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港子弟

南部空汙不應成為拙劣的政治提款機

日前,南部反空汙聯盟一行人至高雄市政府前抗議,姑且不論與會成員提出之「PM2.5零檢出」等過於荒誕不經的訴求,更值得社會靜下心來思考的是,近年來屢屢成為環境與政治議題的空污問題,究竟是能夠完全解決,還是只能減緩。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頻道Youtube頻道


高雄空汙來源與歷史背景


以高雄為例,長居高雄者必然清楚,只有冬季才有持續性的空污問題。原因之一在於,夏季因季風影響,風勢由南往北,將高雄本地生產與境外移入之污染物,一路往台灣北部方向飄移;冬季則因為東北季風,將源自西伯利亞、蒙古與中國北方一帶的沙塵及工業污染物,伴隨台灣中北部之污染物,往南移動;再加上地形因素,使得擴散效果不佳,形成連日紅害。這是自然環境的部分。


從歷史脈絡來看,早在1920年代前後,日本政府將高雄定位為工業港口城市時,便已奠定今日環境困境的遠因;加之國民政府時代延續此一脈絡,將中鋼、中油、中船(今台船)、石化等高污染工業設立於高雄,以及大眾運輸系統建設之遲緩,導致高雄不但擁有753座一般鍋爐,人均機車數也是全國第一(2021年1月交通部數據,高雄約有204萬台機車,僅次於新北市221萬台)。換言之,空汙三大來源:境外、境內固定、境內移動,高雄都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中國境外汙染源尚無解決辦法


既然高雄的空汙具備數十年乃至於上百年的累積,想要一步登天,如同電動遊戲般砍掉重練,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激情而亢奮的呼喊,也掩蓋不了在地居民都心知肚明的結構性問題。真的有心想處理問題的政府與民間團體,必然是一一盤點問題所在,接著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出對策。


以固定污染源為例,市府已要求興達電廠4部燃煤機組,秋冬季節運轉機組負載由65%再下降至50%;753座鍋爐,已有744座符合燃氣排放標準;中鋼也將在今年九月前,將3部鍋爐停燒生煤。


移動污染源部分,包括環保局公務車輛全數更新為電動機車、恢復購買電動機車補助、2025年前將電動公車比例提高到60%;日前運行的輕軌大南環段,二月份運量為59萬餘人次,相較去年同期的15萬餘人次,成長將近四倍;未來捷運紅線延伸與捷運黃線的興建,勢必將帶動運量提升,減少私人運具使用。


以上均為可操之在己的內部環節;唯有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境外汙染源,應對方式幾乎付之闕如。以南部反空汙聯盟抗議的12日為例,當天中國全境全部都是紅通通,台灣所能做的,坦白說就是儘量做好防護措施,等候境外汙染源散去。


政治介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議題


南部的空污問題,若以更高的層次來看,是屬於台灣整體經濟與能源政策的一環。以世界第三大燃煤電廠的中火為例,從2014年至今,已經減煤600萬噸,減少三分之一的燃燒量,這些發電量的缺額,則是在非核家園的終極目標下,由天然氣來填補缺口。


然而,中火的「由煤轉氣」之路,受到台中市長盧秀燕的阻擾,屢次退回機組設立許可;另一方面,受到近日藻礁公投議題,使得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否能夠如期興建、運轉,從單純的工程進度問題,一躍而成為能源政策與政治議題。根據台電2020年發購電量比例統計,最大宗者為燃氣40.8%,其次是燃煤36.4%,核能為12.7%,再生能源為5.8%。


若燃氣因三接延宕而無法成長,又要同時兼顧減煤,以短期銜接作為考量,則必然將得出提高核能比例的結論,才能夠確保供電無虞,而這正是國民黨試圖在八月底重啟核四公投案中看到的結果。一旦中油三接遭否定、重啟核四順理成章通過,整起事件將演變成為迫使民進黨政府在「供電不穩導致廠商信心不足,使得經濟發展受影響」與「否定長久以來堅持的非核家園目標」間二擇一。無論是哪一個方向,國民黨都是最大受益者。


避免空汙議題淪為政治提款機


這也是為什麼,起初投入支持藻礁公投連署的諸多環保團體,近日聯名發表聲明,再次強調拒絕重啟核四、堅持非核家園。只是,在作為替代方案的台北港已經遭到新北市反對的情況下,當台灣好不容易因為防疫有成與高度受信任的資安環境,吸引國內外廠商加碼投資並增加訂單,帶動經濟一片繁榮,甚至達成已開發國家中經濟成長率第一且超越中國的罕見逆勢成長時,是否會因為八月底的公投案件而產生變動,就必須看台灣人民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回過頭來,即使是工業化之前的年代,空汙也因農業生產方式等因素而存在,隨著當代科技的進步,社會除了更加認識空污所造成的危害之外,也應該能以更實際的態度來面對空汙議題,而非任由恐懼或仇視的情緒影響判斷,而淪為部分團體拙劣的政治提款機。




作者曾參與三一八運動、罷韓,以高雄觀點分析台灣公共議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