊行的新聞,最近甚至週間也有。每一次示威遊行進入尾聲時的衝突越來越激烈,警察暴打市民越來越明目張膽,年輕人的抵抗也越來越視死如歸。

香港。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而混亂中總有人拉旁人一把,陌生人用水幫忙清洗被催淚彈胡椒水波及的裸露皮膚,隨手抓來的衛生紙壓住鮮血不止的傷口。示威者身心都是傷,深夜返家時分,路旁有人發送食物車票互道加油。地鐵列車長要擠不上車廂的人別擔心,下一班很快就來了,一定會把你送回家……我看得淚水直下,覺得不能再多看一條如此令人感動卻又心碎的新聞。


昨晚見面的一個香港記者今年剛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他不上街不在任何社群媒體上發表任何意見,也不和朋友討論,但和所有人一樣憂心絕望,他有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或是支持。提及一日母親要他參加和母親在政府行政單位工作的同事聚餐,席間一群六十多歲的長輩盡是批評:怎麼可以打破立法局的玻璃?怎麼可以破壞立法局的家具?怎麼可以在裡面塗鴉?不像話!和所有家裡有韓粉或是深藍長輩的台灣人一樣,他一言不發在異度空間裡扒完飯,盡完晚輩的責任,心裡想的是,你們根本不想知道為什麼。


回家時電車因為遊行停駛,我們只能搭地鐵到銅鑼灣再走回跑馬地的家。出了地鐵站我們先繞到先前示威者聚集的 Sogo百貨前看看。交通仍然管制,但示威者應該都趕往上環支援了,只剩零零星星要回家的人,白色塑膠電線束線帶牢牢綁好的路障,還擺在好幾個路口。


走在沒有車輛的銅鑼灣,路燈看板一如往昔把銅鑼灣照的跟白天一樣刺眼,商場的冷氣還在轉,由於已經入夜人煙稀少,即使在空曠的大馬路中間也可以感覺到些許商場大廳傳來的冷氣。在香港最繁忙的商業區高樓大廈之間穿梭,身邊卻空空蕩盪是一種荒謬不真實的感覺,令人心慌。香港明天會如何?這個應該要保護市民的政府在裝死,不管是依北京指示行事,或是特首林鄭揣摩上意自作聰明,結果是一樣的,就是完全無視市民的訴求安危,放任黑道黑警瘋狂攻擊市民,置市民的生死於不顧。


如今尚且是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旗幟高舉,以後呢?走在港島最繁華的銅鑼灣,我竟感覺行於廢墟之中。


回到家打開電視正是上環鎮暴警察攻擊最猛烈的時候,畫面上盡是煙霧瀰漫,聽見的是槍聲隆隆。鎮暴警察每丟幾個催淚彈,就看見蒙面帶著手套的年輕人一躍而上,或是徒手把煙霧彈丟回去,或是拿著寶特瓶試圖澆熄,或是用交通三角椎蓋住再連忙跳開。


這和天安門有什麼兩樣?我悲觀地想著,只差沒有機關槍和坦克罷了。而機關槍坦克也許就在香港的某個角落,打算伺機而動。然後槍林彈雨,就會毀滅這些年輕的生命。


這些在催淚彈煙霧中穿梭的年輕人,拿著雨傘木棍,臉上是陽春防毒面具,盾牌是三夾板或是路邊隨手撿起來的交通指示牌,其中還有一個大型炒菜鍋蓋。大概跟媽媽意見不合,索性把鍋蓋帶出來遊行,我看妳怎麼在家跟沒事一樣炒菜煲湯!我對自己竟然有這種近乎喜劇的推測感到不可思議。


有些年輕人的背包裡,除了一敲就會破的塑膠頭盔和紙口罩,還裝著寫好的遺書。

警察將示威者按倒在地。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就在香港幾乎可以用烽火連天形容的時候,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推出一個親中的總統候選人,一個到香港訪問時去中聯辦卑躬屈膝,椅子只敢坐一半的候選人。他從未對香港表示同情, 他說兩岸和平協議無可避免,他在台上高舉雙臂,聲嘶力竭用文革式紅衛兵式的語言煽動群眾。


而在我們的首都台北,市府用超高效率拆除不過幾張無害的撐香港的便利貼連儂牆。依法行政,對香港也從沒鼓勵的首都市長一定要這麼說的。畢竟,在兩岸一家親的市長口中,香港人幾乎是拼了命頭破血流的示威遊行,不過是個小波浪,他不會因此見風轉舵。


對中國友善的政客口口聲聲說我們要照顧中配,的確,他們來了成了家人我們理當照顧,那麼為什麼我們不需要照顧在台灣的香港人?你們不是說著大家都是中國人嗎?香港學子連要一個抒發心情的空間的卑微願望也不被允許,而我們的日常是看見有些中配大搖大擺在街頭揮舞五星旗,甚至開口辱罵動手打人。


想到這裡,對中國人這個詞更加反感了,但其實那應該是個中性的詞不是嗎?跟美國人,澳洲人,新加坡人或是日本人是一樣的,事實上卻是如此的不一樣。


我一直懷疑六月中以來的每週遊行,會不會隨著入夏後的40度高溫漸漸失去力道,但我錯的多麼厲害!這個濕熱令人難耐出門兩分鐘就要汗如雨下的夏天,已經成為香港人刻骨銘心畢生難忘的生死交關,即使是50度高溫,如今我萬分確信,他們還是會拿著雨傘木棍鍋蓋奮鬥,上街吃催淚彈塑膠子彈,無懼黑幫黑警的藤條警棍痛毆。


漸漸的,一些政府部門的公職人員開始挺身而出,譴責政府的公開信猶如骨牌效應般接踵而來。遍地開花各地分別示威遊行之後,八月五日將會有更大型的罷工集會,號召在七個地區同步進行示威。這是要讓警察疲於奔命吧?兩百萬人一場的遊行也許很難再現,但動輒十萬至今對香港人已是茶餘飯後,他們週一到週五上課上班,週末上街保護家園。


香港,請妳一定要好好的,台灣跟妳站在一起,也謝謝妳用生命告訴我們,什麼是對家和對自由的愛。




作者曾任路透社駐台灣及新加坡特派員,住過印度六年出版過一本書,目前在香港和普羅旺斯之間如候鳥般移居。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