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政大校長遴選甚無風雨,最重要主因是遴委會尚能代表各方勢力,不若有「老人干政」陋習的台大,較能審慎客觀充分發揮遴選功能。 圖片來源:政治大學首頁
7月22日政大校長遴委會以第一輪投票就過半同意,確認下屆校長由法律系教授郭明政出任。他曾擔任政大法學院長,對行政體系有所了解,近年更以大膽前進的年金改革發言令人印象深刻,郭教授貢獻專業所學於社會,政大執全台人文社會科學大學牛耳,自是須與社會脈動連結,而非囿限於學術象牙塔,郭校長能否讓大學走向國際的同時,也能重新回歸貢獻社會的辦學意義?
去年底,現任校長周行一宣佈不再連任,算是拋下一顆不起波瀾的震撼彈,政大很快開啟遴選流程,回首參看近半年來台灣各大學校長遴選,總在紛紛擾擾中度過,此次政大校長遴選甚無風雨,最重要主因是遴委會尚能代表各方勢力,不若有「老人干政」陋習的台大,較能審慎客觀充分發揮遴選功能。
雖然沒有老人干政但商學院獨大現象難解
何以遴委名單尚可稱許呢?並非政大這所前黨校蘊含「抗傳統、反建制」的基因,答案恰巧相反。遴選委員須由校務會議代表投出,候選人則由各學院推薦或校友連署提名,一開始遴選委員候選名單竟有馬英九、蘇起、龍應台等前朝政務官,自然也引起一片繪聲繪影的傳聞。但關鍵在於校內有群具備「抗傳統」想法的非主流校務會議師生代表,選擇凝聚共識,討論出較「清流」的名單,並且採取集體投票的模式,抗衡過往商學院教授勢力獨大的現象,馬蘇等人皆落馬。
九零年代以降,教授治校的理念興起,政大開放校長遴選,檢視歷屆校長的背景:鄭丁旺(會計)、鄭瑞城(新聞)、吳思華(企管)、周行一(財管),商學院就佔了四分之三強,幾乎可將商院視作「建制派」,此次卻因周行一執政風評不佳,大環境不利,竟不見商學院教授出馬競爭,但最後決選名單的三人:郭明政、李蔡彥、林元輝,其中李蔡彥雖為理學院的資科系出身,卻是吳思華自政大校長到教育部長任內的重要幕僚,也被當成「建制派」的代理人。
「建制派」與「改革派」之爭
郭明政與林元輝都是「改革派」健將,前者在剛返國服務不久,旋即參與反對政大化南新村公產變賣案,擋了一堆老教授私自將公家宿舍變賣的財路,爾後更是投入反對政大後山樹林要開闢為高爾夫球場的提案,不願校園變成貴族運動的場地,留下高聲疾呼力阻不當開發的「改革派」身姿。
至於林元輝原本是遴選委員,後來因被連署推薦為校長候選人,導致特定媒體的窮追猛打,巷子裡只有一隻狗在吠,顯然不是巷子的問題,當年林以學者身分參與傳播學界發起的「反對媒體壟斷」運動,時空環境丕變,媒體巨獸已成,旺中此次更是出動高層寫社論群起攻林,竟還引起校內保守派教師們的群聲附和,這大概是政大校長遴選最具「政治力介入」的鬧劇插曲。
談大學自治,更要談校園民主
回到制度本身,政大校長遴選機制,也創下一個新典範:談大學自治,更要談校園民主。校園主要有三種角色:學生、教師、職員,過往可對候選人「行使同意權投票者」,為全校專任教師及能參與校務會議中的學生、職員代表,由此可見,學生與職員代表的比例,會被稀釋至幾無意義的程度(765席僅有12席學代),政大校內透過修法,將可行使同意權投票者,提高至符合校務會議組成比例(學生10%、職員5%),總代表人數增至837席即有84席學代,重要性驟升,各方代表性較為正常合理,亦帶動校園民主的實踐,校長候選人也因此必須認真看待學生與職員提出的訴求,進一步提出更全面,且能同時拉到學生、教師、職員三方支持的政見。
郭明政教授連續兩次投入校長遴選,過去法學院竟還傳出不挺自家人的傳聞,這次他早年人和不佳的氣焰收斂許多,也是郭教授能夠順利出線的因素之一,時時反躬自省,一直是站在風尖浪頭上、亟欲追求歷史定位之人,所最須銘記在心的信條。政大沒有台大的紛擾已是一大成就,改革派與建制派輪替執政,象徵政大即將進入轉骨期,前黨校印記將隨歷史消散,但要真正率領政大走出既往保守格局,才是第二位非商院系統的校長,即將擔下的重責大任。
作者為政大校友,應屆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