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蔚藍文化

【書摘】《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




一、分配土地有如抽籤


㈠土地好壞影響經濟


關東人:「我的土地都是一片荒草和巨大的樹,要開拓真是千辛萬苦。」


中國地區和四國的人:「你們在說什麼?能長草的土地代表是好地方,我的土地只有一堆亂石不知要怎樣開發。」


九州人:「抽到了有什麼辦法,我的土地全是原住民的墳墓,心裡老覺得怪怪地。」


由於移民來自日本全國各地,身旁的同伴、方言、風俗多有不同,頗為複雜,即便如此也改變不了開拓這片土地的鬥志。這樣的方言和風俗隨移民同來,透過吉野小學校的教育也因為這樣而生出一種只屬於吉野村的獨特語言,非常有趣。


無論耕地或住宅用地都是用抽籤方式來決定,每戶約三甲步。每一塊土地都有兩面與道路相通,但以後的水利和地力才是真正影響生計的關鍵,為了使他們的生計能獨立,土地面積最後增加到平均每戶四至五甲,嚴格說來在國內都屬於中農了。當時北海道移民是五丁步,滿洲移民是十丁步,相較之下,臺灣一年可以三穫,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㈡千辛萬苦的開墾作業


雜草比人高,密生的樹林如竹叢,水牛隨便安頓在雨林中,大多人唉聲嘆氣不知道從何著手。許多人從日本帶來鐮刀、鋤頭,看了一眼我們的耕地,認為開墾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此回國的人也有。


有時正在開墾,指導所響起鐘聲告知蕃人出草,趕快用茅草掩蓋躲起來。對於未馴服的水牛,移民感到有點害怕,但只要看到耕地一點一點開拓成功,未來有所希望,也就不那麼害怕了。


在有如火燒般的烈日下,不用茅草來遮蔽還真沒辦法,一邊擦拭如水龍頭般流下的汗,一邊盡全力開墾,直到太陽下山,拖著疲憊的身軀,撥開雜草趕緊回家。


不知從哪裡伴隨著風聲而來的歌聲,直達悲痛的內心,一回家,總有一、兩個人躺在病床上,眼看快要見底的米甕,圍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吃著乾巴巴的臺灣米飯、菜葉和鹽漬鯖魚來填飽胃袋,日復一日重複著這樣的日子。


面對這樣的苦難,努力不懈地開墾,幾年後總算見到黃澄澄的稻穗。


㈢適作農業的選擇


政府預定的適作農作物為甘蔗,因此官方大肆獎勵,然而花了一年半,每甲最多收成五萬斤,收入最多百圓。可是種甘蔗耗費地力甚大,最多只能連作兩年,根本無法與善於理財的臺灣人競爭。於是有人引進日本蔬菜來種植,頓時街上出現販賣青菜的日本年輕女子,這些被稱為「阿姊」的街頭特色是臺灣其他地區看不到的。


總督府還設立了廳營的農事研究場,試種稻作,養蠶和煙草,農民自己也開始試作其他作物。


為了試作養蠶,首先建造蠶室,並雇用由靜岡縣來的佐藤葦太郎夫妻(日後成為草分的移民),一年之內試作十多次,可惜產絲品質不佳,三年後因不合算而中止。另一方面,專賣局為了試作美國種黃色煙草,於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在村裡設置小形乾燥場,由技手奧脇由次郎和雇員栗原乙松常駐指導,有幾名移民試植成果良好,大正五年(一九一六)耕作面積達到六甲半,每甲收入居然高達七百五十圓。大家認為前途大有可為,往後每年都增加種植面積,養蠶事業敵不過菸草,自然遭到淘汰。


那時候的指導所長是山口次人,但由西村繁三代理,直到專任所長兼農場場長猿渡誠人氏就任。試驗場試種過許多作物,包括小麥,當時臺灣沒有小麥,可惜為麻雀所困而中止。


當時發生一個小插曲,剛畢業年輕的勸業股長命令農民在二甲(丁)步田地,用報紙將一穗一穗小麥包起來,跑來和我商談。總之,凌駕利益之上的農法對移民來講是不可行的。後來也種了鴉片的原料罌粟,還是不行,農民自行試種蓼藍與薄荷,卻無法長久以集約農法來耕作。


於是煙草種植開始了,獲利超過稻米,受到農民歡迎,也成為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


戰爭期間蠶絲纖維十分不足,我的兄長松本巴次君受到農會委託嘗試養蠶,但來不及普及戰爭就結束了。


㈣煙草種植只限日本人


在臺灣特別流行所謂的兩切煙草,說到「紅茉莉RED JASMINE」,相信每一位吸煙者都知道,這種煙草的原料大部份來自吉野村,這是好幾位犧牲者以及功勞者付出代價換來的。


森夏藏,長期擔任煙草耕作組長,累積了不少績效,中島弁吉和西川歡平也因擔任指導者而聞名,全村有三分之二從事煙草種植,村子裡的乾燥場排成一排,如同農家倉庫,令初來視察的人感到異樣的感受。


煙草只能種在砂礫地帶,適合種在不能種其他作物的不毛之地,可以有效利用鄰近荒蕪的國有土地,官員都很欣慰,可說一舉兩得。


由於對日本人採取保護政策,菸草只限日本人才可以種植。


㈤特產吉野米的由來


「清水先生,這次終於種出了特級稻米了,快看。」聲音遠遠地從局長宿舍傳來,是宮前部落的青木茂君,這時已是大正八年(一九一九)的秋天。


青木君來自肥後,大正二年(一九一三)進入移民村,從故鄉帶來僅存的種子,非常有耐心地試種,可惜一直不成功,漸漸地誰也對此沒有興趣,我常這樣鼓勵他「無論如何都要透過你的手成功」,所以一試種成功,就搶先把第一手好消息告訴我。


對於蓬萊米(內地種)的試種,早在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就在總督府總務長官官邸前開闢了一小片土地試作的記錄,但由於主張改良臺灣米必須由內地種開始的農事試驗場主任藤根吉春技師,與主張必須用在來米為基礎的農務課長崎常技師,兩人意見相互對立,因此這件事情就被擱置一旁。


在這之後,培育蓬萊米的有名博士磯永吉,於明治四十五年(一九一二)三月到任後,致力於內地種的培養,終於在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獲得成功,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五月五日,日本米穀大會第十九屆年會在臺北鐵路局舉行,列席者有伊澤總督、殖產局長片山秀二郎、農務課長今川渕、農務股長鈴木進一郎、稻作主幹安藤泰夫技師……等,總督親自為其命名為「蓬萊米」。


從上述記載來看,青木君試作成功早磯永吉博士兩、三年,磯永吉博士的學術地位與一介農民的青木君當然不成對比,但仍然應該把這份榮譽讓給青木君才對。


我也試吃了這種米,與肥後米大致相似,對它讚口不絕。為了感謝他的辛勞,最初稱它為「青木種」,很快地流傳到全村,後來又不斷改良,農民收入增加,由產業組合集中賣給專賣局製酒,其中百分之八十製成臺灣名酒「萬壽酒」,一部份作為壽司米,深獲好評,購買率高。


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產業組合為了表揚青木君,特地取名「吉野米」,由於水路擴建,產量不斷增加,農民的荷包也越來越滿了。


㈥花蓮薯和香蕉乾


「適地適作」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而是長期研究和苦心的結晶。


目前的政府擔心稻米生產過剩,鼓勵減產,要求減少產量提高品質,時代的轉變

的確令人吃驚,稻農正在為到底要改種什麼而煩惱。


從前的吉野村也曾為找不到適作農業而感到煩惱,後來才有吉野米和煙草,這都出自大家的熱情和老天保佑,再加上熱心的農場長猿渡城人氏,為了使不毛的砂礫地也能生產,到鼓勵種植甘藷,製成名揚各地的「花蓮薯」,成為花蓮一大名產,從花蓮調任臺中州的猿渡城人氏也用它作為上等土產。


不但如此,最近東京的大商場還出現了花蓮另一種名產「香蕉乾」,原產地也是吉野村,初創者是田中卯一郎一家和奧本芳三郎,他們投入不少心血,兩家分別在昭和初期開始研發,最終成為一大名產,他們苦心的經營是我親眼所見。


說到吉野村的名產,就有這些東西,用一句順口溜介紹:


吉野米、黃色菸、還有花蓮薯,香蕉乾也是本村的特產。




作者明治二十三(一八九○)年十月生於群馬縣高崎市;明治四十四(一九一一)年,胸懷大志,與家族一同移民至花蓮港廳吉野村,在一片荒蕪長滿鬼茅的不毛之地開拓,是歷經三十八年歲月而建造成吉野理想村的有功之臣。大正二(一九一三)年,擔任吉野村郵便局局長;大正三(一九一四)年,成立「清水種苗園」(しみづ農園的前身);大正六(一九一七)年,妻子ミチヨ去逝,獨自扶養幼子清水一美;擔任吉野村郵便局局長同時,也擔任吉野村住民會會長一職,為吉野村建設發展盡心盡力;成立吉野村產業組合(農業組合),為村子的農業、產業、人民福利、公共衛生……等各項事務盡心盡力。他同時也是花蓮港廳議員、米穀會會長、臺灣種苗協會理事,積極參與植物品種改良及造園事業。昭和二十一(一九四六)年四月,清水半平遭遣返日本,回到故鄉群馬縣高崎市,設立「しみづ農園」;昭和五十六(一九八一)年一月,九十歲高齡,與世長辭。

 

書名:《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

作者:清水半平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